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轻微地摇晃着,周桐扶着额头,目光有些无奈地投向窗外。长阳城繁华的街景如水般流过,人流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但他却有些提不起兴致。
小桃趴在另一边的车窗边缘,小嘴撅得老高,不满地抱怨:“这马车一点儿都不舒服!硬邦邦的,连个能歪着躺的地方都没有,比咱家那个差远了!”
周桐声音闷闷地从面具下传来:“得了吧,有现成的车坐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他不由得想起早饭后的那番折腾。
时间倒回众人准备出门时。顶着脸上那道实在无法忽视的“勋章”,周桐急中生智,拉住小十三问道:“十三,你那里……还有没有多余的面具?借我一个应应急。”
两人钻回小十三的房间鼓捣了一阵。再出来时,周桐脸上多了一个制作精良的木制面具。
这面具并非全遮,而是巧妙地弄成斜戴式,只遮住了从左额角到脸颊颧骨的位置,将那道抓痕和部分面容隐于其后,露出线条分明的下颌和另一半完好无损的脸庞。
冷硬的木质线条与他本身的气质形成一种奇特的混合,竟平添了几分神秘和……唯美的感觉?
小桃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蹦跳着凑过来:“少爷少爷!我也要一个!这样看起来多威风……”
话还没说完,周桐那透过面具孔洞射来的、带着浓浓警告意味的眼神就让她瞬间把后半截话咽了回去,讪讪地缩了缩脖子。
旁边看热闹的老王笑得肩膀直抽搐,上气不接下气地调侃:“哎哟喂!我说少爷,您要不戴这面具吧,人家远远瞧着,兴许还分不清您和夫人哪位是主家。
现在可好,您这往旁边一站,活脱脱就是两位娇小姐带着俩忠心耿耿的蒙面护卫出门踏青啊!这派头,啧啧!”
周桐听得眼皮直跳,磨着后槽牙就朝老王走去:“好啊!我看咱家王老弟今天兴致很高嘛,精神头这么足,正好还有个活儿,原本我打算亲自去的,看你这么积极,就交给你了!”
他清了清嗓子,吩咐道:“我在西市榆林巷定了四张暖床,说好三日先看一张的坯子。老王,你正好去帮我验验货,看看手艺和木料怎么样。”
老王依旧笑呵呵的,半点不推辞,爽快应道:“成啊!榆林巷是吧?知道了。”
他答应得如此痛快,反而让周桐微微一愣。他本以为老王会借口不认路推脱一番。“嗯?你认路?”周桐疑惑地问。
老王脸上露出一个模棱两可、略显神秘的笑容,含糊道:“嗨,长阳城这么大,总得知道几个地方不是?”
周桐将信将疑,但也懒得多问,点头道:“行,那家木匠铺子叫‘周氏木作’,老师傅也姓周,倒是我本家……”他说着,下意识伸手往怀里摸索那张写着地址和约定的纸条,却摸了个空。“咦?纸条呢?”
旁边的徐巧柔声提醒:“夫君,你早上看完,好像随手放在书房桌案的抽屉里了。”
“瞧我这记性!”周桐一拍脑门,“罢了,老王你去了榆林巷打听一下‘周氏木作’,应该不难找。”
老王点头应下:“得嘞,过会儿我就去瞧瞧。”
小桃早已等得不耐烦,拽了拽周桐的袖子:“少爷,事儿都交代完了吧?咱们可以走了吧?”
周桐刚一点头,旁边一直沉默的小十三便开口道:“那我去后院套车。”
“马车?!”一听到这两个字,周桐眼角猛地一跳,瞬间想起了被自家老爹改造得如同移动土地庙般的朱红拱顶马车!
那玩意儿要是坐出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路人指指点点的目光和压抑不住的窃笑。
前几天那场秋雨,恐怕早已将他之前胡乱刷上的墨汁冲刷得七七八八,那醒目的“红庙顶”……简直不忍直视!
他立刻疯狂摇头,连连摆手:“别别别!那啥……咱们走过去吧!正好逛逛,活动活动筋骨!”
小桃立刻哀嚎起来:“啊?走过去?那么远!累都累死了!到时候妆……呃,脸色都不好看了!”她及时把“妆花了”咽了回去。
周桐没好气地瞪她一眼(虽然隔着面具效果大打折扣):“我要脸!就咱家那马车,红彤彤的顶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移动祠堂出来巡街了呢!我可丢不起这人!”
