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洵当时就在想,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话,那说明那个六品官,是一个少有的清醒的人,同样也是一个运气极好的人。
有才能,运气好,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活得更久。
他当时仔细打听了对方的名字。
叶铭。
所以从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人,他觉得这个人,很了不得。
事实也确实如此,很了不得,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实在是听了太多太多有关于对方的消息。
听到了太多太多的好消息,那些消息,都是他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的消息。
渐渐地,朱常洵对那位侄儿皇帝,也跟着改观了不少,他好像并没有朱常洵一开始想象的那么不堪。
兄长不喜欢他这个宫女生的儿子,他从小经历的,都是朝不保夕的局面,根本就没有人教会他该怎么做好一个帝王。
原本以为他是垃圾,没想到他真有点东西。
处理魏忠贤时候的幡然醒悟让他惊讶不已,后来对叶铭的放权,同样让朱常洵感慨不已。
有些人就是有天赋的。
他明明有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他明明什么都不懂,他甚至都没有母族可以依靠,他的母后很早很早就已经不在了。
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原本朱常洵一开始的时候,对朱由检颇为不敬,毕竟没必要,一个雏,还能拿自己有办法?
所以刚刚登基那一会儿,朱常洵的庆贺奏本,就有些傲慢了,动不动就是自称皇叔,侄儿你要好好干……
这样的话,世上应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喜欢听的,当时朱常洵觉得没什么,但是后来,他觉得问题很大。
要是侄儿非要清算他这个皇叔,又该如何?
于是乎,后来的那些书信,朱常洵就要客气一些了,真正把自己的态度放在了臣子这个位置上。
至于皇位,那是真的一点也不敢多想了。
尤其是到了崇祯二年,朱常洵恨不得陛下已经忘记了他这位皇叔。
以前父辈的那些恩恩怨怨,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
好在陛下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他,似乎也没有想过要对付他,这让朱常洵心里稍微舒坦一些。
好好当自己的藩王吧,好好享乐吧,其他什么的,都不必多想。
只是这样的享乐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他就又得到了一个消息,陛下打算对天下的宗室动手了。
并非世宗皇帝那样简单的动一动,只是规定纳妾数量这样的小事,而是真的动,大动干戈的大动!
天下宗室无不震动,他们不理解,他们日子已经过得这么惨了,朝廷还要对他们出手!
原本规定奉国中尉的两百石粮食,他们现在根本就拿不到多少了,折算成银子,可能只有二三十两银子了。
可即便是这么惨,他们也没有造反吧?因为他们是姓朱啊!
他们明明已经这么听话了,可为什么还是不放过他们连他们这点微末的权利都要夺走?
不觉得有些太过分了吗?
当真是天下震动!
不管是出于公心,亦或者是被下边的人架着,最后几乎所有的亲王,都上了奏本,劝谏陛下不要做这件事。
两百多份奏本,也算是一种另外形式的逼宫了。
朱常洵原本以为,陛下看到这些奏本,就会放弃自己心中的这个打算。
毕竟陛下是听劝的,这一点早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当初杀魏忠贤都能劝回来,这一次显然没理由劝不回来。
朱常洵写了一封奏本,算不上言辞激烈,也算不上奉承巴结,毕竟两边他都不想得罪。
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奏本虽说只能用中庸二字形容,可换来的,却是那毫不客气的回信。
非常不客气,尤其是最后的那句话,让他都有些汗毛倒立。
可若此举不成,皇叔不存!
此举不成,皇叔不存,你听听这是什么话?什么话!
把我堂堂一位亲王的性命,和你的改革大计捆绑在一起,你要脸吗?
能不能要一点脸?
你以为我是那样的怂人?你以为威胁会让我妥协?我是那种害怕威胁的人吗?!
嗯,我是。
于是乎,福王朱常洵在得到了那封回信之后没多久,就向天下昭告了福王府的意见。
凡是陛下的一切策略,福王府都支持,都会认认真真不打折扣的完成。
陛下说要改革宗室,本王认为是件好事,长期而言,不管是对大明还是对宗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本王没理由不支持。
新法下发之后,本王绝对是第一个支持!第一个施行!谁要是想死,非要充当那新法的绊脚石,那本王就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后悔!
开玩笑,福王府才多少兵马?拿什么去跟朝廷抗衡?清君侧?一呼百应?放他娘的狗屁!
老子当真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京城皇位上坐着的那位侄子,恐怕还会拍手叫好!
口中说着杀人诛心的话语,什么正愁找不到杀人立威,皇叔你就来了。
当真是最亲的皇叔啊,叔侄同心,其利断金啊!
到时候直接派人来拿他,反抗还是不反抗?其实区别都不大,反正就是个死,无非就是死的有多惨。
其他得到回信的亲王,差不多都是这么个想法,明摆着陛下是铁了心要对这个问题动手了,谁要是这个时候犯浑,那真是的会死人的。
最后,三十二位亲王,其中有二十八,直白无误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愿意尊重陛下的决定,愿意配合改革。
也有四位愣头青,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或许是觉得这样做真的不好,或许是觉得朱由检不敢拿他怎么样,反正最后就是明确表示,拒不奉诏。
什么改革,滚他娘的一边去。其他人要改就改,反正他们不改。
朱常洵不知道当时陛下看到还有四位愣头青明确表示拒绝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心情?
肯定会非常高兴吧,毕竟鸡一直躲在树上,那怎么能杀鸡儆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