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去做一回,这画中之人”,如同一个无法抗拒的邀请,让所有专家,都收回了远眺的目光,跟随着刘楚的脚步,走下了那座名为“迎宾桥”的石拱桥。
一步踏下,便仿佛,真的踏入了画卷之中。
脚下,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细微弧度的湖畔小径,而是一条更为宽阔的、完全由青石板铺就的沿河长街。
石板的缝隙间,填着细密的青沙,还点缀着几丛不知名的、生命力顽强的绿色小草。
街道的一侧,是缓缓流淌的碧绿河水,河岸,用大小不一的湖石,垒砌得错落有致,既稳固,又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而另一侧,则是一排连绵不绝的、两层高的江南民居。
粉墙,黛瓦,马头墙。
这些建筑,并非是呆板的复制粘贴,每一栋,都在细节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的,门楣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八仙过海”图;有的,窗棂之下,则探出一丛,正开得烂漫的蔷薇;还有的,在自家二楼的廊台之上,挂着两只,装着画眉鸟的精致竹笼。
“你们看,”何镜山教授的脚步,再次慢了下来,他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赞叹,“这些建筑,看似是民居,实则,暗藏玄机啊。”
他指着一栋建筑的底层。
“你们看它的墙体,下半部分,是完整的砖石结构,但上半部分,却是一整面的、可以完全拆卸下来的木质排门。这,便是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铺面’形制!”
“白天,将这排门卸下,这里,便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临街的商铺,便于招揽生意。到了晚上,再将排门装上,它,便又恢复成了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寻常人家。”
“一动一静,一商一住,只在这一扇门的开合之间,便能完美切换。这……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古代的‘商住两用’啊!”
一番话,再次让众人,大开眼界。
他们这才发现,原来眼前这条看似静谧的沿河长街,竟是一条,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商业街”!
他们跟随着刘楚,走上了一条与长街并行的、紧邻着河岸的木质回廊。
回廊的顶棚,用细密的竹篾铺设而成,将午后那略显毒辣的阳光筛成一道道温柔的光影。
廊柱,是未经精细打磨的、保留着粗犷纹理的原木,上面还缠绕着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
走在这条回廊之上,脚下是“咚咚”作响的木板声;身旁,是缓缓流淌的河水;
头顶,是斑驳的竹影。
那份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悠闲而惬意的氛围,瞬间,便将每一个人,都牢牢包裹。
也就在这时,他们才真正看清了,那些“商铺”里的景象。
与他们想象中,那些挂着统一招牌、卖着劣质纪念品的“古镇商铺”截然不同。
这里的每一家店,都像是一个,活着的“民间艺术馆”。
他们看到,一家挂着“吴侬软语”牌匾的小店里,一位身穿蓝印花布衣裳的老奶奶,正戴着老花镜,坐在吱呀作响的纺车前,慢悠悠地,纺着纱。
她身后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色彩艳丽、图案古朴的土布。
他们看到,一家名为“匠心独运”的竹编店里,一位赤着上身、肌肉结实的老师傅,正用一双巧手,将一根根青翠的竹篾,编织成各种精巧的器物。
从提篮,到竹篓,再到小巧玲珑的、可以放在掌心的蝈蝈笼。
他们甚至,还看到了一家,专门卖“油纸伞”的店铺。
店里,挂满了上百把,撑开的油纸伞。
伞面之上,或绘着淡雅的山水,或绘着俏丽的仕女,或书写着飘逸的诗句。那画面,美得,让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
然而,最吸引他们的,还是从前方,飘来的,一股,甜得,让人无法抗拒的香气。
循着香气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回廊下,围了一大群孩子。
一位同样是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坐在一张小小的马扎上,身前,是一个烧着炭火的小炉,炉上,一口小小的铜锅里,正熬着金黄色的、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糖稀。
是吹糖人的。
那老者看起来就像是,从一幅泛黄的民俗画里,走出来的人物。
他用一根细细的麦秸秆,从锅里,蘸起一团滚烫的糖稀,放在嘴边,腮帮子一鼓,一吹。
一个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糖球,便瞬间成型。
紧接着,他手腕翻飞,或捏,或拉,或剪。
不过眨眼的功夫,一只活灵活现的、正在引吭高歌的大公鸡,便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哇——!”
