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看着何镜山教授眼中那份学者独有的、近乎于孩童般的渴望,脸上露出了一个真诚的微笑。
他没有多言,只是再次侧过身,伸出手,指向城墙一侧那道古朴的登城石阶。
“何老,诸位先生,请。”
这个简单的动作,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专家团的成员们精神为之一振,跟随着刘楚,向那道通往“历史”的阶梯走去。
这条石阶并不宽阔,仅容两人并肩。每一级台阶,都并非是现代机械切割出的完美平面,而是带着一种手工凿刻的、微妙的不规则感。台阶的边缘,被打磨得极为圆润,上面还“生长”着一些十分自然的青苔,仿佛无数个雨季,已经从这里悄然流淌而过。
“慢点,老何,你这腿脚。”李敬同教授扶了何镜山一把,半开玩笑地说道,“别光顾着看,脚下可不是咱们研究所那平坦的水磨石地。”
“我心里有数。”何镜山摆了摆手,却没有低头看路,他的眼睛,几乎是贪婪地,黏在了这些台阶的细节上。
“你们看,”他停下脚步,指着一级台阶的侧面,“这磨损的痕迹,外沿重,内沿轻,完全符合千百年来,无数人上下踩踏的自然规律。还有这高度,每一级都略有差异,这才是古代工匠在没有精密量具的情况下,最真实的营造方式。走在上面,你的身体会下意识地调整重心,反而会觉得……脚踏实地。”
一位专攻人体工学的年轻教授闻言,特意走了几步,随即眼睛一亮,抚掌赞叹:“何老说得没错!这种非标准化的设计,反而避免了长时间攀登同一种高度台阶带来的肌肉疲劳!高明!实在是高明!”
材料学专家则蹲下身,用指节轻轻敲了敲台阶的表面,发出“叩叩”的、沉闷而坚实的声音。
“这也不是石头。”他断言道,语气中充满了惊奇,“质感像,声音也像,但密度不对。这是一种……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复合材料,它完美地模拟出了青石的质感,但重量更轻,强度却可能更高。不可思议……”
专家们就这么走走停停,一段在普通游客看来,不过三五分钟就能走完的登城石阶,他们足足走了近一刻钟。每一个细节,都能引发他们一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空气中充满了专业术语与由衷赞叹交织的独特氛围。
刘楚和孙浩然始终安静地跟在后面,不插话,也不催促。他们就像两位最有耐心的园主,任由这些最顶级的“知音”,去自行发现、解读这座园林里,隐藏的每一句“诗篇”。
当最后一步踏上城墙顶端那宽阔的平台时,一阵带着凉意的、舒爽的风,迎面吹来。
视野,在这一瞬间,豁然开朗。
“嗬……”
饶是这些早已做足了心理准备的泰斗,在看到眼前这幅景象时,还是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压抑不住的惊叹。
脚下,是足以容纳四马并行的宽阔城墙,坚实的青砖铺地,严丝合缝。两侧,是齐胸高的垛口与女墙,一字排开,如同一排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天地。
向内俯瞰,是那座布局井然、古色古香的瓮城庭院,店铺的飞檐、八角亭的尖顶、老梅树遒劲的枝干,尽收眼底,如同一幅摊开的、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向外远眺,是停车场那成片的樱花树林,是青瑶大道那如玉带般延伸向远方的笔直公路,更远处,则是秦岭那连绵起伏、如水墨画般深沉雄浑的山峦轮廓。
“好气派……”一位专攻风水堪舆的老教授,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背靠龙脉,面朝开阔,内有聚水之池,外有通达之道。藏风,聚气,得水,靠山……这……这是顶级的风水格局啊!”
何镜山没有理会他的“玄学”,他的目光,早已落在了那些垛口的细节上。
他走到一处垛口旁,伸出手,仔细丈量着垛口的高度、宽度,以及下方那小小的、用于了望和射箭的方孔。
“尺寸是对的。”他回头,对着一位专攻军事史的教授说道,“高五尺,厚三尺五寸,下开箭孔,孔高一尺二寸。完全符合《武经总要》里,对于宋明时期城墙垛口的规制记载。而且你看这箭孔的内侧……”
他指了指里面:“是外窄内宽的‘八’字形。这样既能保证最小的对外暴露面积,又能给内部的弓箭手,提供最大的射击扇面。这……这是真正用于实战的设计,不是那些影视城里徒有其表的样子货!”
那位军事史教授也看得连连点头,他甚至还学着古代士兵的样子,半蹲下来,透过那小小的箭孔向外望去,嘴里啧啧称奇:“视野绝佳,角度刁钻。若真有敌来犯,只需一队弓手,便可据此,锁死城下百步之内所有要道。厉害,厉害啊。”
专家们如同进入了宝库的孩子,三三两两地散开,在这宽阔的城墙上,抚摸着冰冷的青砖,研究着排水槽的走向,讨论着角楼的结构。
偶尔,他们之间还会爆发出一些善意的、充满学术味的玩笑。
“老王,你别光看风水了,快来看看这个!”材料学专家招呼着那位堪舆教授,“你猜猜,这地砖的拼接,用的是什么黏合剂?我敢打赌,绝对不是普通的水泥砂浆!”
“你这就不懂了吧,这叫‘气’的流动!”堪舆教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好的建筑,砖与砖之间,都是靠‘气’来连接的!”
“哈哈哈……”
一阵爽朗的笑声,在城墙上回荡。
刘楚看着这些平日里高山仰止的泰斗们,此刻如同顽童般,为了一个学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眼中也露出了会心的笑意。
他知道,这座城墙,已经彻底征服了这些,全中国最挑剔的眼睛。
不知不觉地,一行人走到了东侧那座雕梁画栋的角楼前。
一股混杂着茶香与淡淡檀木气息的、温暖的味道,从那半开的雕花木窗中,飘散而出。
“咦?这里面……”
专家们好奇地走了进去。
角楼内部,早已被改造成了一间雅致的茶铺。地面铺着温润的实木地板,几张小巧的红木桌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墙上,挂着几幅写意的山水画,角落里,一尊古朴的博山炉,正升起一缕若有若无的青烟。
几位专家走了大半个上午,早已有些乏了,此刻见到如此清幽的歇脚之处,都不约而同地,找了位置坐下。
“不错,不错。”李敬同教授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跟历史古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想到,有朝一日,竟能真的坐在这城墙角楼里,喝上一杯茶。此情此景,当浮一大白啊。”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素雅对襟长衫,梳着简单发髻,气质温婉的女服务员,捧着一个木制托盘,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
她对着众人盈盈一福,声音轻柔得如同窗外的风。
“几位老先生,走了这许久,想必也乏了。不知想喝点什么茶,润润嗓子?我们这儿,有新到的蒙顶甘露,也有陈年的武夷岩茶。”
专家们闻言,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正准备开口点单。
刘楚却在这时,笑着站了起来。
他先是对着那位服务员,礼貌地点了点头,然后才转向何镜山等人,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神秘。
“诸位先生。”
他的声音清朗,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这里的茶,虽也清香,但终究,只是用来解渴的凡品。”
“若诸位不弃,晚辈想斗胆,请各位移步另一处地方。”
“去尝一尝,那真正能配得上这青瑶山色,能洗去一路风尘的,‘听泉’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