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战区虽说工业水平低,交通阻塞,但有一点是其他帝国所欠缺的,那就是人口。
即便是西北地区,人口相对稀薄,但也能随随便便拉出十万、二十万、三四十万的劳力。
能够支撑工业大迁移,以及铁道速建。
除了征用的劳力外,还有战场上俘虏的战俘,抓捕的伪军、鬼子、汉奸等。
让军队介入,押着这群战俘过来干活。
管饭就够了,连工资都不需要支付。
此刻的哈国工业区,老西跟付无义凑在一起,这两位一开始还有些尴尬。
老长官跟老手下,眨眼之间全部在李峰麾下任职了。
待了几天后,彼此适应了。
反而搭配的还挺默契。
老西拿出笔记,悄悄的跟付无义炫耀,
“我让人把精密机床、冲压生产线都做了标记,白天装作检修,晚上就用帆布盖着往车上搬,全部转入咱们第八战区。表面看不出来,实际上全部偷偷运走了。”
“存在即是合理,想当年为了买台捷克造的设备,我的人跟洋行经理磨了三个月,最后花了二十万大洋才到手,还得看人家脸色。”
“现在一分钱不花,还可以整车整车的往回运。”
“无义啊,你得抓紧让铁路贯通,汽车的运载力远远不够。”
“您这招偷梁换柱够绝的,那些人怕是还在对着空厂房算账呢吧,至于铁路,快了。”
付无义全程在督促铁道建设。
战时不同于其他时期,一切服务于战争。
李长官发了话,还投入了10亿法币,不计代价的投入人力物力。
往常需要一两个月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按照原计划15个月的工程,现在分了多段,先打通哈国至西域,确保两处工业区贯通。
再打通西域至金城,方便将第八战区的人调度过来。
第三段是金城、凤凰城、绥远一线,确保东西贯通第八战区。
付无义的工程兵创造了奇迹,从西域到中五国的铁路已经铺通了一半,铁轨是从废弃的旧铁路上拆下来的,枕木用的是当地的硬木,甚至有些路段直接把不同轨距的铁轨拼接起来。
再有十天就能通到哈国工业区。
能跑的火车就是好火车 ,管它轨距差异不差异,铁轨平不平,先跑起来再说。
只要火车跑起来,随用随修都来得及。
火车的运载能力是汽车卡车的十倍。
秉承着火车不脱轨的原则,先把线铺通,以后再慢慢修。
抓紧时间抢生产线,错过了这个店,就没这些机会了。
至于周卫国,已经拉起来十几个预备役的架子师,可以快速的组建部队。
三人各自负责一块,配合的还很顺利。
周卫国的专业,付无义的务实,老西的精细,像三块拼板,正严丝合缝地组成第八战区的工业骨架。
铁路通了之后,先运机床,再运兵。
等把这些生产线都安安稳稳搬到手底下,苏维就算想反悔,也得掂量掂量。
中五国的人懂个屁的工业,多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多少工业底子,算起来比第八战区还差。
让他们承接300座工厂,还要在短时间内复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即便有技术专家指导,部分工厂还是连着生产线一块运过来的。
想要快速启动,仍然需要大批的工人。
这时候苏维帝国的装备优势体现出来了,不需要多么精细化的制造,连妇女都能介入进来制造,一些生产线仅半个月就重新启动了。
油料、电力接过来后,设备哐当哐当的运作起来。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哐当咣当的运到了西域。
白嫖的东西,不要白不要。
没人能管,也没精力管。
冯牧的人已经分出一大批,从绥远军工抽调出来,拆分一部分到了西域。
立刻批出厂房,就地建设。
回想起了刚刚到晋西北的时候,在山沟里打造手工作坊的时候,比现在可苦多了。
那时候连机床都找不到几台,修复枪械靠手搓。
“那会儿造支步枪都得攒半个月,哪像现在……” 他望着眼前成片的厂房,远处的高炉正在预热,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一天就能出一个连的装备。”
不得不说苏维帝国的工业底子雄厚,搬迁过来后,已经开始生产装备了。
其装备的设计并不一定有汉斯帝国那般精益求精,但有一点是优势的,就是易于生产,能够支撑大规模的军队消耗。
黑猫白猫,能抓耗子才是好猫。
坦克也好,枪械火炮也罢,得先满足战场消耗,再考虑好不好用。
苏维帝国的武器皮实,战场适应性好,先进不先进放在一边,能拉响就好。
等天寒地冻的时候,步枪能出响声,这就够了。
冯牧向李峰求助,询问生产出来的装备怎么办?要不要交给苏维帝国的后勤。
正在伏尔加河休整的李峰,当即拦住了,就近装备给周卫国。
他不是在组织预备役吗,二三十万新兵需要装备武器。
莫辛纳甘步枪、冲锋枪、火炮等,就近装备给新兵。
抓紧训练,安排教官指导一些战场的常识。
很多时候训练三五天就可以直接拉到前线,过一个月,活下来就成了老兵了。
战场远比想象的残酷,而新兵的成长也取决于运气。
截止到目前,迁移工业区已经可以实现步枪、子弹的生产,产量每日激增。
受战时政策的影响,资源跟人力的调度迅速,往往可以爆发出更猛烈的产能。
这就是总动员跟非总动员的区别。
战时动员,一切以战争为核心,服务于战争。
不考虑成本,不考虑利润,只考虑生产速度。
只考虑一点,尽可能的把枪械、炸药送到部队手上。
迁移工作持续一个月左右,第一辆t-34坦克从生产线上冒了出来,这意味着300座工厂基本上落座在了中五国区域,可以继续开展军工生产了。
于此同时,前线传来了有利于李峰的消息。
古德老师的2个装甲师并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向南压进,遭遇了负责拦截的13集团军。
强渡索日河后,直接正面击溃了13集团军的2个师,逼迫13集团军向西南方向撤退。
随后配合装甲师作战的第二集团军的所有步兵,也顺势压上来,突破了21集团军的防线,两股兵力汇合。
形成了一股南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