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听完这胆大包天的言论,顿时睁大了双眼,简直不敢置信,他用手指,颤抖着指着袁珙,呵斥道:“袁珙!你竟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本王与你无冤无仇,为何要害本王!”
“殿下,您原本就是天选之刃,继承江山,夺取大宝,乃是天意,怎...”
“住口!”朱棣大怒,手上不知道何时多了一把短枪,枪口正对着袁珙。
他缓缓的走到了袁珙的身边,黑洞洞的钢制枪口顶着袁珙的脑袋,说道:“继承江山?如今我家老爷子身体康健,我继承的谁的江山?”
袁珙听到朱棣提起来朱元璋,心中一震,这个时代没人敢、也没人能对上朱元璋,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洪武大帝不是白叫的,就在此时,袁珙就意识到,自己又着急了,朱元璋还活着,这世间没人能夺走他的江山。
“如今我舍弃燕王府,就是为了去南洋打下一片基业,你脱离时局太久了,已经看不清楚形势,莫要再多嘴,不然,本王杀了你!”
“去南洋?”袁珙一楞,他只知道诸王在此集结军队,迁移封地,却没有了解很多,如今看来这封地竟然在海外?
如果去往了海外,休养生息,发展几年,待时局有变,岂不是大大的好事儿?
他转念一想,对着朱棣说道:“殿下还是这么心急,此事是我心急了,还是殿下思虑周全!”
朱棣总觉得这话,话里话外的有些不对劲儿,不过他并没有在意,而是心中松了一口气,说道:“袁先生,我知你大才,你既然愿意辅佐我,便随我一同去往南洋吧,只是刚刚所言,万不可再提起。”
袁珙行礼道:“殿下放心,我已有度!”
“近些时候,你便待在这里吧,出发前我将你弄在船上,别节外生枝了!”
朱棣吩咐好了之后,走出了大帐,挥手叫朱能过来,说道:“好生照料,给他换身行头,别走露了风声儿!”
“是!”
朱棣刚刚离开袁珙那边不久,五王军帐之中,便分别来了宫中的传旨太监,朱棣跪接迎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览诸王多日筹备,今行期已至,将远赴海外。惟是海途辽远,山遥水隔,风涛难测,其间艰虞可知。尔等诸王,宜即刻趋赴禁宫。朕于御前尚有训谕面嘱,事关此行安危与邦交重务,毋得迟滞,速奉诏行。”
“臣,朱棣接旨!”朱棣接了旨意,看向了传旨太监,说道:“这位,陛下召我们入宫,可有什么大事儿吗!”
那太监摇头,说道:“奴婢不知!”
朱棣见从这太监身上看不出什么,便立刻让人准备马匹,前往应天皇宫之中。
他已经从圣旨当中看出来了,恐怕大哥真的病了,而且病的还不轻,这圣旨,要不就是自家老爹传来的,要不就是朱雄英传来的。
看来是爷孙两个,对他们兄弟几个不放心,这才让他们进宫来,这是要将他们控制起来,还是怎么样?
他刚刚见了袁珙,这事儿会不会是针对自己的,他心里没底,但还是骑马出了大营。
无论怎么样,就算是他将诸王的两万多人都控制了起来,那也绝无可能打开京城的大门,那不是去夺位,那是去找死。
有他爹在,就抵得上数十万大军了。
他出了大帐之后,见到了其他王爷,为首的正是晋王朱棡,看起来只差朱棣了,他们似乎在等待朱棣。
“见过三哥!”
“见过四哥!”
朱棡点了点头,说道:“老四,你听说了吗?”
朱棣佯作不知,说道:“听说什么?”
朱棡将头伸过来,用只有他们几个才能听清的话,说道:“大哥好像病了,挺严重的!”
“这...”朱棣立刻抬头,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实则偷偷打量着兄弟几人的表情,发现其他几人也是如此。
朱棡说道:“行了,都心里有个数就行了!走吧!”
应天京城之中,朱元璋重新站在了朝堂之上,他就在那张龙椅前边,锐利的目光扫视群臣。在洪武朝留下来的官员不在少数,他们已经形成了心理阴影,只要老朱站在上面,他们的骨头都是软的。
朱元璋虽然比四年前,年老了很多,但是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气势,却随着时间推移,越发威严了!,
“你们心中,肯定会在想,皇帝去哪里了?今天怎么是咱这个老不死的来上朝,咱也知道,你们不愿咱站在上面,这会让你们心里不得劲儿,是不是?”
老朱一声声龙吟,回荡在奉天殿上,震得瓦砾咯咯作响,震得百官心神悚惧,无人作答。
朱元璋走下了台阶,他的步伐比四年前慢了,这是因为他更加衰老了,他走到了台阶下边,看着百官,随手指了一个官员,说道:“没人回答,你来说,咱说的对不对啊!”
那官员额头上瞬间就冒出冷汗了,跪下来,他结结巴巴的说道:“臣,臣等愿太上皇陛下常来奉天殿,主持...主持天下大事儿!”
老朱低头问道:“真心话?”
“真..真心话!”
老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咱信你说的是真心话!”
他快步走上了台阶,说道:“皇帝偶感风寒,这几日,还是由咱和太子,共同理政,你们各司其职,不得怠慢,明白吗?”
“臣等明白!”
“明白就好,开始朝会吧,都快点说,挑要紧的说!”
在老朱的威压之下,朝会很快就开完了,而且各部门的运转一切如常,这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事儿,你以前虽然是皇帝,但毕竟退了四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是太上皇重新登基,那也是需要一些流血,才能完成权利交接。
可在大明,却出现了这等怪事儿,父子二人,共掌天下,且百官无人有意见,臣子无人有异心。
也没有人跳出来说什么。
这得益于大明两代君王,惯行的政策高度统一,老朱要干的事儿,和朱标要干的,甚至和朱雄英要干的,高度的重合,甚至连方法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