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质被李世民追着打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无所谓,避讳这件事本来就比较反人类,对历史研究也有影响,愿意喷就喷吧。
第二天清晨,李丽质放下了手机:“媺娖,我看网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朝圣,是不是真的?”
朱媺娖一头问号:“啊?朝什么圣?我怎么不知道?”
二女一起看向了张彦,想让张彦给个解释。
张彦指了指刚到的朱棣:“你们两个看看这位像傻子吗?”
???????
朱棣一头黑线:“你几个意思?”
张彦指了指李丽质的手机:“这不,这里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朝圣,你允许的。”
朱棣拿起手机看了看,随后看了看二女:“朕难道很像傻子吗?郑和是朕派出去的使者,那是代表朕,那里的人应该向郑和或者说是朕,朕的大明朝拜。”
“别说那边的人敢不敢让郑和拜那里的野神,他们要是敢对郑和说一句重话,朕的水师过不了多长时间就灭了他们,拜神就拜华夏的神,他们从角落里抬出的野神算什么?”
“哦,也就是说郑和是去找建文帝了呗。”
朱棣感觉脑袋疼:“张彦啊,鱼头汤不能断,我就奇怪了,李二那个猴精一样的人加上聪明绝顶的长孙皇后怎么生了个傻闺女?”
李丽质撇了撇嘴:“我又怎么了?”
“怎么了?朱允炆值得我费那么大力气吗?算了,你问张彦吧。充电宝没电了,给,充电。”
“哦。”张彦接过了充电宝,之后充电。
李丽质看向朱媺娖:“媺娖,你知道吗?”
“我怎么知道啊,我又不管那些。”
“夫君。难道真不是找朱允炆吗?”李丽质又向张彦求助。
“你要是说一次两次还行,但连续六次,就不实际了,别忘了,永乐末期,明成祖已经坐稳皇位了,他朱允炆还能干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地方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港口了,那里有很多那个时期瓷器,宋朝时期,东部海域的海运就已经很发达了。”
“在明朝之前,海洋贸易就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特别是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就需要来自海外的苏麻离青,这种原料就产自中东。”
“而且郑和下西洋只是一个插曲,郑和下西洋说白了就是明成祖告诉各国,华夏有生意,而且还能挣一笔钱。”
“而且这些钱是进皇帝腰包的,这也是北京紫禁城和北伐所用钱财的重要来源。”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着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神之感应,未易殚举。”
“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纪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无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着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出自《天妃灵应之记》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俗称郑和碑。)
“人家郑和要拜,那也是拜妈祖,不止如此,郑和还拜佛拜道,属于那种谁有用,用的着谁就拜谁。”
“而且郑和作为明成祖的太监兼臣子,他的最高信仰是明成祖。”
“换句话说,如果郑和敢去朝圣,明成祖如果不把郑和砍成臊子都算是郑和骨头硬。”
“至于说去炫耀国力,就更扯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炫耀就是灭国。”
“与其炫耀,不如直接发兵灭了他们,郑和又不是没干过这事。”
李丽质点头:“嗯,你说过那个叫……叫……唉,不重要,反正是一个蛮夷。”
朱媺娖看了看小天幕:“夫君,永乐时期的大臣都支持航海了。”
“哦,分蛋糕了呗。”张彦知道,能让那群士绅妥协的只有利益,让他们支持航海很容易,一起做饭一起吃。
“对。”
“不过要留意,士绅只可利用不可信任……算了,明成祖在这方面比我强,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