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猴利落地把自行车后座上那捆银亮亮的带鱼解下来,递到周辰手里,咧嘴笑了笑,摆摆手便骑上车走了。
周辰提着沉甸甸、还带着海腥气的带鱼转身回屋。苏桃桃正倚在门边,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老远就听见动静了,是瘦猴来了?还送了这么多带鱼?真是好久没吃了。”
“可不是嘛,”周辰笑着把带鱼拎到厨房,“他们这趟收获不错,碰上好鱼汛了。正好给你换换口味,清蒸还是油炸?炸的话撒点椒盐,香得很。”
苏桃桃眼睛弯了起来:“炸一些吧,酥酥脆脆的。多炸点,给爹娘和大哥大嫂他们也送些去。他们过日子节俭,舍不得像咱们这样用油。”
周辰应着,心里却想起从前紧巴巴的日子。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那一小瓶香油可是金贵东西,平常根本舍不得吃。
只有做重要的大菜时,大人才会用筷子蘸上那么一两滴,滴进锅里。那蘸了香油的筷子,还得在锅里涮一涮,最后这根“油汪汪”的筷子,必定是塞给家里最小的孩子,让他嘬一口,尝点油腥味儿,那就是天大的享受了。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土地特别稀少,种的粮食也就是维持人基本的生存,那时候古代的人民呀,是一点油都吃不到。
毕竟那时候古代的人是真的穷,没有油水,那怎么办?因为植物油很难获取,荤油也很难获取。
像那些长犄角的油,比如说像鹿啊、马啊、牛啊、羊啊,这些油就叫做“脂”。
而无角的动物(如猪)的油脂则称为“膏”。
例如:《周礼》记载“春行羔豚,膳膏香”,指春季用牛油(脂)烹调乳猪。所以有一句话不是说“搜刮民脂民膏”嘛,就意思是把老百姓最值钱的东西拿走了。
那时候古代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这些荤油,而普通的老百姓只能吃麻油。
那麻油是什么呀?可不是咱们现在吃的芝麻油。
这麻油不是芝麻油,就像上面说过,它是一种从另一种植物里提取出来的,那种植物平常是用来编衣服、做鞋子的,它的副产物是油,那时候老百姓就吃这个东西了。所以说古代的人过得也是十分的苦。
那时候老百姓的地一年种上粮食,到头来交完税之后不够一家人自己吃,他们怎么还能舍得种植芝麻呢,就是为了榨油。
所以说那时候老百姓啊,顶多在田间地头里面稍微撒点芝麻,或者撒一点别的,不然要是都种这些芝麻,一年不吃不喝,也就是能够搞到五十斤的香油,那能干啥?人都饿死了。
所以说,那时候能吃得起香油的都是家里几千亩地的富绅。
而且那时候老百姓有香油也不舍得吃,有香油了,干什么都要交给寺庙,上供给寺庙点长明灯。
这些香油不用想,交上去之后,除了点长明灯以外,一半都是落入到这些僧人自己的肚子里了。
毕竟那时候能吃得起香油的,可都是达官贵人。
你就想吧,之前《红楼梦》里有一段描写就说了,那时候贾宝玉因为生了病,贾母要请人来。那个人就建议让贾母往寺庙那里提供香油,那时候贾母说按照我们这个家族的条件,一天能供5斤的香油。
你就想吧,现在一斤5斤香油也就多少钱,而那个时候像《红楼梦》里贾家那么有钱有势,一天就拿得出5斤,想想那时候香油有多珍贵了。
还是科技发达了好啊,想吃啥就吃啥。
他一边想着,手上却没停。
如今日子宽裕了,他做饭向来舍得放油。
他倒了小半锅油烧热,将裹了薄薄一层淀粉的带鱼段滑入锅中。
“刺啦”一声,热油欢快地沸腾起来,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小院。
炸到金黄酥脆,捞出来控油,趁热撒上辣椒面和细盐,周辰先盛了一小盘,端到苏桃桃面前。
“快尝尝,小心烫。”他递过筷子。
带鱼肉厚刺少,只有中间一根大刺,吃起来特别方便。
在内地,很多孩子冬天里唯一能吃到的海鲜就是这炸带鱼,是过年才能盼到的硬菜。
还有特别咸的海带,也就只有这些了,唯有后世物流发达了,路多了,内地人才能够迟到各种海鲜。
周辰又炸了好几大盘,分别给爹娘和大哥家送去。
周正看到他端来的炸带鱼,高兴得直跳:“二叔最好啦!是炸带鱼!”
“二叔我也要!哇,好多啊!”
周小灵也赶紧跑过来拿了一块。
“慢点烫手!”
“好吃好吃!”
周正吃着,不怕烫,嘶嘶哈哈的。
“慢点吃,你看你这个猴急都要昂子。”
周辰笑着摸摸他的头,心里却闪过外甥林栋东的身影。
每次来这里住的时间也不久,听说他回去之后还要帮着在家里干活呢。
这孩子个子长得也挺高的,说实话,每次来的时候,这林栋东的个头都能蹿一头,他感觉再来的时候林栋东可能比他都要高了,他估计这孩子怎么说也能长1米9以上。
只能说他们他表姐个子也不低,他表姐夫的个子也算挺高的,但谁能想到他这个外甥的身高能够长得这么高。
林栋东好歹也算是一个比较踏实的孩子,眼里有活,肯干,虽然不学习了,但是手里的活是没有停过的。
这个年代其实学习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眼里有活,踏实能干的话,他稍微提携一下,以后还是能赚不完的钱的。
毕竟之前他来的时候,他就和他表姐都和他说过了,他有能力的话带一带林栋东。
周辰当然是答应了下来,这孩子也是比较聪明的,如果像那种老实巴交的那就麻烦了,就算是有心也无力啊。
周辰心里盘算着,以后有机会一定得拉这孩子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