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林秀梅最终还是做了一大锅拉条子出来,配合上李晴用自己的新厨艺做出来的土豆炖鸡,二者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当土豆炖鸡的汤汁和拉条子融合,口感和味道不是一般的美味。
这只鸡,是早上魏大根去养鸡场的时候,从水井里面捞出来的。
他想不通,这只鸡活的好端端的,干嘛要跳井自杀。
但既然死都死了,扔了也是浪费,索性就带回来让林秀梅二人处理了。
不过,魏大根也长了记性,直接在水井口扣上了一个大木板,又用石头压住,这样就不用担心有鸡和兔跳进去了。
“小婶,你做得鸡真好吃!”
魏勇和魏蓉,也拿着筷子,大口大口的吃着面条,还不忘对李晴的厨艺一顿夸奖。
他们没想到,就是一只鸡,被李晴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拌在拉条子里面,竟是格外的好吃。
魏大山对于自家老婆的手艺,自然没的说。
不过他感觉也有点奇怪。
这土豆炖鸡配合上拉条子,有点像后世的大盘鸡吃法,不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十分相似。
但在这个年代,可还没有大盘鸡这种说法,据传是因为一个厨师用大盘子盛放鸡肉,方才取名为大盘鸡的。
跟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样,大盘鸡都是先炒后炖,这样味道更香,再配合上北疆的土豆、皮牙子,青红椒,诸多味道融合在一起,全都在味蕾里开花,简直绝了!
大夏天的,屋子里热,一家子人就坐在院门口,一边吃着面条,一边聊天,不多时,秀芹和娟子,也端着面条子走了过来,几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这个年代的村里就是如此,人们都喜欢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这样吃的更香。
秀芹道,
“大山,那长毛兔长得是真快,感觉再过两个月差不多就成年了。你说,这到了十月份,兔毛能不能卖啊?”
这话一出,坐在一旁的娟子,也期待的看向魏大山。
妯娌俩上次从魏大山的养鸡场回家之后,就和建刚建强商量了一晚上,最终决定,还是从魏大山手里各自领养了三只长毛兔。
现在他们家的环境好了,建刚和建强有了工作,还不在家里吃饭,其他不说,喂养牲口完全不是问题。
平日里空闲之余喂喂兔子,若是能赚点钱的话,也能贴补家用嘛。
“嫂子,你们别急!”
魏大山无奈一笑,
“我那些兔子,运回来的时候,本身就长大了,剪了毛也不影响。但你们的长毛兔,是从小长到大的,十月份才算刚刚长成,而且,那会儿天气也冷了,若是给他们剪了毛,很容易死的。”
魏大山劝道,
“你们啊,多点耐心,等他们过了冬天,明年开春的时候,再剪羊毛也不迟。而且,说不定明年还会涨价呢!”
养殖长毛兔也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秀芹和娟子才刚刚开始,稍有不慎,兔子一旦得了病,以现在的医疗条件,基本很难治疗。所以,他还是打劝二人不要心急,等兔子身体抵抗力强了,再剪毛也不迟。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兔毛价格基本稳定上涨,根本不愁钱赚!
“行,那我们等明天开春开剪!”
闻言,秀芹和娟子也连忙笑着答应。
现在整个红柳村,不少人都羡慕他们呢。
毕竟,除了魏大山家,也只有他们两家有这种长毛兔,这些天,不少人都进他们家的院子,问东问西,更有甚者,还想从他们手中花钱买。
这种事,秀芹和娟子可不答应。
长毛兔一旦长成,三个月就能剪一次兔毛,而且价格还不低,养一只长毛兔,基本等于一本万利。
这么好的摇钱兔,他们才不会轻易转让给其他人呢。
再说,其他人出的价格,也太低了!
秀芹和娟子心里高兴着呢,他们算是看出来了,魏大山不仅有眼光,也有本事,以后啊,跟着魏大山干,哪怕赚不了大钱,光是跟着喝汤,都够他们两家过上滋润的生活了!
一群人正围坐在一起聊着天,忽然,一道汽笛声就从远处传了过来。
很快,一辆轿车停在了魏大山家的院门口。
“姜先生?你咋来了?吃了没,我们家有拉条子,要不吃一口?”
看到是木耳商人姜锦龙,魏大山连忙站起身来打招呼。
姜锦龙摆摆手,情绪似乎格外的兴奋,
“我刚才在乡里面吃过了。”
他看着魏大山笑道,
“我专门过来一趟,就是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们的木耳菌种,成功出耳了!”
自从上次离开天山之后,姜锦龙就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回到了县城的研究室,一头扎入到了木耳的培育和研究中。
想要培育出木耳来,首先就需要从原生的木耳中提取和分离菌丝,这是第一步。
不过,这种技术,姜锦龙的团队早已经掌握,问题不大。
而等菌丝提取出来之后,就是培育菌种了。
需要将菌丝附着在特定的营养皿中,此时,不止需要为菌丝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还需要制造特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稍微有一个要素不达标,可能都会导致失败。
为此,姜锦龙做了好多对照实验,还想办法,从北疆的植物中就地取材,看看培育的效果。
经过一番研制实验之后,还真被他搞出来了!
秀芹和娟子听得一头雾水,对他们来说,什么木耳菌种的,根本听不懂,哪怕是林秀梅和魏大根,同样也是大眼瞪小眼。
这么多人之中,也只有魏大山和李晴,听得明白姜锦龙的高兴了。
姜锦龙笑着道,
“只要出耳,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大半,我跟你说啊,经过我们的观察,我们发现,天山的这种木耳,比东北的那种椴木培植的木耳,成熟的更快。根据我的估计,大概三四十天,木耳就能从无到有生长成熟!”
饶是魏大山,听到这消息,也不由笑了起来,
“姜先生,这是大好事啊。恭喜恭喜,一旦这个技术成熟了,那在北疆养殖木耳,可就容易多了!”
椴木虽然很容易培育出木耳来,但现在这个年代,生长周期还是比较长啊,从菌丝到成熟木耳,前后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姜锦龙的这项新技术,能保证一个月就采收,那商业价值巨大啊!
等于说,同样的条件下,你一个月就能生产别人三个月的木耳产量,你说恐怖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