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在青州的所为其实只是宋朝此次抗洪赈灾的一个缩影,当时的京东和京西两路几乎都有逃难的灾民,但宋朝的官员并不是人人都是富弼。如果富弼是此时的大宋宰相,如果两河地区的所有官员都能按照他的方法去赈灾,那么在其他地方所出现的瘟疫滋生和盗匪横行的现象或许也就能够避免或杜绝。
不过,富弼此时终究只是一个知州,而京城里的那位首席大宰相陈执中同志也并无统筹全局的能力和办法。因而,总体上而言,宋朝此次的抗洪赈灾虽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乱子,但问题却着实不少。这里面有人因为得不到救济而活活饿死,有人因为瘟疫而感染致死,有人沿途讨生居无定所,有人卖儿卖女,有人卖身葬亲,也有人去当了拦路打劫的土匪转而为害一方,凡此乱象不胜枚举。
要说这一年的天象也真的是异常邪门,本就因为洪灾而元气大伤的河北诸州在秋冬时节竟然也是持续的大雨不断,河道决口以及堤坝被毁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如此天灾之下,两河地区的农业生产近乎于遭遇毁灭性打击。换言之,自从黄河在六月决口并改道之后,在接下来的这半年时间里整个灾区几乎是没有一天的安生日子。
为了求得一个心理的安慰和寄托,赵祯在这年岁末下令于次年改年号为“皇佑”并大赦天下,同时他还下诏免除了受灾地区百姓两年的赋税。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等天灾面前,首席宰相陈执中还能屹立不倒简直堪称奇迹。在这之前,如果遇到这种事,即使言官不参劾你,可你作为宰相也得主动向皇帝请求辞职以答天谴,但陈执中的脸皮就是厚,他就是不主动辞职。古往今来,身处高位却不贪权恋权的人寥寥无几,权力之所以被称作是精神毒品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历代的无数名臣和能臣尚且如此,他陈执中又岂能例外?
想想当年的赵光义为了能够让旱灾消退不惜做出了想要自焚以答天谴的举动,那么作为他的乖乖孙子,赵祯又做了什么呢?既然你不肯责罚你的臣子,为了让老天爷不再降灾于宋朝,你这个皇帝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表示呢?话虽如此,但赵祯是一个务实的人,赵光义的那一套假把式他不屑于去做,而陈执中这个忠心听话的好臣子他也舍不得赶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干点有利于救灾的实事。
继宣布大赦天下并减免赋税之后,赵祯又从自己的私人金库里拿出银子给三司部门让其购买粮食运往灾区,此外他还下令各地流民所消耗的物资全部由国家财政买单。鉴于灾情严重,他又取消了新年的元宵灯会,然后再又出钱二十万贯购买稻种无偿分发给河北当地受灾的贫民。由于灾区多地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瘟疫,赵祯再又特命专使带着大量药材前去指导防疫和救治工作。
为了救灾和赈灾,赵祯和他的两府大臣们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到了尽心尽力,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没能避免河北各地的匪患四起。因而,在一边加大力度赈济灾民的同时,宋朝方面也从京城向河北各地增派了人数不等的禁军前去剿匪平乱。
这边整个国家的上层几乎都在忙着抗灾和赈灾,而作为人间道德和正义化身的大宋言官们在这时候依然还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为国清理奸邪。
如果这些人查出了某位官员利用赈灾克扣钱粮进而中饱私囊的罪行和罪证,那么他们倒是值得大力嘉奖一番,可遗憾的是,这些言官的目光只会盯着朝廷里的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佬。只要找到这些人身上的错误或毛病,哪怕他们只是道听途说也足以让他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宋朝的言官之所以在本职工作上如此兢兢业业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并不只是单纯的纪检干部,而是帝国的上层储备干部,宋朝的两府大臣在自己的升迁之路上大多都是做过言官的。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就有可能被派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如果政绩出色就极有可能被调回京城担任两制官,然后便是进入两府成为宰辅大臣。诸如寇准、韩琦、文彦博、欧阳修甚至包括范仲淹,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这么在官场上发迹的。
值此内忧不断之际,赵祯每天都头大如斗,可这帮言官不但不能为他分忧,反而整天都在他的耳边叽叽喳喳地嚷个不停。最可恨的是,这些人所参奏的很多事都是没有真凭实据的“风闻”,是他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为此,赵祯颁下了一道诏令:自今言事者,非朝廷得失,民间利病,毋得以风闻弹奏,违者坐之。
赵祯还为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身为君王应当切忌苛政,可最近他觉得大宋的官场风气很是不好,朝臣们动辄就是相互攻击和揭短,这样做很不利于团结,更是有损官员队伍的形象。所以,为了整肃官场风气,他特意下了这道旨意。
此举可是改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宋朝立国将近百年,文官风闻言事早就是他们的传统和特权,这个规矩一改无异于就是在阻塞言官们的升迁之路。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上面的人不下来,他们又怎么上得去?最明显的例子,范仲淹和富弼是怎么被打下来的?不就是被御史台那帮人的风言风语给吹下来的吗?
