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至中秋。
深宫的肃穆被节庆的暖意悄然驱散了几分。
凤藻宫后苑临水的“邀月台”上,此刻张灯结彩,宫灯璀璨,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湖水,与天际那轮渐渐丰满、清辉遍洒的玉盘遥相呼应。
敞轩内,衣香鬓影,笑语嫣然。
帝后并肩居于主位,自是一派尊荣气度。
下首处,宝钗端然而坐,一身藕荷色玉兰纹薄绸宫装,衬得她气色愈发红润饱满。
虽才显怀不久,小腹在轻薄衣料下已能窥见微微隆起的柔和弧度。
两名宫女侍立身后,一人执着素绢团扇轻轻送风,另一人则细心地将一盏温热的安胎药膳置于她面前的小几上,行动间呵护备至。
淑妃甄沐瑶与敏妃邬思瑶分坐两侧。
甄沐瑶一身月白云纹罗衫,行动如流水,气质娴雅。
而邬思瑶则难得卸下了工坊的利落劲装,换上了一身正式的浅杏色宫装广袖长裙,墨发也精心绾起,簪了支精巧的赤金点翠步摇。
然而,她似乎还未完全从工坊的专注状态中抽离,眉宇间依稀残留着思索的痕迹。
更引人莞尔的是,在她乌黑鬓边,几缕不听话的发丝旁,竟还沾着几点极其细小的、金灿灿的木屑。
邢岫烟一身雨过天青色的素净宫装,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通身沉静稳妥的气息。
她并未落座太久,此刻正穿梭于长案与小几之间,低声询问着各人所需,或添香薷饮,或调整冰盆的位置,将细致妥帖展现得淋漓尽致。
秦可卿依旧是最安静的一抹浅碧,坐在稍远的靠边位置,鬓边的栀子花散发着幽香。
她姿态娴雅,目光温顺地垂落,纤长的手指正细致地用银签分着水晶碟中的甜点,仿佛周遭的热闹都与她隔着一层朦胧的纱。
而除此之外,席间还多了许多久违的、鲜亮的身影。
元春、探春、迎春、惜春、史湘云,今日奉旨入宫,共度佳节。
她们皆穿着簇新的、符合各自品级的宫装,精心妆扮过,脸上带着入宫的兴奋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拘谨。
久别重逢,姐妹们相见自是欢喜,席间笑语晏晏,气氛比之以往的家宴,更多了几分久违的的热闹与亲昵。
湘云最为活跃,拉着惜春指着天上的月亮叽叽喳喳。
元春举止端方,与宝钗低声叙话。
迎春安静地坐在探春身边,脸上带着温顺的笑意。
贾琮端坐主位,玄色常服衬得他气度沉凝。
他含笑看着眼前这难得的团圆景象,目光温和地扫过每一位姐妹的脸庞,最终落在正与黛玉低声说着什么的探春身上。
酒过三巡,宴席气氛愈加热络。
宫女们奉上应景的桂花酒和各色精巧月饼。
贾琮端起玉杯,目光转向探春,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三妹妹,今日难得团圆。府中诸事,老太太仙逝后,政老一人支撑,可还顺遂?府里……如今光景如何?”
他的问话看似随意,却带着关切和对那个曾经承载他复杂记忆的府邸的留意。
席间瞬间安静了几分。姐妹们的目光都集中到探春身上。
元春眼中掠过一丝忧虑,迎春默默垂眸,惜春则下意识地望向贾琮,带着依赖。
湘云也停下了嬉笑,好奇地看着探春。
探春放下手中的银箸,坐直身体,脸上并无悲戚,反而带着一种经过沉淀后的从容与担当。
她迎上贾琮的目光,声音清晰沉稳。
“回禀陛下,谢陛下关怀。父亲……”
她顿了顿,改口道,“政老爷自老太太去后,悲痛之余,愈发勤谨持家,日夜操劳。府中诸事,虽不如老太太在世时那般……繁盛有序,但也算得上井井有条,并无大的疏漏。”
她的话语十分含蓄,但在座的都是明白人,都听出了那“不如老太太在世时”背后的潜台词——
贾府的式微已是必然。
曾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国公府,失去了定海神针般的老封君,仅靠一个才干平平、且背负着长子被圈禁阴影的贾政勉力支撑,衰败之势已难逆转。
所幸贾琮的余威尚在,且念着旧情,朝野上下并无人敢公然欺辱贾府,府中田庄铺面的收益也勉强支撑着门面开销,维持着一个空架子般的体面。
探春语气一转,眼中流露出几分真切的欣慰和光彩。
“不过,家中也并非全无好消息。环哥儿……”
提到贾环,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托陛下洪福,在内务府当差极为勤勉用心。上月,他负责督办的几处宫苑修缮,工期短、用料实、账目清晰,得了内务府总管大人的亲口嘉奖,还额外赏了二十两银子呢!环哥儿如今行事,比从前稳重踏实了许多,父亲也时常夸赞他堪当门户了。”
“哦?”
