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条国,某高级俱乐部内。
几位政府高官和企业家正在进行非正式会谈。
\"龙国这次又搞了个什么《仓颉》期刊,\"一位参议员嗤笑道,\"他们真的以为靠政府命令就能创造出科学权威?\"
\"典型的'大跃进'思维,\"一位前国务卿评论道,\"先宣布目标,然后试图通过政治动员来实现。这在科学领域是行不通的。\"
\"不过龙芯技术确实令人担忧,\"一位军工企业的cEo皱眉道,\"我们不应该完全忽视他们的科研能力。\"
\"龙芯只是个例外,\"参议员挥挥手,\"可能是他们通过间谍活动窃取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整体科学实力上,他们还差得远呢。\"
\"确实,\"前国务卿点头赞同,\"真正的科学创新需要自由的思想环境和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些龙国都不具备。他们可以模仿,可以复制,但很难有真正原创的重大突破。\"
众人都点头表示认同,然后话题很快转向了其他政治和经济问题。《仓颉》的消息被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笑料,不值得严肃讨论。
...
北极熊国,列宁格勒大学。
物理系教授维克托正在与几名同事讨论龙国《仓颉》的消息。
\"这又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维克托不屑地说,\"科学期刊需要的是严谨的学术传统和国际认可,不是政府布告。\"
\"但龙芯技术确实很先进,\"一位年轻助教小心翼翼地说,\"也许我们不应该轻视...\"
\"龙芯是个偶然现象,\"维克托打断他,\"可能是他们在某个特定领域集中了全国资源。但在基础科学领域,他们还远远落后于我们。\"
\"科学期刊的权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另一位教授补充道,\"《自然》和《科学》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龙国人太急于求成了。\"
\"更何况,\"维克托冷笑一声,\"谁会向一个没有国际声誉的新期刊投稿?龙国自己的科学家恐怕都不会认真对待。\"
讨论很快变成了对西方科学传统优越性的赞美,《仓颉》的消息被视为一个有趣但不重要的插曲。
...
世界各地的媒体迅速报道了龙国创办《仓颉》的消息,几乎所有报道都带着明显的怀疑或嘲讽语气:
《纽城时报》:《落后者的妄想?龙国宣称创办\"顶级\"科学期刊!》
《伦敦观察家》:《学术笑话?赤色国度挑战百年西方科学圣殿!》
《巴黎世界报》:《科学也要\"大跃进\"?龙国的学术野心令人忧虑》
《北极熊国真理报》:《政治宣传披上学术外衣:龙国的新花招》
各种专栏和评论文章纷纷出炉,几乎一致认为《仓颉》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顶级期刊:
\"科学圣殿非一日建成,需要深厚积淀与全球认可,非政治意志可强求。\"——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评论道。
\"我们乐于看到任何国家追求科学进步,但将未经验证的'突破'堆砌成刊,是对学术严谨性的亵渎。\"——《自然》杂志主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或许《仓颉》能成为龙国国内的'优秀期刊',但国际影响力?天方夜谭。\"——星条国某顶尖大学校长冷笑道。
各国广播电台和报纸专栏也充斥着各种嘲讽的段子:
\"龙国期刊?第一期论文是不是《如何用算盘验证相对论》?\"
\"下期预告:《用中药配方造火箭》和《太极拳原理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投稿须知:所有公式必须用毛笔书写,结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
这些嘲讽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冲突:尽管龙芯技术已经证明了龙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但在西方主流认知中,龙国仍然是一个\"局部领先、整体落后\"的追赶者形象。创办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蟋蟀欲与黄钟争鸣\"的荒谬之举。
西方学界坚信,没有他们的背书和认可,任何新兴科学期刊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国际地位。《仓颉》的出现,不过是一个注定失败的尝试,一个不懂游戏规则的外来者的莽撞之举。
...
龙国首都,《仓颉》编辑部。
李明远翻阅着各国媒体对《仓颉》的报道和评论,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微笑。
\"看来全世界都在嘲笑我们,\"张部长叹了口气,\"他们根本不相信《仓颉》能成为什么'国际顶级期刊'。\"
\"这很正常,\"李明远平静地说,\"你不能指望几个世纪的傲慢在一夜之间消失。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最初都会被嘲笑为异想天开。\"
他合上报纸,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繁忙的街道:\"让他们笑吧。当《仓颉》创刊号发布的那一天,笑声将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将是震惊、怀疑,然后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张部长看着李明远坚定的背影,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男人似乎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仿佛他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
\"老李,\"张部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问道,\"你真的有把握吗?万一西方学界完全无视《仓颉》,拒绝承认它的价值呢?\"
李明远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近乎神秘的光芒:\"张部长,你觉得世界上有多少科学家能忽视一篇证明可控核聚变可行性的论文?有多少计算机专家能对龙芯-III的完整理论视而不见?\"
他走回办公桌前,轻轻抚摸着《仓颉》创刊号的样刊封面:\"科学的力量在于真理,而真理终将战胜偏见。《仓颉》不需要西方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反,西方终将需要《仓颉》来了解未来科技的方向。\"
张部长注视着李明远,那种怀疑再次涌上心头——这个人,真的属于这个时代吗?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仓颉》样刊的封面上,那金色的\"仓颉\"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即将到来。
而在世界各地,无数科学家、政客、媒体人还沉浸在对这个\"东方笑话\"的嘲讽中,全然不知一场将彻底重塑全球科学格局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