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北部是辽东的千军万马,南部是无敌舰队。
当江淮防线如纸糊般被轻易攻破,整个江北在短短 10 天内便沦陷之时,战场的局势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了这片长江的缓冲带。
江东的江水滚滚东流,宛如一片浩瀚的海峡,将南北分割开来,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岸边。
冬季的江面雾气弥漫,遮天蔽日,一层厚厚的轻纱飘洒在江面上,视野范围仅有百米之遥。
然而,这一切对于江面上那艘小舟上的人来说,却没有丝毫影响。
诸葛亮稳稳地站在船头,小船疾速东流。
早上还在白帝城东行,临近夜晚,就已经抵达了江东口岸。
长江如今已沦为前线,往日这片地区繁荣昌盛的商贸活动也因此断绝。
此刻,只能看到一艘艘军舰在江面上来回巡视,警惕地观察着北方的一举一动。
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瞬间便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
双方早有消息往来,诸葛亮的小舟很快便在岸边稳稳地停靠。
迎接他的既不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士兵,也并非孙策和他麾下的一众文武大臣,仅仅只有一个人而已。
而当看到只有这一个人时,诸葛亮不禁轻轻叹息一声,但脸上却并未流露出丝毫在意之色,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下船去,轻声说道:
“士元,好久未见,不知现在可好啊?”
他的语气平淡如水,听不出丝毫嘲弄之意,也感受不到半点关切之情,仿佛只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客套问候,又好似是一种敷衍。
“我很好,但孔明你显然比我更好啊!”
庞统快步迎了上去,双眼紧紧地盯着诸葛亮,内心犹如汹涌的波涛一般,难以平静,然而他的面容却依旧透着平静。
“走吧士元,我等也好久未见了。”
诸葛亮似乎并未感到拘谨,哪怕此刻他孤身一人深入江东,却依然显得如此随意。
相比之下,他反倒更像是这里的主人,而庞统则成了他的随从。
二人虽然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可一路上却都未曾多言,只是默默地一前一后走着,沉默不语,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的脚步声。
很快,他们便再次来到了健康城外。
这是他们第二次在这座城市相见了。
第一次,他们两人一个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辽东,一个义无反顾地投身江东,从此分道扬镳,各为其主。
而这第二次,两人之间的未来已然成为定局,不同的选择,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
成王败寇?兄弟反目?这些都不存在,有的只是平淡的陪同,在这之中,对过往的无限感受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充斥着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千言万语如鲠在喉,终于是在见到孙策的那一刻,走到了尽头。
孙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和沉稳,他很少客套,对于诸葛亮,他更多的只是一种礼遇,却并不刻意讨好。
同是面临绝境,他的表现却比曹操更为淡定自若一些,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眼下的局面,并非是因为战争的失利,也没有留下丝毫的遗憾。南北差距太大,他们只是慢了一步而已。
入府,就座!
诸葛亮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缓缓开口道:
“想必诸位也明白我的来意,此次正是为劝降而来!”
话语落下,整个大厅陷入了一片死寂,半天却并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张昭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疑虑和不甘:
“既为劝降,辽东将如何对待我主,我等江东人又该如何安置?”
在场的众人,心中都怀着和曹操一样的期待,渴望着某种奇迹的出现。
想要详细了解劝降的条件,在这些人中,恐怕只有张昭这批文臣最为急切。
诸葛亮的目光落在张昭身上,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然后直接拿出了和袁绍类似的处理方案。
江东之人心中都明白,这意味着孙策仍然可以保留吴王的地位,甚至有机会独立建国。
然而,他们将失去江东的百姓,被迫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成为段尘对外的藩属。
面对这样的条件,他们真的还能接受吗?
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未来的道路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还是张昭,他站了出来,面色有些激动,自袁绍被灭之后,他的心情是绝望的,而当袁绍被立为附属国的消息传来之后,他的内心宛如云开见月明。
以往的任何疑虑,也都即刻消散掉了。
“没有了江东百姓,那吴国还是吴国吗?”他的心中翻江倒海,思绪万千。
和谈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轻易妥协。
相反, 只有不断地站出来与诸葛亮讲条件,才有可能说服孙策。
“士兵可以编入军队,精锐保留,这是我辽东的底线!”
诸葛亮的声音铿锵有力,只见他接着道:
“无论如何,凡是在这片大陆上的,东到高句丽乃至倭人,西到西域各国,南到南蛮各地,北到草原蛮族,这些百姓都会成为我辽东百姓,都会融入我大汉,未来成为汉人,成为辽东国人!”
在神话三国世界里,由于体系的强大,百姓想要生育孩子变得异常困难。
一对夫妻往往最多只能有三四个孩子,而像古代那样在温饱之后生育数个甚至数十个孩子的情况少之又少。
这似乎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越是生活条件优越,体系强大,社会发达,人口的限制反而越大。
也是因为如此,这些年辽东的人口增长虽然有所起色,但那也是在生活条件改善、各项生育补贴实施之后的结果。
实际上,大部分的人口增长是通过外民内迁实现的。
想要仅仅依靠本土生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人口的大爆炸,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因此,哪怕段尘并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诸葛亮也心如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