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一脸笑意的看着朱高炽,眼中好像是在说:你们文官就是麻烦,做个诗文开头而已,磨磨唧唧,这么长时间都还没有进入正题。
陈羽之所以站出来,全然是受不了座位上,那充满火药味的氛围。
只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站出来之后,充满火药味的氛围没有了,迎接他的是充满尴尬的氛围。
他是真的没有注意大殿前排的情况,此时他话都说了,而且整个人都已经站在了大殿中央,退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接下来该如何进行。
呃……
他相信朱哥能将事情处理妥当。
朱高炽尴尬了一会,旋即摆出笑脸,笑嘻嘻的说道:
“陈状元原来在这,我刚刚就在找你的位置,想着你来为大家做一首诗,助助兴,原来你自己站出来了,那你开始展示吧。”
说完,朱高炽便挪动着他那肥胖的身躯,重新坐了下去。
话落,大殿内的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太子朱高炽。
开什么玩笑。
你当我们的眼睛是摆设?
你这次明明想着给文官机会,在翰林院中选一个主事出来做开头诗。
毕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想着给你留面子。
可以让这一场晚宴进行的更加精彩。
以为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晚宴,不懂规矩?
但是没想到,你人都站起来,结果在陈羽一句自我举荐之下,又特么坐下了。
没错,就是这么水灵灵的坐下了。
出乎众人意料的坐下来。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早先就听说过陈羽虽然是市井之人,可是在朝中拥有大背景。
可是这背景在这么大,顶了天也就正二品吧。
但是你丫的是当今天子储君啊。
皇帝之下第一人。
结果就是这样的身份对比,在面对陈羽不讲规矩时,选择了避让。
看不懂。
不理解。
疑惑是一回事,更多的则是默默的在心中,将陈羽的不可招惹的等级,又接连提升了数个档次。
至于为什么没有一下子提到顶点,那是因为经过短暂的震惊,众人的脑子又重新开始了运转。
太子朱高炽没有降罪于陈羽,还有一种可能:太子仁厚。
不忍心对于永乐一朝的新科状元降罪。
“老大,你咋就坐下了,爹娘不是经常夸你,在诗文一道上造诣颇高,你咋就不敢跟陈兄弟比划比划?”
朱高煦在朱高炽身旁,幸灾乐祸的小声说道。
陈羽见到朱哥坐下后,对着朱高炽拱了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在下献丑来个提诗头彩,待会还望您点评。”
朱高炽点了点头,满脸堆笑的说道:
“好说,好说。你是我大明永乐朝开科取士的首届状元郎,在诗文一道上必然有着不俗的造诣,今日只管开口作诗便是,无需拘谨。”
朱棣笑了笑,打算缓和一下大殿上刚刚尴尬的气氛,
“陈主事,太子在私下里提及你时,对你的才学见识颇为欣赏。你不必有顾虑,放手作诗就好。”
陈羽想了想,朗声道:
“天意从人放暖晴,鳌山灯灿夜风轻。”
“笙歌远隔穷厓淑,春色偏从闲处生。”
“好,好一个天意从人。”
朱高炽听后直接拍手叫好。
毕竟这首诗他好像也只能这样点评。
上天似乎顺应人意,在元宵这天放晴,天气温暖,夜风轻柔。
天意从人四字,暗合传统天人感应的观念。古人认为,圣人出则天下治,天现祥瑞,此处天意顺应人心降下暖晴,实则是对当时社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隐晦赞颂。连上天都为人间佳节助兴,侧面烘托出明代元宵的盛世底色。
总的来说,就是在大明永乐的盛世面前,任何事情都得让路。
鳌山灯则是元宵佳节的一大特色,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象征着稳固、吉祥和长寿。
后突然意境一转,从帝城核心转向偏远之地。
帝城的笙歌,代表京师在元宵佳节中的狂欢、歌舞不绝;穷厓则指偏远的山崖、肃杀的边疆,是远离帝城繁华的僻静之地。远隔二字,清晰划分出热闹与幽静的空间界限,帝城的笙歌再响亮,也传不到边疆之上,直白地展现出城乡、中心与边疆的差异。
既不贬低边疆的幽静,也不沉溺帝城的喧闹,提醒当权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姿态。
前部分歌颂盛世,后部分歌颂边疆的现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朱高炽认为他好像也只能往好的说。
等到太子朱高炽说完了意见之后,大殿下的众官员一众拍手叫好。
没办法,他们也想要在陈羽做出的诗中挑刺。
但人家太子朱高炽都已经发言了,挑刺的话不仅可是让陈羽难堪,也间接打了朱高炽的脸。
说到底还是不敢。
朱棣听到众人给陈羽的诗文鼓掌,笑了笑,对着朱高煦说道:
“不错,陈状元已经做出了一首诗,那么接下来该你汉王了。”
朱高煦:“???”
