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村的人几乎全都忙碌了起来。
自兴隆绣坊成立以后,女人们也有了自己的事情干。
在蒙小华将第一批绣帕卖给唐家成衣铺子拿到钱后,妇人们爆发出了巨大的热情。
一张素帕的成本五文钱,绣坊卖给唐家成衣铺的价钱在十二文到十五文。
绣坊给妇人们一张帕子在十文到十二文,倘若一个人一天能绣三张合格的帕子,她们只要待在绣坊好好绣一天帕子,就能挣到十五文钱。
这比她们跟着男人们去卖力气干活挣工分还要划算。
毕竟,一些手脚麻利的妇人,一天可不止绣出三张帕子。
在看到绣坊的妇人们挣到钱以后,可把当初选择不加入绣坊的人家羡慕坏了。
这些人家联合起来找到了老村长,恳求让他们家里的妇人也能从绣坊接活儿。
老村长顶不住一群人哭哭哀哀的恳求,不得不召集了入股绣坊的人家开了一次股东大会商讨此事。
本来,这四十户人几乎都不同意让其他人家加入。但是听了蒙小华的一番分析之后,众人欣然同意让其他人来绣坊接绣活。
蒙小华说服众人的理由很简单。
入股绣坊的四十户人家他们可是绣坊额股东,他们从绣坊接活干能挣钱,但绣坊有了盈利,他们还能从盈利中再拿一份分红。
总结起来,就是给绣坊干活的人越多,入股的人家就赚得越多,而且还不用他们自己付出更多的辛苦。
没有谁会和银钱过不去。
于是,整个小石村会针线活的妇人,几乎都投入到了刺绣这件事情上。
当然,后加入的人家,他们卖给绣坊的帕子,绣坊只能给她们十文钱一张帕子。
为此,不服气的妇人们还闹腾了一番。
但作为原始股东的妇人们这下子就硬气了,直接放话有意见你可以不接,反正偌大一个绣坊,也不差几个人的绣品。
无奈之下,这些人没有绣坊股份的人家只得捏着鼻子接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就连李枝碧,在带着几个儿子搭起了两间窝棚之后,也去绣坊领了帕子和针线回来绣帕子。
毕竟,虽然赚得少,但总比没得赚要强。
而听了蒙小华的一番分析,受到了启发的小石村妇人们,很快就把主意打到了临近的几个村子。
明白了干活的人越多,自家挣的钱就越多的道理,娘家在左近的妇人们主动回了一趟娘家,将妇人们能在小石村的兴隆绣坊接绣活赚钱的消息传了出去。
冬季万物凋零,村子里的人大多都躲在家里窝冬,没什么事不会轻易外出。
但是,当窝在家中无事的妇人们听说可以接绣活赚钱,三五成群的结伴来绣坊接绣活。
对这些来接绣活的人,王凤群也不拒绝,只要给了买绣帕的钱,就能从她手里拿到东西。
而送回来的帕子,只要经她检查合格的绣品,她也按照小石村的其他人家的价格付给工钱。
说实话,妇人们将绣品卖给兴隆绣坊,肯定比她们将帕子直接卖到县城的成衣铺子里去便宜了许多。
但是,要知道小石村到县城足足有六十里路,走一趟一个来回就要一整天的时间,若是为了几文钱就在大冷天的跑一趟,实在是有些不划算。
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肯吃亏的犟种,宁愿跑几十里路也不愿将绣品低价卖给兴隆绣坊。
王凤群也不在意,反正她们拿素帕也是给了钱的,就当是卖东西这么想了。
兴隆绣坊在女人们的努力下,越来越红火,就像蒙小华取的名字一样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小石村的男人们也没有闲着。
虽然没了几百两银子的赏银,但是村民们该盖房子的还是得盖。
不然,一家人没个正经的住处,长期下来,身体吃不吃得消且不说,就是自己人也难受。
少了赏银的一大笔钱,村民们只得降低了要求,将原本计划中的穿斗房子改回了茅草屋,只求一家人能有个容身的地方就成了。
毕竟,如果只是盖茅草屋的话,在山上就能找到绝大部分的材料。
另外只要不偷懒,再去其他人家帮忙干干活,挣一些工分,就能把盖茅草屋需要的东西凑齐了。
因为家家都要盖房子,男人们根本就不愁找不到活儿干,自然也能挣到工分。
有了工分,就能在蒙家的杂货铺中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粮食、工具、衣物等等,只要是村民需要的,都能在杂货铺买回来。
村民们挣的工分中,其中一半来源于率先盖房子的老村长和几个族老,以及在蒙家工坊干活的十几户人家。
因为有了蒙小华的支持,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盖青砖大瓦房的盖青砖大瓦房,盖穿斗房子的盖穿斗房子,给了许多村民挣工分的机会。
另一半的工分,当然就来自于蒙家了。
趁着这段时间人手充足,蒙小华将村子里没事做的人都雇了过来。
除了几处工坊恢复了正常生产,开荒也被重新开始。
一处处乱石耸立、草木杂乱的荒坡,在村民们的双手下被开垦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梯田。
有了黑风寨劫掠小石村的前车之鉴,蒙小华再也不敢大意。
神龙坡上下的房屋也有了许多改变,按照她的整体规划重新调整了布局。
一番调整之后,神龙坡的整体布局看似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从上空俯视的话就会发现,整个神龙坡仿佛成了一座依山而建的堡垒,仅有一条石板路通往山顶的宅子,防御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村里的孩子们也没机会闲下来。
半大的孩子们几乎都跟着去干活了,一些年纪幼小的孩子按理说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但是,蒙小华这段时间从商城中兑换了大量的物资出来,导致她的商城积分极速缩水,照这样下去,她攒的积分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蒙小华让蒙洪去县城的铺子买了一批便宜的草药回来兑换成积分。
但这种杯水车薪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和蒙洪好一番商议,蒙小华才终于想到了办法。
一方面,她成功的劝说老村长恢复了村里收购药材的小商队,帮她去其他村子收购药材。
另一方面,蒙洪找出了几种适合冬季采收的野生药材,教会村里的孩子们辨认,再让孩子们上山去采药,带回来卖给蒙小华兑换成商城积分。
于是,小石村和周围的几个村子,诸如牛膝、大黄、板蓝根、天冬等野生药材,遭到了无情的清扫。
就连已经成为了葛根粉生产原料的葛根,也有一部分让逼急了的蒙小华投入到了商城中换成积分,这才堪堪维持住了商场积分的快速消耗。
伴随着大量商场积分的消耗,小石村同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