小桃小声嘀咕:“那……那我们雇一辆马车也行啊……”
这时,旁边一直安静站着的小菊怯生生地开口了:“周大人……那个……我们家老爷府上是有马车的……平日里闲置着,应该可以用……”欧阳羽虽清贫,但基本的车驾还是有的。
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一幕。
朱军坐在车辕上赶车,小十三坐在他旁边——因为他完全不认路。
想起刚才出发时的情景还有点好笑:老王一开始居然下意识地先爬上了车辕,坐上去后才猛地一拍脑袋,恍然大悟般跳下来,嘟囔着:“哎哟瞧我这记性!我又不认路,我坐这儿干啥?还是让老朱来吧!”
周桐当时就心里嘀咕:这不认路?那刚才说起榆林巷答应得那么爽快?这老家伙,越来越神神叨叨了。
小桃忽然转过头,惊讶地看向徐巧:“呀!巧儿姐,你戴面纱了?”
周桐闻言也侧过头,只见徐巧不知何时已将一方轻薄的白色面纱戴在了脸上,只露出一双清澈明媚的眼眸和光洁的额头。他不由得笑着打趣:“咦?不是说不戴了吗?怎么又……”
徐巧微微低头,面纱下的脸颊似乎有些泛红,声音轻柔带着一丝羞涩:“你……你不是戴面具了么?我……我下次再摘~”语气里竟有几分娇憨。
小桃立刻来了精神,把身子挪过去:“小姐小姐!还有吗?也给我一个呗!”
徐巧笑了笑,果然又从袖袋里取出一方面纱,仔细地帮小桃也戴上,系好。
旁边的小十三看着自家少爷和两位“蒙面”女眷,难得地主动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少爷这样……看上去确实更……更像了。”
周桐用胳膊肘轻轻撞了一下小十三的肩膀,笑骂道:“好你小子!什么时候也学会拐着弯打趣人了?”
马车内气氛轻松柔和。不知过了多久,马车缓缓停下,外面嘈杂的人声和丝竹声明显清晰起来。车辕上传来朱军沉稳的声音:“周大人,到了。”
周桐深吸一口气,率先掀开车帘。
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华喧嚣的景象。他们正停在一座装饰得极为雅致华丽的三层楼阁前,飞檐翘角,灯笼高挂,匾额上龙飞凤舞写着“漱玉轩”三个大字。
门口车水马龙,各式精致的马车停得满满当当,衣着光鲜的仆从们穿梭不息。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马匹的淡淡腥气、昂贵的熏香、女子胭脂水粉的甜香以及酒菜的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这种场合的、既热闹又有些腻人的氛围。
“嚯,这味儿……真冲鼻子……”小桃一下车就忍不住小声吐槽,用手在面前扇了扇。
周桐和小十三先下车,然后转身,一个小心地扶着徐巧,一个搭手让小桃借力,将两位女眷接下车。
他们这一行人的组合颇为奇特——两位身姿窈窕、轻纱遮面的女子,身后跟着两位身材挺拔、却一个戴着遮住大半张脸的冷酷面具(小十三)、一个戴着神秘半遮面具的“护卫”(周桐)。这景象立刻吸引了周围不少目光。
那些刚从其他马车下来的文人墨客、官家子弟以及他们的女伴们,纷纷投来好奇和探究的视线,低声议论起来:
“快看,那是哪家的千金?好大的排场,还带着面具护卫?”
“啧啧,这护卫……尤其是那个戴半张面具的,看身段气度倒不像寻常武夫,莫非是……”
“养的面首吧?啧啧,真会玩……也不知是哪家府上的,如此不拘小节……”
“嘘!小声点!别惹麻烦!”
那些窃窃私语隐隐约约传来,周桐听得眼角又是一跳,但努力维持着面无表情(反正有面具挡着大半),心里暗骂:你才面首!你全家都面首!
徐巧和小桃显然也听到了些许,面纱下的脸颊想必早已绯红,但都强作镇定,微微昂首,保持着端庄(小桃是努力模仿的端庄)的姿态。
周桐定了定神,轻轻托起徐巧的手,让她挽住自己的臂弯,两人率先朝着漱玉轩大门走去。小桃和小十三则落后一步,紧随其后。
门口站着几位衣着体面、面带笑容的管事模样之人,正在热情地迎客兼检查请柬。今日这漱玉轩显然已被包下,非请勿入。
周桐从怀中取出那份制作精美的请柬递了过去。一位管事双手接过,快速而恭敬地查验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愈发热情,侧身弯腰,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声音洪亮而清晰:
“原来是周大人大驾光临!快里面请!三殿下早已吩咐过了,您可是贵客!诗会设在三楼雅阁,已有不少大人和才子到了,您请随我来!”
周桐微微颔首,收回请柬,在一众或明或暗的目光注视下,带着徐巧,步履从容地踏入了这灯火通明、丝竹绕梁的“漱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