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赞同往东的,就从东边打,赞同往西的,就从西面打。届时,论功行赏,就看各位的综合战果,如何?”
朱雄英这话传到众人耳中,让新老将领都精神一震,年轻一代认为,老辈不过是早生几年,自己虽然年轻,未必就落了下风。
老一辈则是认为,年轻人浮躁的很,还是得让他们看看宝刀未老。
两边对于这种提议都表示赞同,甚至产生出了较量的心思来。
随后,双方就各自的进攻方式,各自在沙盘上推演起来,随着他们的推演,各种战法战术都被讨论出来。
各方的粮草军械也在调动,流金城更是开足马力的生产武器弹药,又在各原材料产地,建立了很多初加工厂,可确保一旦开战,火枪弹药可以源源不断的送日本战场。
全军分为了西路军和东路军,西路军名义上由朱雄英亲自统领,并由常茂辅佐,东路军则由郭英统领。
至于兵源兵力方面,西路军的组成,是朱雄英抽调各地方卫所的精锐士兵三万余人,充入东宫六卫之中,将各卫扩张到六万人,组成了一支精锐之师,另有四万预备部队。
另有二万沿海卫所的士兵,以及市舶司巡检署负责运输弹药、粮草等物资,并且由姚广孝亲自负责这一条运输线。
东路军的组成中,海军占据了绝大部分,经过数年的发展,海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十几万,只需要东海、北海两只舰队,就可以组建起来一支七万人的大军,朱雄英还在海东布政使司,抽调了五万原高丽人组成的‘海东军’。
东西两路军队,就不算后勤保障部队,加起来也足有二十万以上。
东海之上,碧海蓝天,海面上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舰船挺立,蒸汽舰船是其中的主力,通体的铁甲露出冷峻的黑灰色,滚滚的黑烟在船只上形成了一片片乌云。宝船、福船是其中的中坚力量,桅杆如林,帆布随风响动,与蒸汽机的嘶鸣融合,在海面上飘荡。
下方的士兵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各种各样的物资装到船上去,那一箱箱的东西,足够让所有外国商人胆寒,很多他们没有见过的大家伙,正在显露出来。
“快快快,拉左边的绳子,娘的,用力,谁他娘的让这炮掉下去,老子就毙了他!”
一个军官对着一群像是奴隶的人怒吼着,这些人之中,有浑身黑色皮肤的,有和大明人一样肤色的矮小倭人。
他们正从一个小船上,将一架数米长的炮管,运到大船上去,这些可怜的日本人还不知道,他们运的这些东西,将会落在他们亲人的头上。
“船满了,换船,换船,去海军护卫队那边集合!”
“下一个!”
明州的港口处,到处都是士兵运载装备的场景,港口同时满足四五十艘船只同时装卸,数万人同时工作,明州城的一座了望台上,朱雄英正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港口。
“各项物资什么时候可以集结完毕?”
在他身边的正是东西两路军队的话事人,常茂和郭英。
郭英听后拱手说道:“回殿下,我方物资最多还有半日,就可以集结完毕。”
常茂也说道:“殿下,西路军还需要至少一天才可以准备完成!”
朱雄英点了点头,海军很多装备本来就是在海上,所以准备时间快了些,也不奇怪。
“今天是几月几日了?”朱雄英突然询问道。他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自己的行宫中,出现了月饼,想来,应该可以卡上那个时间点。
常茂想了想,说道:“今天是八月二十五日了!”
二十五日吗?朱雄英暗自盘算,时间完全够用。如今大明的船只速度,完全可以做到六天之内,分别到达日本的东西海岸。
于是朱雄英放下望远镜,立刻下令:“东西两路大军,准备完毕之后,自行出发,路线自拟,时间自定,只需要有一点!”
“在九月初三这天,必须发动对日本的攻击。”
九月初三,这天是后世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尽管现在是用的农历,但他相信,这一天,一定是一个吉日。
常茂和郭英行礼道:“谨遵太子御令!”
大明方面弄出来的巨大的动静,让日本南朝北朝的人,都十分恐惧,北朝已经多次想和大明对话,奈何都是石沉大海,大明方面不想听从任何解释,想说,那就战场上说吧。
至于日本南朝,看到了大明如此的武力,也是胆战心惊,生怕大明看他们不顺眼,顺手将他们也给灭了,虽然朱雄英就是这么打算的。
但陈迪还是安抚了日本南朝的幼小心灵,并且给他们透露出,大明看不上日本国的土地,只是为了报仇而已,等大明军队报了仇,消灭了北朝,等大明一走,谁是日本国真正的主人啊?
那肯定就是如今的南朝了,所以,南朝要帮助大明。
陈迪的态度,无疑是给了南朝一记安定剂,还带了点兴奋的功效。
...
日本,京都。
此时的足利义满已经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了,他现在已经恨死了制山挐这个坑货了,说什么天花可以重创大明,现在天花非但对大明的影响很小,甚至波及到了日本了。
这狗东西,白在大明这么多年,连牛痘这种关键信息都不知道。
足利义满不是没有做过努力,甚至想将一大片领土割让出去,但大明始终都没有给他对话的机会。
他深知,他急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换取谈判的机会,于是他在各地整军备战,派出去了很多船只打探消息,探查明军的登陆地点。
并且对地方大名许下了大量的好处,初步统一了岛内的战争思想,此时的他们还认为大明和百年前的大元差不多,光渡过大海,就要消耗掉他们的兵力,而且他们也有神风帮助,他们的武士刀十分锋利,足以保卫家园,和大明一战。
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