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朱媺娖就抱着小天幕跑了过来:“夫君你看,大明的好多读书人都在说太祖屠戮功臣,不知道学习汉世祖。”
“夫君,难道汉世祖就真的那么高尚吗?”
通过解读历史,朱媺娖也明白了,皇帝就没有善类,尤其是开国皇帝,那不是一般的凶。
但刘秀却是一个例外。
“也不能这么说,对于汉世祖有没有杀功臣,也是存在争议的。”
“就比如彭宠因未获封赏而叛乱被杀,真定王刘杨因谋反嫌疑被杀,其部下都被收编。??”
“还有三丞相之死,韩歆因为直言不讳激怒汉世祖被逼自杀,虽然后来汉世祖后悔了吧。”
“还有欧阳歙因贪污下狱而死,还有戴涉因为举荐官员涉嫌贪污受牵连死于狱中。??”
“不过这些案例虽涉及到了高官,但都属政治斗争或者是法律惩处,并非是针对开国功臣的大规模清洗。??”
朱媺娖眉头一皱:“是吗?可这是为什么呢?”
“这么说吧,唐太宗之所以不杀功臣,那是他本身就是最大的功臣,而且岁数比功臣小,完全可以熬死功臣,但汉世祖不同,他是杀不了。”
朱媺娖不理解:“为什么?”
“媺娖,就拿你家太祖来说,他和汉世祖完全不一样,建立的王朝也是不一样的。”
“你想想,王莽政权是怎么没的。”
朱媺娖想了一下:“因为地方豪强的背叛。”
“没错,我也说过,东汉本质就是地方豪强组成的联盟,东汉政权只是披在地方豪强联盟身上的外衣。”
“新朝的地皇三年,湖北的绿林军因为瘟疫,被迫向洛阳挺进,也正是这个时候,当地的地主豪强纷纷加入绿林军。”
“这些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持有西汉皇族血统的刘玄为帝,同时也是第一个举起恢复汉朝的大旗。”
朱媺娖眉头一皱:“他们是真的忠心吗?”
“你想多了,加入的早,以后的话语权也大。”
“也是从这里,绿林军变成了更始政权。”
“王莽不可能坐视不理,更始政权自然是王莽的重点打击对象。”
“也就是这一年的五月份,昆阳之战爆发了,结局很显然,王莽主力的覆灭让各地的豪强都明白王莽完了。”
“原本的农民起义也变成了豪强抢地盘。”
“大量豪强带着起义军弄死了王莽的官员,占领了各地的衙门,四个月之后,更始政权就进了长安。”
朱媺娖也是看过那段历史的:“王莽没了,起义军就开始互砍了呗。”
“没错,随后就是赤眉军攻进长安,更始政权灭亡,这个更始政权一没,中原更乱了,地方豪强打的更欢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汉世祖登场了。”
“汉世祖本来就是更始政权的一员,因为更始政权内讧了,所以去了河南。”
“媺娖,你要明白,汉世祖本来是没有军队的。”
朱媺娖一脸懵:“他的军队是怎么来的?”
“他的军队来源有三个,一个是失去中央朝廷供给的边军,一个是基层官吏组建的城防军,一个就是地方豪强支援的军队。”
“东汉的开国云台二十八将都是来自这些群体,只不过他们都是最早加入的。”
“媺娖,你想一下,你家太祖的发家史,那是离开郭子兴后以自己为核心组成的势力,你家太祖是真正的实权领导者。”
“这就是和汉世祖完全不同的地方,当时是地方豪强为了自己的利益扯大旗,这才选择的汉世祖。”
“汉世祖也是因为西汉皇族血统加昆阳之战的光环这才被选中的。”
朱媺娖愣住了:“也就是说汉世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领导者,而是地方豪强选择的代言人。”
张彦点头:“没错,而且当时像汉世祖这样的代言人,在当时足足有十几个。”
“呃。”朱媺娖愣了一下:“我没考虑到这些。”
“很正常,因为历朝历代都在加持皇帝的神圣光环,当时的中原情况就是地方豪强垄断资源,并且寻找一面大旗。”
“而分散在各地的西汉皇族如果想有所作为,那就只能依靠这些地方豪强,这也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东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这也是东汉和明朝最大的区别。”
“这也是汉世祖不杀功臣的原因,不是因为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汉世祖拥有的权力太低了。”
“不止不能动功臣,还要纵容这些人搞土地兼并,这也是东汉末年遍地豪强的原因,并且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从东汉建立开始的。”
朱媺娖发现了问题:“夫君,既然汉世祖纵容地方豪强兼并土地,那为什么东汉还能持续近两百年呢?”
“很简单,所谓王朝更迭只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王朝末年就是土地矛盾,财政矛盾和权力矛盾的结合体。”
“也别说外族入侵,如果一个王朝没有这些矛盾,外族算不得什么。”
“要知道,古代王朝的末年最开始就是农民起义不断消耗王朝的财力和军力,农民起义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土地兼并。”
“新朝到东汉的这段时间里,因为天灾和战乱,人口大量减少,这也导致大量土地成为无主之地。”
“人少了,吃饭的人就少了,矛盾自然也就没那么大了。”
“但是当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时,这些矛盾就会集中爆发,在古代,适合耕种的土地就那么多,再加上生产力有限,也就注定了只能养活固定的人口。”
“当人口超过负荷时,也就需要一场大规模战争消耗掉多余的人口。”
朱媺娖呆愣的看着张彦:“这就是现实吗?”
“没错,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如果想暂缓这个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当蛋糕足够大,资源足够多的时候,一切矛盾都是可以被忽略的。”
朱媺娖点了点头:“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