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核被海灵临时封存回落针崖,证据的链条被不断拉长,赤焰城内外的权力角力也愈发显形。澹台家并不甘心做局中被动的一方:他们迅速以“扰乱秩序”和“煽动民心”为名,向府衙递出数纸公文,要求对合议进行临时扣押并把几名关键人物作为“扰乱公共安宁”的嫌疑人带入候审。城内原本就被揭开的家族黑幕,使得那些对秩序极度敏感的官吏更易被说服——在他们眼里,若不迅速止损,便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
方拙与墨判已在铺排:一方面继续用回写镜与祖库残页在坊市暗中发放真证;另一方面在府衙外发动以民间自发签名为名的“民证请愿”,把舆论的重量变成法律的推动力。白霜雪和流光则负责守护城中关键证人,防止“临时失踪”的不测。合议明白,这场博弈无法单靠武力取胜,若要真正把第七策扯开一道致命的口子,就必须把真相以不容反驳的方式摊在所有人的眼前:既有物证的链路,也要有公开的表演——让城中老幼都能看见那套机器如何把名字变作商品。
在商议数日后,方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以“民众公开听证”的方式将祖库的名刻页与回写镜的比对结果在广场上同步展出,并邀请百姓把自己曾“丢失名字”的亲人带至现场作证。由民众亲证的力量,加上墨判与回写镜之证据,若能在公众面前形成压倒性的事实链,府衙就难以继续以“秩序”借口压下。更关键的是,方拙愿意把陈浩的“赌约”当作行动的一部分——让陈浩在广场上以自身的名义作出一场“公开缝名”的仪式:既是自证清白,也是把面具者的赌约暴露在阳光下。
这个计划危险异常,但也可能是一次将敌方逼至绝境的好棋。白霜雪一听,沉默了很久,最终点头:“若把自己的名字当作标本上台,是一场赌,但若能在城中揭开这一切,便能让更多人醒来。”流光沉声道:“海灵会护你,但若对方在广场上做手脚,他们不怕以人群为祭。要把人心收好,先要制止他们以权力制造恐惧。”
于是,合议开始做两手准备:一边把广场听证的程序走得堂而正之,邀请数位在城里有名望的士绅与教坊学者作为见证人,另一边在暗地里将数处可能的点位布阵,防止对方在听证中以突发事件制造混乱。夜烬与柳恒负责外围安全,方拙与墨判负责证据的呈现与法律程序,白霜雪则带着数名护卫在台下随时拦截冲撞者。
听证日那天,广场前挤满了人。方拙把祖库残页的影印、回写镜的实时对照以及阮仲、阎刃的口供铺成阵列,逐一向大众陈述那套机制如何以“名”为单位把人转成合同和条目。民间的愤怒像一块被烧红的铁板——人们理解得很简单:名字被夺走,便是人被夺走。
澹台使者与数名家仆亦在台下坐定,面具之下的威严并未因公开而动摇。城丞暗中压着衙役,面色冷峻,他以法令之名要求方拙与合议暂缓“越界行动”,并下令审查会发言者的资格。府衙的态度让场面瞬间紧张:若官府站在澹台一边,一切证据都可能被法令压回暗处。
就在矛盾陷入僵持之际,陈浩站上了广场临时搭起的矮台。他不多言,把胸口的针匣放在台上,公开把自己的赌约条文朗读出来——那纸上的字眼曾在木室里如刀一般钉进他的胸。他把赌约的内容、一针缝名的流程、与祠堂那夜的交涉,全部摊在阳光下。人群先是一阵疑惑,随后是窃窃私语,而当他讲到“祭谱会以名字为祭样”时,广场爆发出一阵愤怒的呼声。
陈浩随后提出一个极具挑衅性的请求:在公证人和多名民证在场的情形下,他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名字的缝口短暂“解开”——让祭谱试图认定他的名字的任何尝试,都在公开的目光中发生;若祭谱或对方在此时以任何手段试图把他的名字写入,他们就将当场抓证;反之,若合议被证为伪造,他也愿意承担刑名。这一刻,他以自己的名义把赌注再一次摊在了阳光下——但他所指望的,是把隐藏的写名程序变成公开的、可被证验的事。只有在光下,秘密才能被撕开。
澹台那边面色微变。面具者与族中强人低声商议片刻,他们显然料不到陈浩会这么做:若把现场变为“写名的实验场”,澹台可能一方面背书一套更光鲜的“社会治理”理由,另一方面也能在暗中以军队或法令控制现场,把合议一举定性为“煽动”。但澹台也有顾忌:若在广场上用明显强力压制,民众的怨愤会瞬间爆炸,城中许多沉默的士绅与商贾将从中倒向合议这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胜负题。
在场的法官与几位士绅交头密语后,最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同意在公证人、海灵代表、数名士绅与民证在场下,进行“公开测试”——以陈浩为锚,让“写名试验”在受控条件下发动。此举一方面可以把合议的勇气当作公众检验;另一方面也给澹台留了收手的口子:只要不把试验做成“祭谱的公开仪式”,便可声称“只是一次文献重演”。
陈浩知道这是一场极危险的赌博:对方可能在试验中动手脚,但只要他们在公开的法律与民证面前露出一丝假动作,那将成为他日彻底揭露的凭据。就在众人将要准备进行测试时,广场边缘突然了一阵低沉的声响——并非人群的骚动,而是远处被风带来的海面回声,一阵不祥的潮鸣。
流光在台侧瞬间抬头,脸色骤变。她用手做了一个紧急符号给台上方拙与墨判:海口有异动。方拙一边安抚台上的人心,一边派人去查探;陈浩的眼神则瞬间变得像刀般冷冽——他知道,这可能是澹台在用外力试图在同一时间制造更大混乱,以此掩盖在广场上对“写名实验”的干预。两个战场同时发动,便是一场典型的“两点牵制”策略:若合议分心处理海口,澹台便可在广场上以力取胜;若合议坚守广场,海口的碎片或秘密接收就会完成。
铁与火的博弈刚要成形,风中忽有一道沉稳的笛声穿出——不是军乐,也不是喧闹,而是一段古老的旋律。那笛声像是从海的另一端传来,也像是从城中某个祠堂深处被吹起。人群在笛声中不自觉沉默,连远处的潮鸣也似乎被这音符牵住。陈浩在那一刻感到胸口的红线微微颤动,像有人在暗处用手指拽动他名字的另一头。
场面至此,已无回头路。澹台将要以他们的方式试图夺回主动,而合议要在世人面前把名字的真相变成不可逆的事实。阳光下,所有人的影子被拉长,如同一张张注视的面孔。台上台下,法律与血脉、制度与尊严交织成最锋利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