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北方人的作物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冬天里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但是他们每亩地打的粮食少了,需要耕种更多的土地,才能打到和你们那里一年三熟的粮食。他们的总劳动量,比你们那儿一点儿也不低。你们那儿是一年四季都在同等速度干活,北方的人在抢种抢收的时候,因为要耕作的土地多,为了赶时间,是昼夜不停地干活。”郑欣怡向小喇叭解释。
“哦,”小喇叭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刘清素,你说你们冬天里不用干活,那你们冬天里都在家里休息吗?”
“不是,冬天里也舍不得光歇着。以前的时候,一到冬天里,男人都去地里拾柴火活耪茅草沤粪肥。一冬天要捡一年烧的柴火,再沤几圈的柴草树叶子粪肥,一直干到开春也干不完。女人就更忙了,除了做饭喂猪,还要做一家人的衣服,还要纺出来一家人做衣服鞋袜被子的棉纱。再在正月里把棉纱拐成线,该染的染,该浆的浆,还要络到线络子上,然后再经布,纫布,反正就是整个农闲季节,没有一点儿空闲功夫。像织布纳鞋底等活计,还得在干农活之余,趁着阴天下雨抽空做。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里就更忙了,从进入腊月开始,很多人家就开始忙活了。磕豆子,轧杂面,碾黏米,碾饭米(一般的小米),有的人家嫌从面粉厂里换的白面不好,还要在碾子上自己磨面,那就更麻烦了。一过腊月十五,打年糕摊煎饼的人家,又要开始磨面。一过腊月二十,杀猪做豆腐,再加上蒸馍馍,煮大肉,烧猪肉,贴春联,再到大年三十包饺子请财神。反正整个腊月,一般的人家,一天到晚都不得闲。”三姑说起来如数家珍。
“过年做那么多东西,吃不了不会坏了吗?”
小喇叭不敢想象,做那么多吃食,一时半会儿吃不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会,我们那天冷,不像你们那四季如春。尤其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不是三九就是四九,一般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底下的雪都不一定能化,在院子里的南墙跟儿下放两个大缸,做的吃食放里面,吃到正月十五也不会坏。有些人家做得多,能吃到二月二,正月二十五填仓扛布袋都不敢多蒸,怕吃不了天暖和了坏掉。”三姑解释。
“扛布袋?你不是你们那儿正月里没有农活吗,去哪里扛布袋?”小喇叭有点儿惊奇。
“我说的扛布袋,不是真的扛布袋,是吃布袋。我们老家那块儿,都有正月二十五祭祀仓官的说法。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用杂粮食面,蒸成布袋,粮仓,粮囤,粮圈的样子。上完供后一家子都吃用杂粮食面蒸的布袋,粮圈粮囤,统称扛布袋。正月二十五不但扛布袋,还要喝茶饭。茶饭是正月十五的时候,炒好的小米面,里面放了熟芝麻。”三姑讲起来头头是道。
“你们那儿为什么要在正月二十五祭祀仓官呢?”安然也好奇了。
“这说起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什么传说故事,你快给我们讲讲看。”郑欣怡也来了兴致,迫不及待的催促着三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