赵祯的这道诏令一出让各位御史和谏官瞬间透心凉,要命的是赵祯还在这份诏令里亮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大刀:违者坐之!如此一来,谁还敢风闻言事?他们以后要弹劾谁就必须要有真凭实据,这无疑就是逼着他们去当侦探,这活儿可是没那么好办的,而且危险指数还不低。
为了展示一下身为一个言官最后的倔强,殿中侍御史张祹带着一丝侥幸给赵祯上了一道奏疏。他希望赵祯能够给他们这些言官来点特殊待遇,别的大臣确实不该风闻言事,可御史和谏官因为职责特殊,所以皇帝陛下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特权呢?
哼哼,你想得美!赵祯根本就没搭理他!
赵祯这样做似乎有刻意为宰相陈执中撑腰的嫌疑,因为陈执中这些日子以来可谓一直都身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之上,比之当年的的范仲淹和富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前面也一再地提到过,自打黄河决口改道以来,身为首席宰相的陈执中就一直被人以抗灾不力为由而饱受攻击,可陈宰相脸皮很厚,不管外界如何攻击他,他丝毫不为所动,于是这些人就变本加厉地攻击他。
这便是高处不胜寒。想当初在各方面都比陈执中精明强干的一代权相吕夷简都不能避免这种暴风雨式的攻击,你陈执中何德何能又岂能幸免呢?
虽然言官们不能再风闻言事,可他们还是能够找到打击陈执中的办法和说辞。事实胜于雄辩,在你陈执中的领导下这黄河的水患毕竟一直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况且眼下各种天灾也是频频降临,这不就是证明连老天爷都觉得你不配当宋朝的宰相吗?当然,由于有赵祯的鼎力支持,所以陈执中对这些伤害都是具有免疫力的,可问题就在于他最终还是被人抓住了把柄。
这年八月,陈执中终于是下课了,而他下课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他被人诟病最深的就是他在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面前毫无作为。这不是说他什么也没干,而是他没能拿出一个抗灾救灾的措施或方案,说到底他顶多算个办事员,可身为宰相你必须要有决策力才能镇服群僚。试想,如果下面的伙计个个都比你能干,那你这个掌柜还有脸继续当下去吗?人家会服你吗?
说来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面对灾害频发的现状,陈执中竟然去求助于神道之术,他在家中宴请民间的术士为他指明解决之道。身为宰相,你没能像富弼那样在抗灾救灾中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反而去向江湖术士求教搞什么占卜问卦之类的事,这种行为怎能不被人一顿狂喷?当然,这事其实也不是不能做,但你得悄悄地做,不能让别人知道了,可陈执中偏偏就被人抓了现行。
除此之外,促使陈执中下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破格提拔了一个名叫李中师的官员。这个李中师又是何人呢?此人有一个姨父,名叫庞籍——没错,就是宋朝的现任参知政事庞籍。此人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已故的前宰相吕夷简的孙女婿。且慢,此人最重要的一层关系是他和现任宰相陈执中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陈执中的儿子!
这关系网是不是有点绕?我们早就说了,北宋的官场政治其实就是一群各种来路的亲戚聚在一起你争我夺的生活情景剧,只要你愿意去梳理就会发现这些人哪怕彼此成仇却也多少都有点沾亲带故。关于李师中个人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在这里其实只需要知道一点就行了,那就是李中师和陈执中是儿女亲家。提拔自己的亲家倒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之事,可问题就在于李中师的这次升迁是陈执中在对其进行越级和破格提拔,再又将他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陈执中此举就无疑是在主动给自己的政敌递刀子。
此事一出,陈执中顿时被一众人等群起而攻之,这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陈执中此时也彻底绷不住了,这一年多来他总是被人在明里暗里指名道姓地指指点点,你要说他对此毫不在意,那肯定是假的,而现在他也心累了,于是他主动上表请辞。赵祯这时候也知道保不住他了,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