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质也认同婉容不算皇后的事。
至于朱媺娖,那就更直接了,直接不承认清朝皇帝。只认为他们是反贼。
朱媺娖依旧是那个反清的丫头,谁跟清朝对着干,她就看好谁。
这时,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你对曾国藩怎么看?”
张彦反问朱媺娖:“你呢?”
“我啊,汉奸走狗,明明可以直接灭了满清,却一直当顺民。”
“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朱媺娖不解:“怎么说?”
“实话实说,曾国藩确实有才华,说他好也好,坏也罢,但他不菜,不过在清朝眼中,他确实是力挽狂澜的忠臣。”
“当然了,救了他们。”朱媺娖撇了撇嘴,明显是对曾国藩不满。
“曾国藩这个人之所以能走进清朝的高层,就是因为太平天国。”
“也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组建了湘军。”
“太平天国覆灭后,江南地区回归了平静,至于北方清朝的八旗军力已经孱弱不堪了。”
“加上太平天国,清朝的主要税收来源已经烂了,可以说这一次,曾国藩是一枝独秀。”
“不止有兵,还有很多门生,李鸿章历史最有名的那个,除了李鸿章之外,其他的部门也有很多,可以说曾国藩是最有权势的那个人。”
朱媺娖不解:“那他为啥不推翻满清?”
“有人说他迂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相反,曾国藩非常精明,对于自立这件事有充分的认知。”
朱媺娖眉头一皱:“有什么认知?”
“很简单,清朝确实是不行了,一推就倒了。”
“但曾国藩的湘军也不是一开始的那个湘军了。”
“最开始,为了对抗太平天国,清朝默许了地方自己筹集军饷。”
“湘军获得败权后就肉眼可见的腐败了,虽然曾国藩号称有三十万人,但实际上能打的军队也就十几万。”
朱媺娖不解:“这也足够啊。”
“不够,当时的清朝虽然已经没落了,但还没到彻底垮台的地步,虽然主要税收区的江南烂了,但清朝依旧有财政来源。”
朱媺娖不解:“什么来源啊?”
李丽质想起来了:“关税,或者说列强的贷款。”
张彦点头:“没错,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虽然逼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让清朝灭亡。”
“清朝如果灭亡,他们的钱就不知道找谁去要了,而且太平天国起义也让列强认识到了清朝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清朝,汉人绝对能把列强都扬了。”
“所以列强给了清朝很多贷款,如果曾国藩敢自立,那清朝依旧可以借到钱,可以用这些钱组建军队。”
“但曾国藩就不同了,她和谁去借钱?”
朱媺娖明白了:“当时需要依靠国际形势呗。”
“没错,不止是近代,就算是古代也一样,只不过范围比较大。”
“而且这个时候的华夏就是一个烂摊子,谁接手谁倒霉。”
“就算把清朝灭了,登上皇位的人还真不一定能享福。”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皇帝谁当谁倒霉。”
“曾国藩作为一个利己主义者,又是一个能看清局势的,怎么可能自己往坑里跳?”
“与其累死累活登上那个位置,不如当个忠臣,以后还有养廉银可以用。守着自己的财富过日子挺好。”
“事实也证明了曾国藩的选择,让曾国藩在严重排汉的清朝有了自己的一个位置,并且全身而退了。”
朱媺娖还是不开心:“便宜他了。”
“差不多,其实看这些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立场,还要看局势,综合所有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
“不然永远都是片面的,历史人物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解读历史的重要途径。”
可是朱媺娖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
张彦差点被呛死:“就他?半个圣人?他还不配。”
“那为什么有这个说法?”
“简单,清朝灭亡后,还有很多满清遗老,而且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清朝就是敌人,排满情绪严重。”
“所以那些满清遗老就推出了曾国藩,当然,也有他的门生吹的。”
“圣人的标准是有定义的,圣人的标准?在儒家思想中体现为“内圣外王”的道德与实践双重维度,核心包括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要求。”
“你看看曾国藩做到了什么?”
“曾国藩的湘军在对抗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就没少屠城,在九江,安庆,南京等城市都有屠城记录,曾国藩累计屠杀了约三十万至五十万平民,我不知道对老百姓挥舞屠刀的人凭什么算是圣人,别说是半个,就是一丝也不行啊。”
(咸丰八年,湘军攻陷九江,对太平军和平民进行无差别屠杀,大概两万万军民被杀,尸体堆积导致河道阻塞。??)
(咸丰十一年,曾国荃攻占安庆,屠杀数万军民,幕僚赵烈文有记载:‘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尸体堆积如山。??)
(湘军攻占南京,纵火劫掠七日,曾国藩的幕僚日记中就记载:‘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这场屠杀造成平民死亡大概二十万至三十万,秦淮河尸首如麻。??)
“后世修仙小说有杀道成圣的说法,可问题是,那不是小说,是历史。”
朱媺娖也很认同:“嗯,圣人他不配,曾剃头就行,很适合他。”
“没错,所以吹曾国藩毫无用处,他就是一个自私的刽子手。”
“晚清时期,杂碎很多,义士也很多,像曾国藩这种利己主义者更多。”
李丽质看向张彦:“夫君,那你最看不起近代的哪个汉人家族?”
“当然是孔家了,铁骨铮铮劝人忠世修降表衍圣公。”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四朝佞臣。”
朱媺娖叹了口气:“难为孔夫子了,不过孔夫子绝嗣,和他们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