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匆匆陪了家人几日,又与挚友秦诚小聚数回,卫国便按捺不住心中对农场的牵挂,踏上了归途。
西北的风带着熟悉的粗犷,吹拂着农场的每一寸土地,让他倍感踏实。
回到农场没多久 ,刘敏风尘仆仆的身影便出现在了场部门口。
她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一见到卫国便快步迎上来,声音里满是激动:
“卫国,你的太阳能灯通过了部里的评估,决定在全国推广!部里特意派我来跟你商量生产事宜,打算建一座专门的工厂,由你负责技术指导。”
卫国闻言,连日来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
“太好了!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早点用上清洁能源,再也不用为煤油和柴火犯愁了。”
恰好路过的王场长听到消息,也快步走过来道贺:
“我就说你的技术准行!这下不光是你,咱们整个农场都能跟着沾光了。”
“工厂建在哪里?”卫国按捺不住好奇问道。
刘敏笑着回答:“部里初步决定,工厂就建在农场附近。”
这个消息让卫国心头一暖,工厂建在近处,既能兼顾农场的工作,又方便技术指导,实在是再好不过。
可转念一想,建厂离不开基建,谁来主持这项工作呢?
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身影——黄冈的秀坤。
秀坤不仅是建筑好手,更与自己有着过命的交情。
当年在黄冈后山打猎,秀坤曾数次舍身相救;
原身的舅舅一家,也全靠秀坤照拂。如今多年未见,不知他近况如何?
念及此,卫国找了个巡查农田的借口离开众人视线,走到一处僻静的林带。
他迅速穿上隐身衣,启动瞬移功能,只觉眼前光影一闪,已置身于黄冈大队部外。
见四周无人,他脱下隐身衣,整理了一下衣襟,快步走进敞开的大队部大门。
大队部里人声鼎沸,屋内坐满了村民,老支书黄振康坐在最上首的木椅上,眉头微蹙,显然正在商议要事。
众人见卫国进门,纷纷热情地站起身来——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
是卫国送来的粮食和种子帮他们渡过难关,整个镇上唯有黄冈大队没有饿死人,这份恩情,他们始终铭记在心。
黄振康快步迎上来,拉着卫国的手往自己身边的空位让:“卫国来了!快坐快坐。”
卫国刚坐下,便笑着摆手:“你们这是在开会吧?继续讨论,不用管我。”
黄振康叹了口气,道出原委:
“昨天县里来通知,铜陵市东郊的立新煤矿新投产了三号井、四号井,急需工人,给咱们村分了20个指标。
煤矿工人是正式职工,有工资有粮票,大家都想去,可这20个名额哪够分?
从昨天吵到今天,还没个结果呢。你脑瓜子活,帮舅想想办法?”
卫国听完,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巧了,我或许还真能帮你解决。”
“怎么解决?”黄振康眼睛一亮,众人也纷纷凑上前来。
“振康舅,咱们村现在有多少户人家?”
“54户。除去13户老弱病残走不开的,还有41户能出去干活。”
“那剩下的21个名额,我包了。”
卫国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大家看这样行不行:
家里有老婆孩子老人需要照顾的,就去铜陵煤矿,离家近,能常回来;
没负担的,跟我去西北农场,那里要建一座能源工厂,虽然气候差点,
但属于国家能源部直属企业,待遇只会比煤矿好。
另外,干体力活的壮汉去煤矿更合适,细致些的跟我去工厂做手工活。
去哪你们自己商量,怎么样?”
话音刚落,屋里瞬间安静下来。
黄振康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心中翻起惊涛骇浪——41个工人名额!
这意味着全村近八成的家庭能吃上“商品粮”,不仅能摆脱饿肚子的日子,
还能把外面的新鲜事带回村里。
在这年代,谁家出个工人都是天大的荣耀,更别说一下子多出41个!
村民们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很快,41个名额便分配妥当:
20户有家室的选了铜陵煤矿,22户青壮年决定跟着卫国去农场——多出的1个名额,是卫国特意为秀坤的妻子加的。
他记得秀坤媳妇做事利落、明事理,还读过几年书,正好能帮着管理工人档案,而随行的21人中,大多是没上过学的庄稼汉。
众人约定后天一早出发。
可到了出发那天,队伍正要启程时,一个背着大包袱的女人突然带着两个孩子追了上来。
她看到站在队首的卫国和黄振康,“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卫国急忙上前搀扶:“有话好好说,别这样。”
黄振康在一旁解释:“这是拴柱家的,就住在你舅家后院。
拴柱前几年为了护着村民,被野猪顶死了……”
卫国这才认出她来。拴柱媳妇抹着眼泪哽咽道:“卫国表弟,带上我吧!我当姑娘时在纺织厂干过,啥活都能做。这俩孩子懂事,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卫国看着两个怯生生的孩子,又看了看她布满老茧却依旧清亮的眼睛,点头道:“行,跟我们一起走。东西都带齐了?”
“齐了!”女人惊喜地擦干眼泪,赶紧牵起孩子
回到农场后,卫国立刻着手工厂的筹备工作。
秀坤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带着黄冈来的乡亲们勘察场地、平整土地,把基建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敏也时常从部里赶来协调物资,两人一个管技术,一个管后勤,配合得默契十足。
车间里,卫国手把手教工人组装太阳能板,讲解蓄电池的原理:
“这硅片要轻拿轻放,线路接错一根就不亮了……”
工人们学得认真,连秀坤媳妇都拿着本子记笔记,时不时帮着纠正操作细节。
不出三个月,第一批太阳能灯下线了。
当夜幕降临时,农场宿舍区亮起成片的暖黄灯光,再也不用点煤油灯、劈柴火,村民们围着灯柱欢呼雀跃,连王场长都感慨:
“这日子,真是越过越亮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