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实话,就算只能吃红薯土豆,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有总是比没有更好的。”
叶铭一听,的确是这个道理。
就是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看到大明的百姓有一天能够不用吃红薯和土豆,吃其他东西也能吃饱?
可以变着花样吃?可以隔三差五的想着吃一顿肉?而对自己的生活不会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
叶铭说道:“红薯泛滥,几乎是必然之事了,有没有想过红薯除了吃,还能做什么?”
朱由检听的有些得意,红薯泛滥几乎是必然之事了,听听,听听这句话有多帅气?
红薯是粮食啊,粮食泛滥,要想办法解决粮食太多的问题,历朝历代,有谁能有这个本事,这个底气?!
宋应星说道,“有想过,但是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最终只得到了一种还算不错的方法。”
叶铭问道:“红薯干?”
宋应星刚刚到嘴边的话,就立刻咽了回去,然后换成了另外一句话。
“侯爷就是侯爷,什么都瞒不过你。”
什么叫水平?这就是水平!他们对红薯的了解,怎么可能比得上侯爷?
“没错,就是制作成红薯干,只是这样制作出来的红薯干,虽然风味极佳,但是也是有缺点的,第一就是耗时耗力,第二就是损耗太大,一斤红薯,最多只能出三两的红薯干。”
叶铭点了点头,明制一斤是十六两,一斤红薯出三两的红薯干,确实是不算多。
不过也不是没用,红薯干的保存期限,明面是要高于红薯的,延长红薯的食用周期,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不错的法子。
但只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却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其中有位姓陈的学生,壮着胆子问道:“侯爷,有其他方法吗?”
徐光启和宋应星当即皱眉,厉声道:“成靖丰,不得无礼!”
开什么玩笑?他们在这研究了这么久,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侯爷有他要做的事情,侧重点不在这些红薯身上,怎么可能有办法?
而且这是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就有了办法呢?
叶铭说道:“倒是有一个办法,就是榨糖。”
“赶明我会将这个方法记录下来,和你们的册子一同交还给你们。”
那几个徐光启和宋应星的弟子,一个个雀跃不已,那发问的名为成靖丰的青年,更是一脸的得意,看向先生的目光,都有些睥睨了。
你们都和侯爷一起共事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怎么还学不会绝对的信任侯爷?
这世上有侯爷解决不了的难题?
许徐光启和宋应星无可奈何,又有些激动,如果真有法子,那就太好了,到时候搞一个榨糖厂,每年能多出多少利润?
泛滥的红薯,又会被消化多少?
“多谢侯爷!”
叶铭摆了摆手,指了指漫山遍野的红薯藤,说道:“这些红薯藤,没浪费吧?”
徐光启说道:“没浪费,这红薯叶子在红薯尚未成熟的时候,用来炝炒,同样是风味极佳。”
“当时温榆河有一段时间,都将红薯叶子作为蔬菜,运送到温榆河的食堂,每次都是最快被吃完的菜,但是不能太多,太多就会影响到红薯的生长了。”
“但是红薯渐渐成熟之后,红薯叶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有些老了,就嚼不动,口感就会变得没有一开始好了。”
“至于现在,红薯收获之后,剩下的红薯藤和红薯叶,都会背到温榆河的养猪场用来喂猪。”
叶铭都有些恍惚了,他娘的怎么感觉回到前世小时候的峥嵘岁月了?
在国庆前后收红薯,在那一段时间,猪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藤。
哦……还有红薯。
因为人真的吃不完。
“如果后面红薯太多,这些红薯,其实也是可以拿来喂猪的,比土豆更适合喂豕。”
徐光启和宋应星躬身称是。
如果泛滥到以上几种办法都不能解决,那好像喂豕也就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少喂进去的红薯,会变成肉,到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也能过一个肥年了。
叶铭最后嘱咐道:“收获之后,一定要按照本侯一开始说的方法,好好保存,作为豆种,到了明年,红薯的规模,应该就能超过今年土豆的规模了。”
宋应星回答道:“超过今年的土豆规模,没有问题,其实今年土豆的产量,很好估算的。”
朱由检来了兴趣,忙问道:“宋卿,有多少?”
宋应星回答道:“回陛下,按照现有的产量估计,最少有三十万石。”
朱由检暗自咋舌,乖乖,三十万石。
要是按照以前的粮价,三十万石的粮食,那差不多就是三十万两了啊!
就这么阴戳戳的种了一季红薯,就创造了三十万两的经济价值出来?
会不会有些过于变态了?
叶铭说道:“应该差不多,也有可能会更多一些。”
土豆比红薯早了一季,京郊的土豆种拉到陕西去的时候,是十万石。
当季的红薯,是差不多接近一万石。
一万石的红薯,按照先生红薯种植的密度,一亩红薯差不多就是一石的种薯。
所以这些种薯,在这一季的时候,种了差不多一万亩地。
一万亩多不多,听着多,实际上还好,也就是一个长宽各三公里的一个正方形而已。
对于温榆河的广袤地界来说,不算太多。
但是也占据了好几处荒坡,所以夏天的时候,这些荒坡一下子就不慌了,全部变成了被红薯叶子占据的绿意,远远看去,倒是给温榆河增添了不少的绿意。
一万亩,按照一亩收成三十石来计算,确实这一次的收成,绝对会超过三十万石。
三十万石,就不是温榆河能够消化的了,这些红薯,的一样会按照今年早些时候的土豆一样,分发到各省种植。
推广的速度很快,明年的时候,这三十万石的红薯,又会变成多少?
八百万石?九百万石?
那后年呢?
崇祯五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