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维提到的四班三运转,李天明之前不是没想过。
但是,厂里的工人已经习惯了早八晚五,贸然做出改变的话,工人们的情绪上……
可能会有波动!
“老郑,这个事,你们生产科结合厂办,先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厂长,你的意思是……”
“不急着推行,先把岗位空缺统计上来。”
听到李天明这么说,郑国维知道,四班三运转的工作制基本上算是定下来了。
“厂长,你看……要不要先跟工友们通个气,也好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突然改变工作制,很多工人们的生活规律都要被打乱。
还有一部分存在实际困难的工人,自身问题也需要解决。
比如那些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的。
“先把章程定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夜班补助,每个夜班……补助五块钱!”
五块啊?
要是这样的话,工人们的情绪应该能小一点儿。
大家出来工作,为的就是赚钱养家,一个夜班5块,一个月下来,甚至比现在拿到手的工资都多。
“还有,施行四班三运转之后,空缺的岗位,可以优先考虑一线工人的家属,记住了,是一线工人!”
现在大量知青返城,可城市里根本没那么多工作可以用来安置他们,很多知青回城都一两年了,还只能在家里吃闲饭。
有的时候,街道上一个扫大街的岗位,都能有一帮人来争抢。
很多职工家里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就算自家没有,亲戚朋友当中也肯定有返城后,急需要解决工作问题的知青。
厂里要是能帮着他们解决工作,别说四班三运转,就算是三班三运转,两班两运转都没问题。
果然,当郑国维将几个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一起,将李天明的决定宣布以后,完全没有一丁点儿反对的声音。
每个夜班补助5元钱就已经非常吸引人了,还能帮着解决一个人工作问题,这简直……
拥护,必须拥护!
“天明,这件事……是不是和上面打个招呼啊?突然施行四班三运转,工人们很容易闹情绪,一旦事情闹大的话……会很麻烦的!”
在厂里盯了几天,李天明也准备回村了,回去之前去了趟李学军家。
严巧珍前些天扭伤了腰,顺便过来看看。
和李学军聊起海尔厂要改变工作制度的事,李学军本能地替李天明担心。
毕竟现在的工人可不是日后的牛马,那是真的有主人翁意识。
国家大事我都管得了,一个小破厂的事,敢不和我们工人阶级商量,就擅自做主了?
“您放心,不考虑好了,我也不能这么干!”
接着,李天明便把他定下的条件,和李学军说了一遍。
“嚯!要是能落实到位,你们厂比钢铁厂的待遇都好了!”
钢铁厂一直以来施行的都是四班三运转制度,可夜班补助原先只有5毛钱,最近才上涨到了一块二,可就算是这样,工人们还是不满意,时不时的就要去工会反应问题。
“天明,你看……你们厂能不能……”
李天明看着李学军吞吞吐吐的模样,立刻提高了警惕。
“大伯,有话您直说!”
李学军也有些不好意思:“是这么个事儿,厂里不少工人家里,都有返城的知青,可城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哪有那么多岗位来安置他们,最近又有不少老工人办了病退,让子女接班,可那些退下去的,全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不等李学军说完,李天明便已经知道了他在打什么主意。
“大伯,这事肯定不行,我们厂的一线工人,每人一个名额,就得多出一个班的人呢!”
“四班三运转,不是还有两个班吗?”
“大伯,咱们村还有好些年轻人没事做呢!”
不光李家台子,整个大柳镇因为施行了农业产业化,很多家庭的劳动力的确是被解放出来了,可是却也没事做。
村里的工厂解决了一部分,张学振和李光强的建筑队收纳了一部分,但还是剩下了很多人,只能去打零工,或者做小买卖。
李天明要在海尔厂施行四班三运转,除了提高产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决大柳镇一部分年轻人的工作问题。
李学军听了,沉默了片刻道:“我不多要,20个名额,不为难你吧?”
呵呵!
还真能对付啊!
这事要是被人提出来,李天明肯定不能答应,可谁让是他亲大伯呢。
“行吧!但是咱们得提前说好了,直接办入职肯定不行,所有人进厂都要经过考核,另外还有三个月的试用期,不合格的,到时候要是被刷下来,您可别说我不顾情面!”
“放心,我挑好的给你送过去!”
见李天明答应,李学军也松了口气。
最近,他们厂领导因为这个问题,也是愁得不行。
虽然厂里还有几个招工的名额,但那几个指标不能轻易动用。
懂的都懂!
“大伯,厂里的三产呢?当初我给孙福满出的主意,不是能通过三产返聘一些老技术工人吗?”
“你还说呢!”
李学军没好气的说。
“村里的工厂,最近在三产下了多少订单,你心里没数?”
呃……
李天明还真忘了这码事。
原先村里的工厂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无论是电风扇、电饭煲,还是空气炸锅,都需要从钢铁厂的三产采购配件。
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实力的提升,村里如今连电冰箱的一些配件都能实现自主制造了,更别说技术含量更低的电风扇。
目前还能给钢铁厂的三产一部分订单,都是看在李学军和孙立的面子上。
只是这样一来,三产那边的收入降低,非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反哺钢铁厂,还需要总厂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下去。
李学军身为钢铁厂的书记,一把手,为了三产的问题,也是愁得不行。
以前老技术工人提前退休,可以直接安排到三产上班,让其子女顶上来,现在呢?
三产养活自己都费劲了,哪里还有能力接收那些提前退休的老技术工人。
“大伯,这也不能怪我啊!您想想看,这都多少年了,钢铁厂的三产还是指望着我们养活,论技术能力,三产也不差,论技术工人,放在整合海城都是数一数二的,咋就不能寻条路自己走呢!”
“你说得容易,钢铁厂是大国企,就算三产是大集体的性质,可毕竟是挂靠在钢铁厂名下的,产业转型,需要方方面面都同意才行,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之前三产确实给钢铁厂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现在,随着订单越来越少,又重新成了钢铁厂的拖累。
“大伯,我倒是有个法子,就是不知道……”
“有话说,有屁放,卖啥关子啊!”
李天明笑道:“您看啊,钢铁厂的三产是大集体,咱们村也是大集体,这大集体和大集体要是合作,是不是就不涉及企业性质转变了?”
呃?
李学军一愣,不明白李天明为啥突然说这车轱辘话。
“我的意思是……村里的企业都能和电冰箱厂合作,钢铁厂的三产为啥不能呢?”
李学军这下明白了。
“你小子是把主意打到钢铁厂了啊!”
“别人想让我打他们的主意,我还不乐意呢,也就是看您是我大伯,要不然……”
李学军微微皱着眉,并没急着否决,而是认真地考虑起了其中利害关系。
“真要是能成的话,你打算给三产那边找一条啥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