什么情况,我是武将啊!
爹,你就这么喜欢折腾儿子吗。
我不就是在给你传递消息中,挤眉弄眼,外加大拇哥吗?
陈羽听着也是有些懵,跟朱老二认识这么久了,也没有听说过他会作诗啊。
难不成这汉王就跟张飞画美人图一样,深藏不露。
那自己可是很期待啊。
朱高煦想了想,对着陈羽说道:
“陈状元,我听着你做的诗像是只有一半,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文?”
让朱高煦作诗,肯定做不出。
只不过在这种场合中,他要是说不行,那可太丢面了。
干脆让陈兄弟解救我于水火之中,事后请你喝酒。
陈羽看着朱高煦对他投来求助的眼神,点了点头说道:
“汉王殿下才思敏捷,我这首诗确实只做到一半。”
朱棣一愣,随后开怀大笑道:
“作诗在于助兴,既然朕的状元郎没有尽心,那么继续即可。”
众人懵逼,说说而已,你玩真的?
陈羽酝酿了一番,拱手道:
“那下官便继续献丑了。”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边境柝还声。”
“阿谁桃李门墙盛,岁岁春风次第迎。”
话落,全场寂静。
陈羽等待着像做前半部分一样,众人的点评,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寂静。
“咳~”
陈羽见众人没有反应,当即清了清嗓子,将众人的思绪拉回来。
通常而言,官员在类似情境下创作诗歌,多会围绕国泰民安的主题展开,以笔墨迎合、颂扬君主。
陈羽此诗的前两句,确实贴合了这一常见取向,初步达成了称颂盛世的效果。
然而,诗句后半部分的转折,却并未让这份吹捧停留在空泛的颂扬层面,而是将其拉回了现实场景;
直至结尾两句,更是让这份对时代的肯定落到了具体而扎实的实处,尽显构思之巧。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边境柝还声。
不同地区同节不同景。
在帝城,元宵节期间整夜都可以尽情欢乐,不受限制,一片繁华热闹;而在偏远的边境地区,却依然能听到打更的声音,显得格外冷清。
尾联中桃李门墙,指代学生众多,此句意思是谁的学生像桃李一样满园盛开,每年都能依次迎接春风的吹拂。
这一联与前文的元宵节景象看似关联不大,但实际上是由元宵节的欢乐氛围,再次转折到了到了教育事业。
表达了陈羽之前提出的教育强国的构想。
诗文好,更加好在全部贴合当下的场景所做,就会好上加好。
再看尾联,桃李门墙一句以桃李喻指众多弟子,诗句之意是:哪位贤士的门下弟子如满园桃李般蓬勃生长,每年都能循着时节,迎接春风的滋养。
这一联看似与前文描绘的元宵节景象关联不深,实则是从节日的欢乐氛围中自然转折,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
通过这一巧妙过渡,既延续了诗歌的情感脉络,又含蓄表达了陈羽此前提出的教育强国的构想。
让诗歌的立意从写景抒情升华到了家国发展的深层思考。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字本身的凝练与意境的深远,更在于全诗始终紧密贴合当下的场景创作。
从节日景象的描摹,到地域差异的对比,再到教育理想的抒发,每一处都扎根于现实情境,无半分虚浮之感。
正是这种“景、情、志”与当下场景的高度契合,让此诗在艺术价值之外,更添了一份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真正做到了好上加好。
徐妙锦听了之后,理解到了诗中所富含的情感与寄托,感觉眼睛红红的,心中一酸。
老师年纪不大,却能始终做到忧国忧民。
朱棣也是听出来诗文中的含义。
若是这种前半联歌颂盛世,后半联描绘现世的诗,出现在其他皇帝的宫廷晚宴上,或许有着扫兴之嫌。
可永乐帝不是一个流于表面的皇帝,而是实事求是的皇帝。
虽然他登基之后,颁布了一系列重大功绩的建设,但每一样所能产生的好处,都对当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不久之后,他就要御驾亲征,去肃清边疆的鞑靼。
所以,这种居安思危的意境,非常符合朱棣的心意。
“好!”朱棣一声暴喝,打破了现场安静的气氛。
也是这一声爆喝,将大殿上的众人拉回到了现实。
“今日若不是在这殿中,亲耳听陈状元吟出这般诗文,朕竟要以为是哪位饱经沧桑的老儒所作!这般心境,实在难得。”
陈羽微微欠身,颔首作答:
“回陛下,臣备下三首诗文,方才所吟,不过是其一。”
“哦?”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大手一挥:
“既如此,便将余下两首一同诵来,让朕与诸位爱卿一同品鉴!”
