“你也真是个……”
尤皇后直接给气笑了,她没想到事到如今闹成这个样子了,他居然还想着到了阴曹地府也要面子的事情。
“你们老赵家的颜面早不剩啥了,你再丢一些又有什么关系,何必委委屈屈地要同我合葬呢。”
赵翊的帝陵少说还有两三年,完全可以找借口不同她合葬。
夫妻走到如今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合葬的必要吗?
赵翊沉默良久后道:“往昔种种,虽有龃龉,但我们也曾有过恩爱两不疑之时,事情闹到今日这地步……”
“这酒你就喝了吧,朕可以保全你的体面保全孩子们的颜面,还有你那个……不赞成你却也不反对的弟弟性命。”
子璇说的真没错,尤烈那小子确实没有这个胆子。
但是他也没有胆子反抗姐姐,在姐姐和姐夫之间。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他姐姐,装瞎装聋地让这事儿发生了。
对于帝王来说,默认就是背叛了。
听到弟弟的名字,本想将毒酒摔碎的尤皇后顿了顿。
“你打算怎么放过他的性命,你知道的这孩子没什么坏心思,他在战场上也数次救过你的性命。”
他们夫妻太了解彼此的弱点,所以只要对方一出手,就能纷纷找到能将对方致命的死穴。
因为两口子太熟悉对方的手段,所以尤皇后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
保全性命等于能活着,至于怎么活着她就不知道了。
被打得半死不活,丢在床上有一口气也是活着。
赵翊冷静地道:“太子断了一腿,便叫他也断一腿吧。”
左不过以后都躲在家里\"养病\",外人也不会知道国舅爷的腿瘸了,也算是看在他陪自己出生入死多年,自己给他的优待恩典。
他觉得自己是个仁慈的皇帝,比祖父与父皇他们要仁慈得多。
若不然,如今早就血流成河了。
李瑜听到皇后丧钟的时候,还有一瞬间的惊讶。
这皇帝动作也太快了点儿吧?
赵铁衣道:“如今整个京城,都说皇后娘娘是听闻太子殿下的腿受了重伤,本就病重的身子才没有撑住。”
想想也是。
一个母亲本来就在病中,听到儿子腿可能断了自然着急。
气急攻心,急死了不是很正常?
所以民间纷纷赞扬皇后慈母,感叹东宫太子时运不济,皇后死了,只怕是这太子心里始终是过不去这坎吧?
太子心里确实是过不去,却不是因为急死母亲而过不去。
李瑜在东宫教书,好几次路过文华殿的时候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那声音大得简直吓人。
在东宫上课的翰林都觉得,太子殿下发这样大火。
怕不是腿真的站不起来了吧,陛下说腿没事儿是骗他们的?
若是真没事,太子怎么会发这么大火?
这天李瑜单独留下张淑娴,向她打听太子的近况如何。
因为出了这样的事,东宫的人都在急切给自己找出路。
树倒猢狲散,太子说不定都没戏了更何况是皇孙?
太子皇孙身边的宫人尚且如此,张淑娴身边的女官做事也开始不上心,更没有心情调教她,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犯愁呢。
有几次她趴着睡一整晚,女官居然都没有发现。
没了皇后身边的女官折腾她,小姑娘把自己气色养得红扑扑的,精神头也比从前更好。
“太子殿下怎么也想不通,为何皇后娘娘会杀他,更接受不了自己站不起来,天天在宫里发脾气呢。”
“太子妃娘娘天天哭,良娣宫人们不是哭就跟着发呆,陛下这些日子也没过来,估计他们心里都慌得很呢。”
这些人成日里哭哭啼啼的,估计太子心里听了就更不舒服了,甚至会觉得他们在给自己嚎丧。
李瑜低声问道:“那皇长孙呢?”
越是有这种大事发生,越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心性。
“同样也很是惶恐。”
张淑娴觉得他们胆子也太小了,皇帝还这么年轻怕啥。
“我还以为他永远都会稳重,没想到胆子居然这么小。”
李瑜闻言先是皱了皱眉,随后又觉得这样挺好的。
屁股决定脑袋,他身为臣子也不想遇到个太深沉的帝王。
“长孙心里苦闷惶恐,你平时要多陪着他说说话,表示就算是被圈禁,也会永远陪着他的。”
“知道吗?”
没别人了,他觉得这个皇长孙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适合成为大雍下一任帝王,以后和自己相处应该也不至于太难。
张淑娴是个聪明的孩子,闻言很是坚定地答应了下来。
“李伯伯,我晓得轻重的。”
她爹爹在草原大杀四方,她注定是要被押给皇家的。
既然要押,那不如就押个好价钱。
(《礼记》明确规定天子去世称“崩”,皇后作为皇帝的配偶,自汉代起便沿用这一称谓,例如吕后、慈禧等历史人物均以“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