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了……他看到了一大团的蝗虫出现在他眼前。
那些蝗虫皮肤呈现红褐色,成群结队的,虽然只是一团,但能看到他们啃食庄稼的速度很快。
“蝗虫,是蝗虫!”前来务农的老伯惊慌叫出声。
已经几年没见过蝗虫了的他知道要出大事了。
蝗虫,平时是绿色皮肤。
当某个范围内的蝗虫数量达到一定密度后,蝗虫会变成褐色。
而蝗灾就是由这种红褐色的蝗虫组成的。
经常务农的百姓都知道,一旦蝗虫变成红褐色,那就是蝗灾的前兆。
别看目前只有一团蝗虫。
最多不出五天,蝗虫的数量就会几倍几十倍的增加。
没有人知道这些蝗虫是从哪里出来的,但就是能形成蝗灾。
而这边刚出现蝗虫。
不到一刻钟就有人直奔京师送消息。
送信人员是大京农业科学院的派出去的调查员。
这些调查员是监测京州以及与京州相邻州府农田的状态的。
同样,也是为了预防蝗灾而存在的。
如今各个州府,都储存着农家和医家联合调配出来的药液。
这些药液全都是药材熬制出来的,只杀蝗虫,并不会伤害农田和人体。
不过因为是药材熬制出来的药液,威力稍微差一些,吞入药液的蝗虫或者沾染药液的蝗虫需要大半天才会死。
但药液也有缺点,就是药液数量太少了。
而扬州的调查员亲眼看到蝗虫后,便很清楚的知道如今各个州府的药液数量根本不够用。
扬州就在京州的东边,并不算远。
调查员连续跑死了三匹马,才在大半天时间赶到京师。
出现蝗灾的消息,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京师。
原本刚下朝的文武百官,还没有坐稳屁股,便又赶回皇宫。
沈浩也跟着直奔皇宫。
他真有些郁闷了。
预防蝗灾是农科院的必要功课。
但怎么蝗灾真就来了。
沈浩是了解过大京以及前朝的历史。
就算历朝历代,也没有这么惨的,一年多连续发生各种灾害。
而且还是短短几个月时间,洪灾、疫灾、蝗灾接踵而至。
若非是他的科学院有足够实力勉强抵挡天灾,怕是大京经过三轮的天灾,早就该灭国了。
哎。
想归想,沈浩还是直奔朝堂过去。
“沈国公,快一些,你们科学院早有预防蝗灾的预案。”
一路赶来的严世蕃看到沈浩开口道。
此刻的他双腿交替得极快,哪怕他年事已高,脚步却很敏捷。
沈浩点头,他怀里揣着的便是蝗灾的预防方案,还是完整版。
待到所有朝臣来到大殿。
宣德帝目光落在沈浩身上。
其他官员目光也都落在沈浩身上。
他们都知道几个月前沈浩就提前提出了预防蝗灾的相关事宜。
沈浩什么都没说,将怀里的预案取出讲给所有人听。
关于蝗虫的防治方案如下。
第一条便是给各地州府分发使用科学院所制作的手动加压喷壶,给所有农作物喷洒药物。
药物要一天三喷,才能保证有效杀死蝗虫。
第二条则是将前些日子百姓所养的鸡鸭全都去赶紧农田。
这可是让鸡鸭捕食的最好机会。
只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
如果鸡鸭因为吃过多蝗虫而死,这些鸡鸭便不能再食用。
到时候朝廷需要拨发银两,按照养殖成本收购这些死去的鸡鸭,赔偿给百姓。
很多人都不知道,蝗虫一旦成群结队后发生的色变反应,便是蝗虫体内已经生成了某种毒素。
目前已知较多的毒素有两种,分别是氢氰酸和苯乙氰。
氢氰酸是一种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单一的蝗虫体内不算多,可蝗虫数量太多,鸡鸭食用过多,也可能出现死亡情况。
而这种毒素,即便是高温油炸,也可能出现残留,所以沈浩并不建议蝗灾期间人去食用蝗虫。
至于另一种毒素苯乙氰并非致命毒素。
可是蝗虫的生物结构很奇特,当体内有苯乙氰的蝗虫死后,它体内的苯乙氰会迅速转换为苯甲醛。
相对于苯乙氰来说,苯甲醛的毒素就强烈得多。
一旦过多摄入苯甲醛,生物便会产生强烈不适,并伴随有呕吐感。
若是摄入苯甲醛超过阈值,也会致死。
因此沈浩在第二条预案中还加入了要将鸡鸭轮流驱赶进入农田,这样才能给鸡鸭缓解体内毒素的时间。
第三则是雇佣百姓人工捕捉。
相对于有农田的百姓,其实没有农田的百姓也占比很多。
按照沈浩对当下人性的了解。
你家的农田出问题了,但我家没有农田,我才不会管你家的农田。
所以这些没有农田的劳动力就派上用场了。
只要朝廷给银两,本就没有农田的他们,家里也没余粮的他们,肯定会竭尽全力捕捉蝗虫卖钱好买粮食过活。
并且工部这段时间还制作了不少捕蝗网,也是为了预防蝗虫所用。
这便是沈浩治理蝗虫的三条核心预案。
若非前段时间疫灾,科学院还会储存更多毒杀蝗虫的药液。
宣德帝和文武百官闻言后,都觉得此法可行。
而且一部分的药液和捕蝗网已经提前派发给各个州府,现在是时候启动预案。
并且不能等到蝗虫大军成型再开始,现在趁着蝗虫大军还只是小范围便开始进行杀虫和捕虫。
这样以来,蝗虫孵化一批,便可以消灭一批,能更好地保护庄稼。
“沈浩听旨,朕命你带领科学院配合各地治理蝗虫,即刻行动。”宣德帝开口道。
沈浩领旨,立刻离开去安排人员往各个州府运送更多的杀虫药液和捕蝗网。
“赵如风听旨,朕命你立刻发布新一版的大京周报,将蝗虫治理方案告知全国各地,并安抚百姓。”宣德帝继续道。
赵如风当即领旨,并离去。
“户部、兵部,准备钱粮,调遣当地各地驻兵配合捕捉蝗虫,务必要将蝗虫扼杀在摇篮中。”宣德帝给出第三道旨意。
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也赶忙领旨离开。
而世家方面,也要配合朝廷协助科学院朝各地运送物资。
至此,所有政令下发,治理蝗虫正式开始。
这也是朝廷第一次准备直面蝗灾,消灭蝗灾。
他们不知道效果如何。
但事实证明,未雨绸缪的确好过临渴掘井。
而政令颁发出去不到五天,各地便陆续有消息传回。
宣德帝少见的紧张问道:“赵爱卿,各地蝗灾如何了!”
这毕竟是蝗灾啊。
若是他们只是阻止蝗灾,却有大量农田被毁的话,今年怕是又有百姓要饿死。
宣德帝怎能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