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出屋主语气里说不清道不明的那股子奚落和埋怨,老师傅赶紧开口打圆场。
“这最外面的院子看着没什么说头,当初也是给当成厂里的传达室用了。
就是地方大,小张你们看,这地方当初可是工厂里打包、存放产品的地方,直接从大门出货,方便着呢。
不过这影壁墙之后的垂花门,可是有讲究的。
这东西就是整个宅院的中轴线,不管两边如何扩建,都是对称的。”
老师傅对这种老建筑本身就有很深的研究,或者说经验丰富。
他之前肯定也先看过,介绍起来,可比屋主更有意思。
“不是说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嘛,二门说的就是这个垂花门了。
这门外面,就算是外宅,里面自然就是内宅了。”
老师傅和屋主领着张红旗一帮进了垂花门,算是第二进的院子了。
真的走进了,张红旗他们才明白,为什么屋主会一直说,他家的宅子足够大,房间足够多!
二进院子,西边是七间正房四个耳房,东边是五间正房两个耳房。
外加其他配套的房屋,单就这一进院子,就有二十五间房!
怪不得能办工厂,能容纳百十号工人生产,还能给领导整单间办公室呢!
太富裕了吧!
这院子里还种了两棵桂花树,是老树,屋主也不知道多少年了。
就这么一个院子,就把张红旗一帮人看的啧啧称奇。
咋说呢,怪不得当初重新盖乐春坊的院子时,老师傅只跟张红旗他们讨论怎么改动会住的更舒服,压根不提照着旧模样整个传统的四合院。
真的是,全按旧规矩建老派四合院,实在是太麻烦太浪费钱。
况且,张红旗估摸自己也建不起来,最起码眼下不好整,还耽误自己个儿住。
别的不说,单那房檐下头用来挂灯笼的铁钩子,就得有几十个,整个宅院,全都挂上灯笼,得有约摸三百个!
这特么的,当年程家烈火烹油的时候,得有多气派?
第三进院子,正房朝西,早年间是程家的祖先房。
北边那间大屋,说是当初程家的老爷和人谈生意的地方。
有了二进院的震撼,三进院张红旗他们几个反倒没太多的反应。
到了第四进,也就是所谓的后院,程家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建了两栋两层小楼。
这两栋楼是有说道儿的,起到一个护罩镇宅的作用,叫后罩楼。
后罩楼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绣楼了。
到了这,张红旗他们还没觉得有什么。
毕竟即便是林彩英和赵铁柱三口人看来,这所谓的绣楼也就是中规中矩。
但接下来,北面的外院,才是真正让几个人惊叹连连的所在。
这个院子是全西式的,有雕像和二层西式小洋楼,带月台,甚至楼前还有喷水池,院子里当年应该也铺了草坪。
只不过,和之前看的院子相比,这里凋敝残缺的厉害,想要收拾出来,得花费不少时间和金钱。
老师傅倒是没多做介绍,只说这地方今后可以重修,或者直接改建。
屋主怔怔发了会呆,也没开口多说什么。
这就是之前,老师傅提过的西洋小院了。
还有北路西跨院,北路东跨院,花厅院,大花园,反正地方大着呢!
东西跨院当年住的是主人家,后来被当成了工厂的办公区,所以保护的相对较好。
后面还有大花园,里面即便破败,也能看出来当年程家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
许是商贾出身,不忘本的意思,害怕子孙后代太过贪图享受,花园里种了不少果树。
屋主说,这些果树全是良种,每年都能结不少果子,他家里长辈还能卖去果子局,足够一大家子上上下下每月的蔬菜钱。
到了花厅院,屋主才多少有点紧张起来,他要卖五千块的那些旧家具就存放在这边的屋子里。
各色家具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数量太多,屋里塞的满满当当,显然屋主也没心思打扫。
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全是程家一代代积攒下来的。
多是八仙桌、罗汉床、拔步床、衣橱、落地的大瓷瓶子之类的笨重物品。
因为灰尘积的厚,所以能看出来东西被搬走之后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印记。
显然,在张红旗他们来之前,这些不拘于家具的旧物件,被挑选过。
金银玉器什么的,自然不用想,就连铜的都不会留下。
不过这些物品的用料想来不会太差,又是整整塞满了将近五个房间,五千块钱真就没多要。
能剩下来的,说白了就是太重太大,以眼下京城的住房条件来说,白送给别人别人也没地放。
太占地方。
运输还不方便,赵铁柱单手托了一下子八仙桌,呲牙咧嘴挤眉弄眼,分量十足。
“总共就留下这么多家具和其他物品,全都在这了。
怎么说呢,这些东西你们自己置办,五千块钱肯定买不到的。
我有没法子运走,去专门的地方卖,又麻烦的很,所以我觉得,你们连这些东西和院子一块买下来,挺合适的。”
屋主一边说,一边有点紧张的观察张红旗他们这些人的表情。
这番说辞,估摸也是琢磨很久了,说不定私下里还专门练过。
不过这人确实没说谎,京城有代售旧家具的地方,但时间上没保证。
至于说找人上门来收,那可就不是按照家具的价格卖了。
说完这番话,屋主忐忑的望向张红旗。
这群人里,他能看出来,张红旗才是说了算的那个。
毕竟,赵铁柱这会已经跟老师傅俩人凑一块,去外面抽烟了。
张红旗仔细想了想,开口道:“价格没啥问题,我觉得挺合适。
就是我得提前问一句,这宅子走手续,好办不好办?”
“好办,我刚收的房,全都一块问清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