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看了宣纸上的《伴行录》,里面的名字表达的很隐晦。
如果古先生没有系统解释,他对有些词代表意思都不懂。
古先生清了清嗓子,“直播间的各位粉丝们,我给大家念一遍建文帝朱允炆的《伴行录》。”
“《伴行录》
【卷首】:太祖三十五年,劫波骤起,诸君义士,不离不弃;
余感念五内,然累及诸君,愧怍难当。
恐岁月漫漶,名迹湮灭,故密录于此,惟愿后世有知者,知悉忠义所在。
【名录】:
甲壹:殁于滇南道中,坠涧。
丙叁:凤阳人,伴终。
火离:庚辰年病殁,葬于闽西山北。
水坎:精医道,数次活我,癸未年归乡,不知所终。
坤土:金陵破日,负伤护主,丁亥年殁。
戊伍:......
......
【卷末】:四十年风云,皆作尘土。
余行将就木,与诸君泉下再会,必当谢罪。
录者云庵主人绝笔!”
泉哥听了疑惑道:“好家伙,整个花名册听完,怎么一个人名都没有?
难道不是花名册?”
唐青提醒道:“这本花名册应该是加密级别,一般人还真看不懂。
不过我也没太听懂。”
【好家伙,我还以为就我没听懂,原来唐青和泉哥也没听懂,那我就放心了。】
【这花名册写的太隐晦,即使有人找到,多半也看不懂。】
【兄弟,你错了。
古代的文人那是咬文嚼字,他们绝对会发现此文章隐晦之处。】
【建文帝朱允炆写的隐晦,即使被发现可以歪曲里面的意思。
毕竟夏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字都是几个意思,所以被发现别人也拿他没办法。】
古先生再次看了一遍手里的文字,“各位直播间的粉丝们。
我手里这份花名册的加密级别,应该是当时最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所有追随者及其家族的生死存亡。
其加密方式将是系统性的,而且带有文化性。
没有一点古代知识文化,根本就看不懂。”
泉哥有点尴尬的说道:“看来我们看不懂,是因为知识文化水平不够。
还得麻烦古先生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古先生把整个宣纸上的文字,打在直播平面上。
“大家仔细看这本花名册,里面使用了几重加密。
第一重就是数字代号加密。
在这个花名册里,每位追随者不再使用真实姓名,而是用一个数字代号。
比如文中的【甲柒】、【丙贰拾壹】、【戊伍】等。
只有知情人知道,这几个数字代号,应该源于其过去的某种宫廷编制或者卫所编号。
这里面的“甲”可能代表文官。
“丙”则是代表锦衣卫旧部。
“戊”则是代表内官太监。
.....”
泉哥捂着额头,“好家伙,这么复杂,难怪我们看不懂。
不了解明代宫廷编制和卫所编号,谁能看的懂。”
唐青苦笑道:“反正我是看着头大,完全是看不懂。”
【还是古先生厉害,连这么隐秘的加密文字都看的懂。】
【古先生可是当代神仙,就没有古先生不知道的。】
【可是古先生刚才表达的意思,是明代的加密。
看来古先生对明朝很了解。】
【古先生都是神仙,说不定活了几千岁。
明朝几百年在古先生眼中,都是弹指一瞬间。】
【额......,你们这么说,好像古先生是千年妖怪一样。】
古先生看着只是笑了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各位,我在给大家讲此文中第二层文字加密。
这里的第二层文字加密用的是地理代号。
建文帝朱允炆用某些人,加入流亡队伍的地点或者籍贯来代替其名。
比如文中的【吴兴】、【凤阳】、【北平义士】等。
根据这些地理名字,就需要一份独立的地理密码本,才能对应到具体人名。”
泉哥摸着脑袋说道:“这是要查多少资料,才能查出具体人名,太麻烦了。”
唐青也苦笑道:“确实很麻烦。
而且查阅的资料太少,大家还不一定能查到。”
【如果没有古先生提醒,谁知道这些地名表达的意思。】
【按照古先生的说法,后面是不是还有几重加密。】
【古先生到现在还没公布花名册人名,后面应该还有几重加密。
反正我是看不出来,还是听古先生分析。】
古先生接着说道:“我现在说此花名册的第三重文字加密。
建文帝朱允炆在第三重文字加密里,运用了五行和八卦组合的加密。
朱允炆在文中,采用夏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加密。
采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还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组合成代号加密。
比如文中的【火离】、【水坎】、【坤土】等。
光是五行和八卦的组合方式,都能组成64种可能。
完全有足够为有限的追随者编码,且看起来像道家符咒,极具有迷惑性。”
泉哥惊讶道:“卧槽,连五行和八卦都出来了。
而且还是64种组合,这怎么让人去猜。”
唐青接话道:“泉哥说的对,关键还得结合之前讲的数字和地理秘密去猜。
建文帝朱允炆简直把加密用到了极致。”
【建文帝朱允炆流亡后,他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这些。
所以他才把文字加密用到了极致。】
【这本花名册上的加密,就算是明朝的文人,都不一定能看懂。】
【这种几重加密的文字,只有明朝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才能看懂。
而且都要费很大劲去查阅核对。】
古先生继续说道:“此文中还有第四种文字加密。
朱允炆的第四种文字加密,只是有点隐晦,但是好理解,稍微仔细的人应该能看出来。
就是每个名字代号下,可能会用极其简略的暗语记录。
比如文中的“殁于楚”,在这里指的是鄂省境内去世。
“归乡”指的是中途因故安全离开,返回原籍地隐居。
“蹈海”指的是可能去了南洋。
“伴终”指的是一直陪伴到他生命最后时刻。
......”
“整个文章里,我目前发现的就是四重加密。
说实话,这篇文章即使放在明代,也没有几个人能看懂。
更别说推敲出里面的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