陈羽恭敬应了声遵旨,而后缓缓抬首,清了清嗓子道:
“暮霭初收火树悬,银河万丈遥相连。”
“繁星丽千门,明月当华筵。”
“高堂簇绮罗,宝炬开金莲。”
“鳌山掩映城不夜,昆仑顶上人如仙。”
“忽忆穷谷之元元,不知今夕何为然?”
“愿得君恩如灯月,一时照耀来九天。”
众人还在品味之际,只见陈羽稍作停顿,便继续朗声道:
“燕京此钟高十丈,虬龙盘顶云霞壮。”
“铸时巧匠千余人,成后悬之广寒上。”
“有道同羲皇,欲凭佛力安八荒。”
“钟鸣一下震百里,群生鼓舞沾天光。”
“忆昔中原初定后,四夷君长皆稽首。”
“梯航万里入京师,天威近在黄金甃。”
“下官作的三首诗,分别为《永乐元宵应宴》《元宵宴上怀民》《颂永乐大钟》,希望诸位大人指点。”
陈羽为了省事,直接一次吟诵了三首诗。
那边桌前,徐妙锦与李兰芷双双支着下颌,手肘轻抵桌面,双手托腮,满眼放光的看着他。
礼部尚书李志刚与工部尚书宋礼端坐椅中,神情一派高深,唇边噙着若有似无的浅笑。
每当陈羽吟出句段,二人便会默契地点点头,吟诵完毕后,二人随即侧过脸低声交谈。
“陈羽这魁星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李志刚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赞叹,
“第一首《永乐元宵应宴》,开篇便以浓墨重彩歌颂永乐盛世的繁华,可转瞬间笔锋陡变,竟提及边疆的防务情形,暗劝当权者莫耽于安乐,需常存居安思危之心;到了后半段,更明确道出‘教育强国’的理念,格局之广,实在难得。”
宋礼闻言颔首附和:
“第二首《永乐元宵宴上怀民》更见其仁心。先写民间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映夜空,银河星光与人间灯火交相辉映,高堂之内衣香鬓影,宝炬燃起时宛如金莲朵朵绽放,何等热闹!可他笔锋一转,却想起了那些困居贫困山谷中的百姓,盼着君王的恩泽能如这灯月一般,无差别地照耀天下每一处角落,这份心系万民的情怀,着实令人敬佩。”
“至于第三首《颂永乐大钟》,更是将器物、功绩与时代气象融于一体。”李志刚接过话头,“诗中以永乐大钟为核心,既细致描摹了钟体的雄浑庄严,又暗赞永乐年间国势昌隆的盛况,字里行间既有传统文人对‘有道明君’的期许,也藏着对‘太平盛世’的向往,那份雄浑壮阔的时代气魄与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几乎要从诗句中溢出来。”
不得不说,能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的大臣,果然没有一个是徒有虚名之辈。
陈羽不过将诗作念了一遍,诗中的深层意蕴、情感脉络与核心思想,便被二人精准拆解剖析。
这份洞察力与文学功底,着实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