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子一脸呆萌地问:“仙师呀,我最近琢磨中医知识,碰到个难题啦。我想知道下利,脉沉而迟,这是啥道理呀?我这脑袋都快想破啦,您快给我讲讲呗,不然我晚上睡觉都得想着这事儿,觉都睡不安稳咯!”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乐了,摸摸胡子,拍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小弟子呀,你这问题问得好!来,咱坐下慢慢唠。这下利呢,简单说就是拉肚子。这脉沉而迟啊,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咱先说说这脉象。脉就好比身体里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摸脉,就能知道身体里好多情况。脉沉呢,就好像这通道里的水流藏得比较深,不那么容易摸到,这说明身体里的阳气有点弱,正气有点藏起来啦。脉迟呢,就像水流走得慢悠悠的,代表寒邪在身体里捣乱,气血运行不顺畅,有点像堵车啦!”
“再来说说下利。拉肚子可不是个小问题,它反映了身体里脾胃的情况。脾胃就像家里的大厨,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加工成营养,供身体使用。要是脾胃出问题了,就像大厨罢工或者手艺变差了,食物消化不好,就会出现下利的情况。”
“现在说到重点啦,为啥下利的时候会脉沉而迟呢?这是因为身体里有寒邪,把脾胃这个大厨给冻着了,工作效率变低,消化功能变差,食物都没好好处理就被排出去了,这就导致下利。同时,寒邪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也变慢了,所以脉象就沉而迟啦。就好比冬天河水结冰了,水流就变得又慢又深,藏起来了一样。”
小弟子听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仙师,那您说的这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这又是咋回事呀?”
张仲景仙师笑着说:“小弟子,你这一连串问题还挺连贯哈!这人面少赤,就是脸上稍微有点红。身有微热呢,就是身体有点微微发热。下利清谷就是拉出来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就像吃进去啥样,拉出来还啥样。”
“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身体里寒邪太厉害啦,把阳气都逼到上面去了。脸上稍微有点红,就是阳气被赶到脸上去了,这叫虚阳上浮,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本来该在下面好好待着,结果被赶到上面去露了个小脸。身体微微发热呢,也是阳气被寒邪逼得没办法,在体表挣扎,想把寒邪赶出去,但力量又不够,所以只是微微发热。”
“而下利清谷,就是脾胃被寒邪折腾得没办法正常工作了,吃进去的食物根本消化不了,就直接拉出来了。这就好比大厨被冻僵了,锅都冷了,做不了饭,食材就原封不动地被扔出来了。”
小弟子挠挠头,接着问:“仙师,那您又说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这又是啥神秘的情况呀?”
张仲景仙师乐了,说:“哈哈,小弟子,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讲。郁冒呢,简单说就是感觉头晕目眩,脑袋晕乎乎的,就像喝多了酒,有点迷糊。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身体里的阴阳在打架,寒邪和阳气相互抗争,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脑袋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所以就晕晕乎乎的啦。”
“汗出而解呢,就是通过出汗病就好了。这是因为当身体里的阳气和寒邪抗争到一定程度,阳气终于把寒邪打败了,就会通过出汗把寒邪排出体外,身体的阴阳恢复平衡,病自然就好了。这就好比一场战斗,正义的一方最终胜利了,把敌人赶跑了,一切就恢复正常啦。”
“病人必微厥,微厥就是手脚稍微有点发凉。这是因为身体里寒邪太盛,阳气被打压得厉害,阳气都顾不上跑到手脚这些末梢部位去了,所以手脚就会有点发凉。就像冬天外面太冷了,家里的暖气不够,边角的地方就会冷冷的一样。”
小弟子还是有点疑惑,问:“仙师,那您说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这又是啥意思呀?”
张仲景仙师耐心地解释:“小弟子呀,这句话就是说为啥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呢,是因为这人脸上有点红,是虚阳上浮,看起来好像有阳气,但下面身体内部其实是虚寒的。这就好比一个房子,外面看起来有点光亮,好像很暖和,但里面其实冷冷清清,啥都没有,是个空架子。身体也是这样,表面看起来有点热乎,其实里面寒得很呢!”
“咱们打个特别形象的比方吧。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大城堡。脾胃就是城堡里的厨房,负责给城堡里的人提供食物和能量。寒邪就像一群捣乱的小怪兽,冲进城堡里,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大厨都没办法做饭了,这就是下利清谷的原因。”
“城堡里的士兵(阳气)被小怪兽欺负得没办法,只能往上面跑,跑到城堡的城墙上(脸),露出一点点身影,这就是面少赤。士兵们想把小怪兽赶出去,在城堡里折腾得有点热乎,但又不够厉害,所以只是微微发热。”
“小怪兽在城堡里捣乱,把城堡里的道路(气血通道)都堵住了,导致城堡里的信息传递不顺畅,住在城堡里的人(脑袋)就晕头转向,这就是郁冒。”
“后来,士兵们终于团结起来,把小怪兽打败了,打开城门,把小怪兽扔出去(出汗),城堡又恢复了平静,病就好了。但是在战斗过程中,城堡的一些角落(手脚)因为离战斗中心远,得不到足够的能量支持,就有点冷冷的,这就是微厥。”
“再说说为啥会出现面戴阳下虚这种情况呢。就好比城堡的主人,为了让别人看起来城堡很厉害,在城墙上点了几盏灯(虚阳上浮,面少赤),但其实城堡里面的物资(阳气)都快没了,冷冷清清的,啥都缺,这就是下面虚寒的情况。”
小弟子听了,恍然大悟,笑着说:“仙师,您这么一讲,我全明白了,太有意思啦!那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下利,脉沉而迟,还有这些乱七八糟症状的情况呢?”
