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我有件事想跟您说。”张好古缓缓开口,声音略微有些低沉。
老夫人抬起头,微笑着看着他,“致远啊,什么事呢?”
张好古定了定神,将徐骥生病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听后,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她皱起眉头,关切地问道:“骥儿现在情况如何?有没有请大夫来看过?”
张好古连忙回答道:“老夫人放心,我已经请了最好的大夫为徐公子诊治,目前病情还算稳定,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
老夫人点了点头,稍稍松了口气,但她的眉头依然没有完全展开。她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这里有你照应,我自然是放心的。只是,我还是想回城内家中,这样也能方便我随时了解骥儿的病情。”
张好古理解老夫人的担忧,他连忙说道:“老夫人说得对,您回城内家中确实更为妥当。这里就交给我吧,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把这里打理好。”
老夫人看着张好古,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致远啊,有你在,我就放心了。那我这就收拾一下,尽快回城。”
张好古送别老夫人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接下来他要承担起督促建墓园的重任,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他深知这是他应该做的。
老夫人听闻张好古的一番劝言后,心中的忧虑稍稍减轻了一些。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她决定听从张好古的建议,次日清晨便启程返回城内,前去探望徐骥。
张好古留在上海,辞去了所有的官职,顿觉如释重负,心情也随之轻松愉悦起来。至于墓园的事务,他并不需要过多操心,因为有那位工部主事在负责监督。张好古只需每隔三五天,自掏腰包为他们改善一下伙食即可。
由于张好古的这一举动,那些工部官员和工匠们都对他心怀感激,工作起来也格外卖力。他们知道张好古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因此都希望能够用更好的工作表现来回报他。
如今,张好古终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这段时间完全由他自由支配。在这段日子里,他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有时候,他会来到江边,悠然自得地垂钓。江水悠悠,波光粼粼,微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他静静地坐在岸边,手持钓竿,专注地盯着水面,等待鱼儿上钩。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他忘却了一切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而在夜晚,张好古则会与孙元化相聚。他们两人都是对火器和火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因此每次相聚都会畅谈这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互交流、切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彼此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筑城的事情,孙元化可是有着相当的发言权。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几座城池的改造工作,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他听到张好古讲述那些碉堡类的工事时,仍然感到受益匪浅。张好古所提到的用水泥建造堡垒,并结合城池的防护,使得城池的坚固程度又增加了几分。这种创新的思路让孙元化大开眼界,也为他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徐骥的身体也逐渐康复了。他搬到了双园这里居住,一方面是为了给父亲守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宜人,更适合他调养身体。此外,和张好古、孙云化交流,也让他的知识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在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里,三个人常常会沉浸在徐光启留下的手稿世界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翻动着每一页纸张,仿佛这些手稿是稀世珍宝一般。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仔细地阅读、研究和整理。
为了加快整理手稿的进度,徐骥毫不迟疑地召唤了自己的儿子前来帮忙。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但同时也相信儿子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于是,父子几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这个挑战。
而张好古对于恩师的手稿则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对这些手稿充满了期待,希望它们能够早日被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恩师的卓越思想和伟大贡献。他坚信,这些手稿中蕴含的智慧将会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行的护国军们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在成均和袁飞的组织下,他们全员都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当中。
成均和袁飞身先士卒,带领着大家轮流进行水上功夫的训练。他们在水中尽情挥洒汗水,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而郑雄和成小三这两位水上的行家,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毫不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其他队员。他们耐心地指导每一个人,纠正错误动作,分享心得体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在这样的氛围中,护国军们都学得非常认真,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练习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仅如此,张好古这位团队中的重要人物,也会偶尔亲自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他与护国军们一同勘测附近的地形,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勘测过程中,张好古会与队员们一起讨论,共同分析地形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他还会亲自绘制详细的行程图纸,将所有关键信息都清晰地标注出来。
张好古的参与让整个勘测工作变得更加严谨,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同时,他的认真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个队员,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进,天气也渐渐开始冷了起来,张好古便让人早早储存了一些火炭,并从青园那里买了一批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