周围的孩子们,爆发出了一阵充满了崇拜的欢呼。
“爷爷,爷爷,我要一个孙悟空!”
“我要一个猪八戒!”
“我要一个……我要一个奥特曼!”一个虎头虎脑的小胖墩,扯着嗓子喊道。
这个“穿越时空”的要求,引得周围的大人们,都发出一阵哄笑。
那吹糖人的老者,闻言,也是一愣。
随即,他脸上那被岁月刻满了皱纹的脸,绽放出了一个,无比慈祥的笑容。
他乐呵呵地说道:“奥特曼?那是个什么神仙?是二郎神的亲戚吗?也长了三只眼?”
他一边说着,一边,竟真的,开始动起手来。
“也罢,也罢。老朽今日,便也学一回那西天取经,去会一会,你们这些小娃娃说的,‘东洋神仙’!”
他这番风趣的回答,再次引得满堂大笑。
而专家们则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民间手艺人。
他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包容”。
这位老者,他没有去呵斥那个孩子的“不懂规矩”,也没有去生硬地纠正他的“错误”。
他只是用一种,最幽默、也最温暖的方式,将这个来自现代的、充满了童趣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
“你们看,”那位社会学专家,轻声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活着的’民俗啊。”
就在众人,都沉浸在这份,充满了烟火气的温暖之中时。
一位对食品安全看的比较重的教授,却皱起了眉头。
他指着不远处,一个同样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的、卖“冰镇酸梅汤”的小摊,脸上露出了职业性的、审慎的表情。
“刘园长,”他有些担忧地说道,“这里的环境,固然是古色古香。但这食品安全……似乎,有些,不好把控啊。”
“你们看,”他指着那个摊位,“那酸梅汤,就装在一个个巨大的、敞口的陶瓮里。这若是放在古代,自然是风情。可放在现代,这卫生条件……还有那用来舀汤的木勺,若是反复使用,这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个问题一出,瞬间,让所有专家,都从那份诗情画意中,清醒了过来。
是啊。
沉浸感,固然重要。
但安全与卫生,才是一个现代化景区,最根本的底线。
面对这位专家的“职业病”式发问,刘楚非但没有丝毫的慌乱,脸上反而露出了一个,淡然的笑容。
“先生,请随我来。”
他引领着众人,走到了那个酸梅汤的摊位前。
那摊主见园主亲临,连忙起身行礼。
刘楚摆了摆手,他没有说话,只是当着所有专家的面伸出手,在那口看起来古朴无比的陶瓮的侧面,一个毫不起眼的、雕刻着莲花图案的凸起上,轻轻地,按了一下。
“嗡——”
一阵轻微的、充满了科技感的机械传动声响起。
在所有人,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
那口他们以为是实心陶土烧制的巨大陶瓮,其上半部分,竟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般,无声地,向上,升起!
露出了里面那闪烁着冰冷金属光泽的、真正的不锈钢内胆,以及那套,正在缓缓运转的,小型的,制冷循环与紫外线消毒系统!
而那个他们以为是用来舀汤的木勺,其底部竟连接着一根同样是不锈钢材质的,隐藏式的,自动出水口!
整个世界,在这一刻,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那位,刚刚还一脸严肃的专家,此刻正张着嘴,呆呆地,看着眼前这,近乎于“魔幻”的一幕。
他的大脑,一片空白。
许久之后,他才缓缓地,转过头,看着刘楚,那张,始终挂着淡然微笑的脸。
他的嘴唇,哆嗦着,最终,只说出了一句话。
“刘园长……您……您真是个……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