张仲景仙师想了想,说:“小弟子呀,这几种人可得注意啦!首先就是那些特别爱吃生冷食物的人。现在很多人夏天喜欢吃各种冷饮、凉水果,冬天也不忌口,老是吃生冷的东西。这就好比往脾胃这个温暖的厨房里不停地扔冰块,时间长了,脾胃这个大厨被冻得受不了,工作能力下降,就容易出现下利的情况。而且寒邪入侵身体,气血运行变慢,脉象就会沉而迟。”
“还有就是平时不注意保暖的人。有些人冬天穿得特别单薄,夏天在空调屋里又待得时间太长,寒邪很容易就钻进身体里。身体受了寒,阳气被打压,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就容易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另外,长期劳累、熬夜的人也容易中招。熬夜就像让身体里的士兵们一直加班,得不到休息,时间长了,士兵们(阳气)的战斗力下降,寒邪就容易趁机而入,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就像一个团队,成员们都累得不行了,敌人就容易打进来搞破坏。”
小弟子又问:“仙师,那要是有人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调理呢?”
张仲景仙师笑着说:“小弟子,这调理的方法可不少。首先,饮食上得注意啦。要多吃一些温热、容易消化的食物,像小米粥、山药粥这些,就好比给脾胃这个厨房添点柴火,让它暖和起来,工作起来更带劲。少吃那些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别再给脾胃添麻烦啦。”
“还有就是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夏天吹空调别温度调得太低,也别对着空调直吹。冬天要穿暖和,特别是肚子、腰部这些部位,别让寒邪有可乘之机。这就好比给城堡加固城墙,防止小怪兽(寒邪)再跑进来。”
“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里的士兵们(阳气)好好休息,恢复战斗力。每天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像给团队成员放个假,让他们精神饱满地去工作。”
“要是症状比较严重,还可以用中药来调理。像附子理中丸就很不错,附子能温补肾阳,理中能调理脾胃,把身体里的寒邪赶走,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这就好比给城堡里派去一群厉害的援军,把捣乱的小怪兽都赶跑。”
“还可以试试艾灸。艾灸足三里、中脘这些穴位,通过温热的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提升身体的阳气。就像给城堡里的各个角落送去温暖,让城堡里充满生机。”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又问:“仙师,那在不同的季节,出现这种情况有啥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张仲景仙师点点头,说:“小弟子,不同季节确实得区别对待。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阳气开始升发,但这时候天气还是有点凉,寒邪还比较活跃。这时候出现下利、脉沉而迟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保暖,别过早地脱掉厚衣服。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有助于升发阳气的食物,像韭菜、春笋这些,帮助身体阳气往外走,把寒邪赶出去。”
“夏天呢,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吹空调,这就容易让寒邪趁机而入。出现这种情况,要控制吃冷饮的量,别贪凉。空调温度也别调得太低,在空调屋里可以适当穿长袖、长裤,保护好身体的阳气。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像冬瓜、苦瓜这些,帮助身体排出湿气,但也别吃太多凉性的食物,以免伤了脾胃。”
“秋天,天气转凉,空气干燥。这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保湿,多喝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像梨、百合这些。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进一步入侵身体。因为秋天是一个过渡的季节,身体的阳气开始收敛,要是不注意,寒邪就容易在身体里扎根。”
“冬天,天气寒冷,是寒邪最厉害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保暖就是头等大事啦!要穿得厚厚的,特别是要注意脚部、腰部的保暖。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像羊肉、桂圆这些,帮助身体补充阳气。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室内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但也别运动过度,以免消耗太多阳气。”
小弟子又问:“仙师,那在古代,医生们是怎么根据这些理论给病人看病治疗的呢?”
张仲景仙师笑着说:“小弟子呀,在古代,医生们看病可认真啦!首先,医生会仔细地询问病人的症状,包括下利的情况,一天拉几次,大便的样子,还有有没有腹痛、发热这些症状。然后会摸摸病人的脉象,感受脉象是沉还是浮,是迟还是数,通过脉象来判断身体里气血的情况。”
“接着,医生会观察病人的脸色、神态,看看有没有面少赤、身有微热这些表现。还会问问病人的饮食、睡眠情况,了解脾胃的功能。通过这些综合的判断,医生就能大概知道病人是不是因为寒邪入侵、脾胃虚寒导致的下利、脉沉而迟这些情况。”
“如果确定是这种情况,医生就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病情比较轻的,可能会建议病人调整饮食,注意保暖,再配合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就会开中药方,像刚才说的附子理中丸的配方,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调整。还可能会配合针灸、艾灸这些疗法,刺激穴位,促进身体的恢复。”
“比如说,曾经有一个病人,老是拉肚子,吃了东西也不消化,还感觉浑身没力气,手脚发凉。医生经过诊断,发现他脉象沉而迟,脸色有点苍白但又稍微有点红,判断是脾胃虚寒、寒邪入侵。医生就给他开了中药方,里面有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这些药材。附子和干姜能温阳散寒,人参能补气,白术能健脾。同时,让病人每天艾灸足三里和中脘穴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症状逐渐减轻,拉肚子的情况好了,身体也有力气了,手脚也不那么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