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李丽质又凑了过来:“夫君,明太祖杀大臣时为啥没人造反?”
“这可就问到点子上了,很简单,那些大臣并不是同心的,他们也是分派系的,你看看明太祖清理大臣时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说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李丽质好奇:“怎么个事?”
“明太祖清理大臣时大致可以分三次,第一次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逆党案,洪武二十八年的蓝玉案。”
“明朝开国功臣中真正属于明太祖的嫡系就是来自郭子兴的部队,其他的基本都是带着兵加入明太祖阵型的。”
“这就相当于汉朝初期的朝堂和诸侯国,类似于萧何和韩信的区别。”
“洪武十三年清理的就是这些人,明太祖团结濠州班底干掉这些带兵加入的功臣。”
“这样搞阻力不大,也不用担心造反。”
李丽质一脸懵:“啊?还有这个说法?”
“当然了,就像大锅饭,饭就那么多,少一张嘴,其他人就可以多吃一点,而且明太祖的嫡系班底的战斗力非常强劲,完全可以压制那些人。”
“之后是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明太祖可就不在乎嫡不嫡系了,就像李善长,唐盛宗这些人,都是在这个时候被干掉的。”
李丽质不解:“这次团结的谁啊?”
“团结的东宫,虽然说是逆党案,但是关联并不大,说白了这次就是为了给太子铺路。”
“那些功臣名义上是臣子,但实际上却是太子叔伯级别的,凭借功绩,太子很难压制他们。”
“那些东宫势力的官员自然也可以获得利益,还是那句话,嘴少了可以多吃一些。”
“最后就是洪武二十八年的蓝玉案了,太子朱标暴毙后,东宫势力也没用了,朱允炆没办法压制朱标的东宫势力,说白了就是给朱允炆铺路。”
李丽质不解:“这次团结的是谁?”
“到了这个地步,明太祖还需要团结吗?当时的藩王已经分封出去了,那些藩王会背叛明太祖吗?”
李丽质摇头:“不会,如果大臣敢造反,那些藩王也会撕了他们。”
很简单,就算当不成皇帝,藩王也是明朝最顶级的贵族,所以这个时期的藩王于公于私都不可能坐视不理。
“所以啊,这一次为何给朱允炆铺路,明太祖把能带走的都给带走了。”
李丽质笑了笑:“所以给朱允炆留了一堆大聪明。”
“差不多,不清理也不行,朱允炆那个傻孩子不可能压制那些人,其实这一波明太祖在大气层。”
“就算藩王造反,那也是一家人的内战,不管谁赢,都还是明朝的天下,但是大臣谋反就不一样了,那是妥妥的改朝换代。”
“嗯,差不多。”李丽质能理解,就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就算砍得头破血流,那也是唐朝的天下。
汉朝也是一样,刘恒就算把其他兄弟都弄死,难道就不是刘邦的儿子了吗?天下就不是汉朝的天下了吗?
“所以啊,明太祖可不是乱砍的,那是定点清除,能当皇帝的人,就没有简单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迹可循的。”
李丽质又看向张彦:“夫君,我也看了明朝万历时期打倭国的事了,为什么明朝只能出动了八万人?而倭国却能出动十几万人啊?”
“多稀奇啊,倭国多小啊,而且是个岛国,当时倭国基本统一了,四周都是海,能有什么国防压力啊?”
“所以倭国境内事少,至于倭国北部的那个岛,都是一群野人,啥也干不了。”
“实际上当时的倭国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些武士,当时的倭国阶级也非常明确,你是什么阶级那就一直是什么阶级。”
“而且武士只能通过战争获得领主封赏,平时是没有俸禄的,倭国境内的战争打完了,武士就失业了。”
“让一群武德爆棚的人没饭吃,那是什么后果。”
李丽质挠了挠头:“哦,知道了,所以那个丰什么吉的就准备给他们找点事做呗。”
“没错,这也是他发动战争的原因。”
朱媺娖撇了撇嘴:“他也不想想,大明是他能碰的吗?”
“唉,在他眼里确实是这样,你看看明朝那个时期的情况。”
“明朝军力绝对不少,别说南方,就是北方九边就不下于五十万人,虽然军队多,但用军队的地方也多。”
“万历时期,北方的蒙古动不动就南下,南方土司也不消停,所谓的抗倭战争比起后来的播州之役消耗少太多了。”
“仔细看看就明白,明末时期,明军很少出动十万人以上的军队了。”
“而且古代军队也是有水分的,十万大军,实际上直接上战场的估计也就三万多人,剩下的大多数基本都是征集来的民夫。”
“当时明朝已经和倭寇打起来了,但这个时候真正让万历皇帝在乎的是西北的宁夏之乱。”
“而且这个时候距离播州之役也只剩下六年了。”
“单单宁夏之乱,明朝就调集了浙江,贵州,辽东,山西四地的兵马。”
“所以说不是明朝兵少,而是不够用,当时明朝各地都有事,对于明朝来说,支援朝鲜打击倭寇只不过是这些战争中的一场微不足道的战斗而已。”
“根本没办法入明朝的眼,就算明朝没有动用全部实力,兵力也处于劣势,一样能把倭国打回去。”
朱媺娖轻哼一声:“我就说嘛,大明不是他能碰的。”
张彦点头:“确实,丰臣秀吉的政权是新生政权,当时的明朝已经迟暮了,就算如此,打倭国还是没什么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