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宫外谣言愈演愈烈,在某人的推波助澜下,城中风言风语。
随着鲍信通报,有刺客闯宫被证实。
外界还有传言,起因是世家不满新政。
士族全都战战兢兢害怕到想要逃命,真是躺着也中枪。
万一天子打算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他们的小命可全没了。
这并不是他们在多想,而是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天子有充足的理由对全国范围内的士家展开调查清洗。
在他们惶惶不安之时,注意力被杨家吸引,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为顶级士家。
最重要的是,弘农杨氏对新政颇有微词,有杨氏在前面顶着,大家还有主心骨。
内心稍安,但随后的一则消息,令天下哗然。
太傅王允提剑挨个登门,杨家滑跪了。
杨氏宣布要在开春后,在弘农仿鸿都门学、稷下学宫,倾资打造弘农学府,并愿意拿出全部藏书,邀天下学子入学。
十二月初,又一则消息爆出,经过尚书台批准,司州军调集一营将士,开拔到弘农,曹操宣布,大汉第一场州郡恩科考场,会设在弘农,司州军会维持考场秩序、保护沿途才子安全。
新政来的速度比他们想的要快。
大家还在想着怎么上疏天子呢,眨眼间就要落地了。
宫外再如何热闹,宫内都一如从前,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见外臣。
尚书台现在是真好用,纵使接连罢朝接近两月,里里外外大小事都能被料理妥当。
刘辩只需收收奏疏,批批红就行。
外界的闹剧被他尽收眼底,发生的事引人发笑。
刘辩本来计划五年内办好科举,使其运转妥当,现在气氛都烘托到如今的地步了,不如彻底推行下去。
届时再给全国一个缓冲时间,时间一到直接运转。
于是,他让人偷偷找来三个人。
诸葛亮、杨修、荀彧。
不多时,三人就进了殿,各自身上沾着风雪。
进了殿后,第一步就是行礼。
“参见陛下。”
刘辩坐在火堆前烤火,伸手招呼道:“都免礼吧,来坐,朕有要事找你们商讨。”
三人各自坐下,等着天子接下来的说辞。
刘辩递上诸葛亮之前呈上的奏疏,笑道:
“这封奏疏,这几日朕看了又看,思绪良多,荀令君、光禄勋也先看看。”
“喏。”
荀彧恭敬接下,拉开仔细阅读。
这是诸葛亮制定的科举雏形。
里面规定了州郡、国家两个层面的考试。
更往下则没有细分。
反正就是逐级考试,为朝廷和地方提供大量有学问的才子。
荀彧看了一会儿,没有发表意见,转手交给杨修。
杨修又看了一阵,最后东西回到刘辩手中。
“两位爱卿有什么意见?”
荀彧摇了摇头,拱手道:“臣认为极好,并无意见。”
杨修跟着一样的说辞,“臣并无意见。”
真没意见吗?怕是不见得,这只是初定版,很多地方存在不合理之处,两人不提,有对处境的考虑因素。
刘辩怎么可能放过他们这么好用的脑子,盯着荀彧问道:
“荀家对于新政,是什么意见?”
荀彧苦涩的摇头,天子的厚恩比山岳还重,他哪敢隐瞒,回道:“倾向于察举。”
他是尚书令,荀家正指望这座靠山呢。
转头要办科举,荀家人守着金山,却要一视同仁跟五湖四海的人一起经过层层考试,心里能满意才怪。
对荀家的意见,刘辩有心理准备,他知道荀彧夹在其中很为难,为了让他放开手脚一起干,说道:
“不出朕所料,朕还知道,不止是荀家,天下九成士族,无不对新政不满,然新政痛于一时,却功在千秋。”
“陛下圣明。”
荀彧当场送上肯定。
刘辩又道:“士大夫帮朕治理国家,甚是辛劳,士人的意见,朕不能视若无睹,朝廷虽要推行新政,但并不代表彻底废除察举制度,州级科举之下,再设府试,府试为地方郡学府举办,成绩优异者举到州试,此外,朝廷每年视情况给予每府一定举孝廉名额,可直接进入州试。”
州试落榜,仍可以被州郡征辟为官,慢慢爬。
总之就是保送当个地方文学掾左右的官。
视情况给予名额,朝廷就有了动态管控的条件。
比如凉州,可以适当多给些人,吸纳部分羌族有名望的人进官吏体系。
再比如青州,那里饱受战乱,才子不多。
人们首要之急是吃饱饭,而不是什么恩科,所以先减少,让百姓把注意力放在耕种、恢复繁荣上。
荀彧听到以上的概念,想到杨家最近在办的弘农学府,一下子来了兴趣,问道:
“弘农学府便是其中一种?”
“没错。”刘辩直接点头,所谓府试不过就是院试的变种,更符合大汉实情。
荀彧皱起眉头,“臣听闻弘农学府入学要交一千钱,寻常百姓如何交的起这笔钱?岂不是和陛下不论出身,广纳天下英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看看,这就又替刘辩考虑起问题来了。
刘辩很高兴,哈哈一笑,解释道:
“府试可不是只准许同学府的人参加,凡适龄者,皆可参加考试。”
再说了,只要遍地学府拔地而起,现在杨家敢说一千钱学费,后面还敢不跟着降价吗?
而且他还要在弘农建很多的学堂,有朝廷的学堂,有私办的。
到了时间统一去弘农学府考试。
荀彧大受震撼,地方学府仍然保留一定举孝廉人选,如此一来士人的反对声必定会小很多。
但由此又引发新问题,大建学堂,会不会太激进了。
这件事并不在刘辩现有的考虑范围,他望向杨修,问道:
“杨卿真没意见吗?”
杨修尴尬一笑,这件事对他现在光禄勋的职位冲击很大,他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刘辩清楚他所想,提议道:“光禄勋今后就负责官吏的考成、升迁、调动吧,尚书台的任务还是繁杂了些,分一部分出去。”
如今的官吏任免,大小都要尚书台批准,放在以前还行,但现在尚书台重组就不太合适了。
尚书台应当专心办国家层面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