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坤国与荆国的疆界处,有一座雄踞要冲的边城——嘉岭关。
此关地势险峻,山峦连绵起伏如巨龙盘踞,关隘两侧峭壁林立,易守难攻,向来是两国军事对峙的关键所在。
而镇守这方战略要地的,正是坤国的守关大将孙如今。
他身姿魁梧,面容刚毅,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赋予了他一种沉稳坚毅的气质。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战场形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判断力,麾下士卒皆对他恭敬有加,视其为军中支柱。
这一夜,月色如墨,浓稠得仿佛能滴出汁来。
整个嘉岭关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唯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呼啸着穿过城墙垛口,似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孙如今躺在营帐内的榻上,虽已疲惫不堪,但职业的习惯使他仍保持着几分警觉。
突然,一阵急促而沉闷的铜鸣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如同一把利刃直刺入他的耳膜。
那声音尖锐而刺耳,带着一种不祥的预兆,瞬间让他从朦胧的睡意中惊醒。
“不好!敌袭!”
孙如今猛地坐起身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惊愕与决然。
他迅速披挂上阵,抓起身旁的长剑,大步流星地向营外走去。
此时的营地已然乱作一团,士兵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喊叫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混乱至极。
孙如今深知此时必须尽快稳定军心,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然而,还未等他开口下达命令,远处便传来了震天的呐喊声和密集的脚步声。
只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影如潮水般涌来,正是荆军的先锋部队。
他们行动迅猛,攻势凌厉,显然早有预谋。
“快!列阵迎敌!”
孙如今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挽回颓势。
但一切都太晚了,荆军的人数实在太多,且士气高昂,如狼似虎地扑向坤军的防线。
坤军的士兵们本就仓促应战,又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根本无力抵挡这般凶猛的攻击。
转眼间,防线便被冲垮,荆军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城内。
孙如今见状,心中悲愤交加,他知道大势已去,但仍不肯轻易放弃。
他挥舞着长剑,奋力拼杀在敌群之中,每一剑都带着满腔的怒火和不甘。
然而,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之下,他身上渐渐布满了伤口,鲜血染红了战袍。
最终,在一阵激烈的厮杀后,孙如今体力不支,倒在了血泊之中,结束了他英勇的一生。
随着孙如今的战死,嘉岭关彻底沦陷。
荆军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坤国境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扶老携幼逃离家园,原本繁华的城市变得一片狼藉。
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坤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在遥远的京都富阳城中,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正等待着坤王申时行。
大将军吴罗刚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荆军主力,按照张邺精心策划的战略部署,一路势如破竹地向坤国腹地推进。
他们的战术十分明确——只攻击坤国的有生力量,避免陷入漫长的攻城战消耗战。
沿途之上,凡是遇到坤军的精锐部队或是重要据点,吴罗刚都会果断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消灭。
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让坤军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仅仅数日之间,荆军便打到了坤国的京都富阳城下。
此时的富阳城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坤王申时行坐在王座之上,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他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城外那密密麻麻的荆军营帐,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难道我大坤国真的要亡了吗?”他喃喃自语道,声音微弱而颤抖。
身旁的大臣们也都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整个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原来,尽管坤国名义上拥有五十万大军,但这些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驻防,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集结起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且最可怕的是,荆将吴罗刚擅长运用“围点打援”之计,多次设伏截击前来支援的地方部队。
许多路援军都在半路上遭到了埋伏袭击,伤亡惨重,仅有少数人侥幸逃脱回来报信。
这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军事力量更加雪上加霜。
在这危急关头,丞相茅瓒站了出来。他躬身行礼后说道:“君上莫慌!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尽快传令远在前线的中将军韩延带兵回援。
如今富阳城内尚有近二十万坤军驻守,而荆军此次乃是奇袭而来,长途跋涉必然携带粮草有限。
只要我们坚守京都不出,待韩延将军率部赶回之时,便是转危为安之日。”
坤王听了茅瓒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
他急忙问道:“爱卿所言极是!只是不知能否来得及?”
茅瓒坚定地回答道:“君上放心!韩延将军治军有方,麾下将士勇猛善战。只要圣旨一到,他定会星夜兼程赶来救援。
届时内外夹击之下,必能击退荆军。”
得到茅瓒的保证后,坤王稍感安心。
他当即下令连发十二道金牌诏书,命人冲破重重包围圈,火速送往前线河西旧地交给韩延将军。
每道金牌都代表着皇家的最高权威和紧急命令,承载着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之托。
信使们怀揣着金牌,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之间,向着目的地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在富阳城内也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准备活动。
士兵们加固城墙防御工事,搬运滚木礌石;
工匠们日夜赶制兵器铠甲;
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后勤补给工作……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斗,没有人退缩半步。
在广袤无垠的河西旧地,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
五国联军与荆军的对峙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云国中将军鄢海平、昌国的大将军苏焱、金国中将军杨慎、川国中将军王一燮四位将领各自率领着本国的军队,与郭达统领的三百万荆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双方你来我往,打打停停,谁也不肯率先全力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