贾琮眉峰微挑,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赞许。
那个曾经在府中角落畏畏缩缩、心思阴郁的庶子,如今竟也能在内务府立稳脚跟,甚至得了褒奖,这变化着实不小。
“贾环能有此进益,甚好。可见人贵自立,只要肯用心,终有出路。”
探春点头称是,接着道:“还有兰哥儿。政老爷深知科举才是正途,如今亲自督导兰哥儿读书,极为严格。兰哥儿也争气,日夜苦读,进步颇快。政老爷的意思是,打算明年就让兰哥儿下场一试童生试,先考个功名回来,也好为将来铺路。”
“贾兰?”
贾琮想起那个身量渐长、眉目清秀、带着浓浓书卷气的少年。
他微微颔首:“年少有志,勤学不辍,是好事。”
“哎呀!兰哥儿都要考功名了!”
湘云在一旁拍手笑道,
“环老三也出息了!这下好了,政老爷总算不用一个人愁白了头发!咱们府里啊,虽说老太太不在了,冷清了些,可总归是有盼头的!等兰哥儿中了秀才,环老三再升个官儿,说不定比从前还热闹呢!”
湘云天真烂漫的话语,带着孩子气的乐观,冲散了刚才谈及贾府现状时那层淡淡的阴霾,引得席间众人都不禁莞尔。
贾琮也露出了笑意,举杯道。
“云丫头说得对!月有阴晴圆缺,府有兴衰起伏,皆是常理。只要人心不散,后辈争气,便总有希望。今日中秋月圆,阖家团圆,当为此贺!愿我大乾国泰民安,愿在座诸位姐妹安康顺遂,也愿贾府……后继有人,前程可期!”
“谢陛下!愿吾皇万岁,大乾永昌!”
众人齐声应和,纷纷举杯。
清冽的桂花酒入喉,带着月华的芬芳。
宴席继续,丝竹声悠扬而起。
惜春悄悄离席,走到水榭边早已备好的画案前,铺开宣纸,对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满月,对着水中摇曳的灯影,对着席间笑语晏晏的亲人们,凝神提笔,将这一刻的团圆与希望,定格在笔端。
月光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静谧而美好。
贾琮的目光越过杯盏,落在惜春作画的背影上,又缓缓扫过席间每一张熟悉的脸庞,最后停留在身边黛玉沉静的侧颜上。
他伸出手,在宽大的袍袖掩盖下,轻轻握住了她微凉的手指。
黛玉微微一颤,没有挣脱,反而将手指轻轻回握。
月光如水,静静流淌,笼罩着这座辉煌而复杂的宫城,也笼罩着这悲欢交织的人间烟火。
......
清辉流转,宴席渐入尾声。
丝竹之声悄然停歇,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余香和淡淡的酒意。
宫女们开始无声地收拾杯盘,动作轻柔而利落。
宝钗因有孕在身,精神稍显倦怠,在甄沐瑶和邬思瑶的陪伴下,由宫女们簇拥着先行告退回永和宫安歇。
邢岫烟细致地指挥着宫人将最后几碟点心用食盒装好,预备送至各宫。
秦可卿亦安静地起身,对着帝后方向盈盈一礼,如一抹浅碧的烟云,悄然随着人流退去。
转眼间,方才还济济一堂的敞轩,便只剩下了帝后与元春、探春、迎春、惜春、史湘云六人。
月光如水银般倾泻,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上。
四周更显静谧,唯有远处湖水轻拍岸堤的微响。
贾琮的目光缓缓扫过留下的几位姐妹。
元春端坐依旧,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探春目光明亮,坦然迎视。
迎春低垂着眼帘,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帕子。
惜春站在画案边,手中画笔尚未搁下,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询问。
湘云则睁大了眼睛,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同寻常。
贾琮侧首,望向身边的黛玉。
黛玉恰好也抬眸看他,那双秋水般的眸子里,方才谈及贾府式微时残留的淡淡哀伤已被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光芒取代。
两人目光相接,无需言语,便已心意相通。
黛玉唇角微扬,对他轻轻颔首,那是一种无声的认可与全然的信赖。
贾琮唇角亦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他收回目光,看向面前亭亭玉立的姐妹们,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份量,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敞轩内。
“今日中秋团圆,朕心甚慰。看着你们姐妹齐聚一堂,笑语晏晏,朕亦想起当年在荣国府时的一些光景。”
他的话语带着追忆,让元春等人心头微暖,又有些酸涩。
“如今府中境况,”
贾琮话锋微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多了几分郑重,
“老太太仙逝,政老虽尽力支撑,然独木难支。你们姐妹……终究是女儿家,长久居于府中,虽无人敢欺,但终究非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元春、迎春、惜春心中都微微一紧,探春目光灼灼,湘云则屏住了呼吸。
黛玉适时地接过了话头,她的声音清越柔和,带着皇后特有的雍容与长姐般的关切,目光含笑,一一掠过姐妹们期待又忐忑的脸庞。
“陛下与本宫商议过了。此次召你们入宫,除却共度佳节,亦有一事相告。”
她顿了顿,笑容愈发温煦,“陛下与本宫之意,是让你们……都留下。”
“留下?”
湘云第一个忍不住,脱口而出,声音带着惊喜的颤抖。
黛玉含笑点头,肯定了湘云的疑问,继续说道。
“留在宫中。这深宫虽大,然有你们姐妹相伴,于本宫是莫大的慰藉,于陛下亦是添了手足之乐。陛下与本宫,愿予你们名分,从此这紫禁城,便是你们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