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丽质偷偷摸摸来找张彦了:“夫君,我们你一个事,你总说明朝是被宗室拖垮的,那明朝有多少宗室?”
“这可就好玩了,别提明末了,就说万历初年吧。”
“明朝大臣石应岳就上书过。”
“圣祖封建诸王,麟趾繁衍载玉碟者四万,而存者可三万,岁该禄粮可九百万石记。”
李丽质懵了:“九百万?”
“对,不过这三万人里面有不少吃空饷的。”
李丽质一头问号:“这也能吃空饷?”
“为什么不行?明朝嫡庶是有分别的,庶子如果记录成嫡子,俸禄是不一样的。”
“而且俸禄还是按照人头来算的,人越多,钱越多,藩王肯定会虚报人数啊。”
李丽质嘴角一抽:“这都行啊?”
“军营吃空饷都能摆到明面上干的,这有什么。”
“后来张居正为了改革,就统计过宗室人口。”
“今国家难处之事,无如宗室。盖国家财赋有限,宗室生齿无穷。今玉牒见存者不下万五千余位,即揭天下之赋以供之,尚不能给。况又有朝廷之经费,九边之军饷乎?”
“你看,同一个时期,一个是三万宗室,一个是一万五宗室,你敢说那一万五宗室都死了吗?”
李丽质嘴角一抽:“还真吃空饷啊?”
“对啊。张居正是真的清算过,直接去掉了一万五千虚位。”
“但就是这一万五千人,也让张居正很难受了。”
李丽质不解:“咋回事?”
“明朝宗室禄给标准是这样的,亲王禄米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两百石。公主及驸马两千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
“并且宗室的俸禄是实打实的实物,白银也好,粮食也罢,反正都是这种保值能力很强的东西。”
“像宝钞,银票,古董字画这种价值浮动很大的东西是不能给宗室的。”
李丽质无语:“还真给子孙考虑啊。”
“这个数字是非常恐怖的,万历初年的国库收入是一千八百多万白银,给宗室的俸禄就达到了五百五十万两。”
“这就是拿国家收入的三成去养那些不需要劳动的寄生虫,谁家朝廷能顶得住这个啊,后世也不行啊。”
李丽质苦笑:“确实,俸禄太多了,根本不是朝廷可以承受的。”
“别忘了,除了宗室以外,还有国公,侯爵,伯爵,这些跟着明太祖打天下的人。”
“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他们也是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完全把国家当成自己的餐桌了,只要还有饭吃,其他的都不重要。”
“把这些都开销都算进去,朝廷还要做其他的事,赈灾什么的,都需要钱。”
“各种开销用去了大量的钱财,那军队呢?众所周知,穷谁都不能穷军队。”
“这也是历史的可悲之处,又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里就不得不夸一下唐朝了。”
李丽质给了李珏一拳:“你别这个。”
“咋了?”
“就是不许提。”李丽质和李世民就算到了现在也不敢对李渊提唐朝宗室,生怕把这位老人家气死。
“行行行,不提。”
反正李世民自己会解决,用不着他操心,再加上明朝的情况,李世民也不会犯那种错误。
“对了夫君,我看了一下诗词,为什么都要斩楼兰呢?楼兰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丽质,你还不了解楼兰吗?”
“我就在史书上看过啊,楼兰也没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啊,而且也不强盛,全盛时期也就一千五百多户人口,如果非要说理由,它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吧。”
“哦,土地还贫瘠,我看了,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地沙卤,少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
“而且它消失的时候还没有大唐。”
确实,你看看那些诗词就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飘飘苏季子,六印佩何迟。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岁阳初盛动,王化久磷缁。为入苍梧庙,看云哭九疑。”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硕枣名亭此地传,况逢新摘正芳鲜。栗投聊寓孤臣报,瓜实初无小史缘。只合赤心思待敌,岂容白手觊延年。楼兰可斩平生志,欲和安期觅剑仙。”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柳阴深黄鸟绵蛮,勤惜韶华,似罢红悭。绣草花飞,分香蝶闹,感旧人闲。奇兵破愁城酒盏,离情纟全恨锁眉山。沉水烧残,绣被熏兰,只是春寒。山居枕琴书睡足柴门,时有清风,为扫红尘。林鸟呼名,山猿逐妇,野兽窥人,唤稚子涤壶洗樽,致邻僧贳酒论文。全我天真,休问白鱼,且醉白云。读史慨西风壮志阑珊,莫泣途穷,便可身闲。贾谊南迁,冯唐老去,关羽西还。但愿生还玉关,不将剑斩楼兰。转首苍颜,好觅菟裘,休问天山。秋景秋声先到梧桐,挂雨雌霓,拂槛雄风。几点青山,一泓素月,满地丹枫。肠缕断情欺醉容,漏声迟霜满愁红。长笛声中,罨画楼东,泪洒征鸿。”
“去年灭龟兹,今年斩楼兰。不忧道里远,但念衣裳单。北风卷沙雪,凄凄日夜寒。安边在今日,焉敢辞苦难。”
“就这么说吧,后世流传下来的诗词,楼兰就出现了三百多次。”
“楼兰可以说从唐朝被看到了明清。”
李丽质一脸懵:“咋回事?”
“很简单,诗词只是文学作品,诗词之中有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叫做用典。”
“就比如鞠躬尽瘁还有精忠报国,这些典故背后就有一个庞大的故事。”
“这个斩楼兰就是一个典故。”
“汉昭帝时期,西域有个小国叫楼兰,当时楼兰身边有两个庞然大物,汉朝和匈奴。”
“小国有小国的无奈,所以小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紧紧抱住一根大腿,但楼兰偏不。”
“可以说首鼠两端,人质都是一国一个。”
李丽质点头:“嗯,两边站队,两边得罪。”
“对啊,所以老楼兰王没了,匈奴消息得到的早,所以安归率先回去继位了。”
“所以汉朝自然不乐意,但这个时候的汉朝还没发火,就让安归来长安朝拜。”
“但安归找借口拖延,说国内太忙。”
李丽质都笑了:“我都不行,更别提霍光了。”
“所以啊,傅介子出手了,把安归剁了,脑袋带回了长安。”
“傅介子也一步登天,成了义阳侯。”
“所以后来的文人都心生向往。”
“你看看,那些写破楼兰的诗人大多数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人,或者在政坛上没有太大作为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楼兰这个名字很有诗意,而且读音都是平声,而且末尾还是宽韵。”
“这简直是天选之子,要知道,当时的地名不管是在字音还是字形上相媲美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安。”
李丽质嘴角一抽:“破长安,谁敢写啊。”
“黄巢啊,怎么了?”
张彦又挨了一拳。
“正经一点。”
“我说的是事实嘛。”
李丽质轻哼一声:“不理你了,我要去看动画片了。”
李丽质还是那个原来的李丽质,不喜欢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