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件一样的掐丝金龙,呈现直播间里。
【我只能用细腻、震撼来表达我的心情。】
【确实做的挺细腻,汉代工匠没有高科技。
他们凭借手工,是怎么做到如此细腻的。
而且那么细小的金丝,稍不注意还容易断裂。
他们还能一根一根的熔上去。】
【而且此做工,金丝简直是里三层的外三层。
真的很佩服古代的工匠精神。】
【九件掐丝金龙能做成一样,那就更厉害了。】
唐青拿着掐丝金龙,也是叹为观止。
“各位直播间的网友们,此汉代掐丝金龙,我就不细说,它跟之前的掐丝神兽有相似之处。
但是,掐丝金龙是汉代金细工艺的巅峰代表。
它集掐丝、焊缀金珠、镶嵌等技法于一体。
体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权力象征与精湛工艺。”
“我记得当时博物馆里的汉代掐丝金龙,曾赴扶桑国展出时引发了轰动。
它的巅峰之作,让扶桑国人叹为观止。”
“汉代掐丝金龙不仅是黄金工艺的里程碑,更承载了集王权、神巫信仰与跨文明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符号。
它以毫厘之工展磅礴之气,至今仍为研究汉代金属工艺、等级制度与审美思潮的证实。
现实世界中只有博物馆里的一件,没想到在延陵墓会有九件。”
唐青正做着介绍,小金龙飞了过来。
小金龙的前爪正抓着两件东西,它左右看了看唐青和古先生,最后还是高兴的递给古先生。
古先生用手擦拭干净,“这是西汉金羽人!!!”
两位教授激动的每人拿一件,“真的是西汉金羽人!!!
没想到,我又再次见到了。”
祢教授激动的说道:“几年前的一件西汉金羽人孤品被拍卖。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见西汉金羽人。
没想到啊!延陵墓里居然拥有两件。”
吕教授也激动的说道:“是啊!
我记得那件孤品,当时在海外拍了2500多万港币。
这可是西汉的好东西啊!”
古先生好奇的问道:“小金龙,你在哪里抓来的西汉金羽人。”
小金龙比划着它的前爪,指着墓上的梁。
看来两件西汉金羽人是被放在了墓梁上。
【是我欣赏不来吗?我怎么看的起鸡皮疙瘩!】
【西汉金羽人的外观,确实不怎么好看!】
【这西汉金羽人到底有什么用,怎么看着让人不舒服?】
【我觉得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只知道它是纯金做的,管它好看不好看,卖金子也值不少钱。】
两位教授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最后还是不舍得递给唐青。
唐青拿起尺子对着量起来,“各位直播间的网友们,大家仔细看此西汉金羽人,它是跪坐的姿态。
通高约14.8厘米,是跽坐赤足,身体微前倾,双手作捧持状。”
“我们再看它面部,脸是长脸尖鼻、眉骨与颧骨隆起。
而耳竖高出头顶,脑后是锥形发髻,表情肃穆中隐带着笑意。”
“我们看它的背部,就知道为什么叫它西汉金羽人。
它的背部生双翅,翅末呈连波纹。
膝下雕饰鳞状的垂羽,衣摆也刻有羽毛纹,体现了“体生毛羽”的仙人特征。”
“我们再来看它手里托着东西,它是双膝间有半圆形凹槽及插孔,然后形成托举。
有专家推测此托举的东西,可能是盛放仙药的“玉箱”或者祭祀器具。”
【我说怎么看着磕搀人,原来是祭祀用的。】
【好家伙,人都死了,还要仙药做什么?
难道死了还能吃仙药?】
【古人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说白了就是心理安慰。
其实他死了之后,什么也不知道。】
唐青解释道:“其实西汉金羽人职能,是接引人升仙的意思。
引导亡魂进入仙界。
而说是赐予仙药,手持药箱或者灵芝,则是呼应汉诗《长歌行》里“奉药一玉箱,延年寿命长”的描述。”
“同时,西汉金羽人也有辟邪护佑的意思。
比如汉代的铜镜、画像石中频繁出现,作为一种沟通阴阳的媒介。”
“还有就是效仿前人,比如战国《楚辞·远游》里的“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经汉代方术盛行而具象化。
并且融合了道家“羽化登仙”与黄金不朽的观念。
金质羽人才成为帝王求长生的仪式圣物。”
“其实,在市面上还有西汉的鎏金铜羽人、青铜羽人存在。
只是西汉的金羽人就只有一件孤品。
现在被人拍卖收藏,也没法看到。”
“延陵墓中出现两件西汉金羽人,让我们又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反正我是第一见西汉金羽人,以前确实连听都没有听过。】
【世界上只有一件孤品,还在国外被拍卖收藏,大部分国人不知道很正常。】
【可那是我国的文物,却在国外拍卖,还被国外人收藏。
国人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真是心不甘。】
【在国外的古代文物就太多了,而且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唐青把两件西汉金羽人还给小金龙,让他放回墓梁上。
两位教授则刨的欢快,他们又刨出不少金器。
汉成帝刘骜的腰带配饰金牌饰、金带扣等。
还有金碗、金盒、女士的金首饰和头上的金配饰。
反正两位教授刨了不少金器出来,时间不充足,古先生也没让唐青一一介绍。
直播间的粉丝们过一过眼瘾,这些就是帝王陪葬的金器。
【踏马的,汉成帝刘骜还是人嘛?
陪葬这么多金器,都是搜刮老百姓来的。】
【汉成帝刘骜成为西汉衰败的关键点,从他墓里的陪葬品就看的出来。】
【这还只是延陵墓的主墓室,如果再加上其它耳室的陪葬品,我想陪葬的黄金会更多。】
【关键是主墓室都还有一大半没刨完。
可见陪葬品之多。】
古先生提醒道:“两位教授,现在已经第二天。
熬了一个通宵,大家还是回去吧!
延陵墓里的文物,我们即使再待几天,也是看不完的。”
两教授也知道文物太多,也不再强求留下来。
“感谢古先生能让我们进来,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
大家一阵寒暄过后,古先生利用系统就准备把他们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