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和陈晓阳二人,时隔数载,竟又在这唐山市的栖云寺重逢。
车子缓缓驶入蜿蜒的山路,空气中渐渐弥漫开一股清冽的草木与淡淡的檀香混合的气息,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涤荡而去。远远地,栖云寺的轮廓便在层峦叠嶂的苍翠掩映下若隐若现,飞檐翘角,古朴庄严,仿佛一位沉静的老者,默然注视着世事变迁,迎接着每一位有缘人的到来。
当他们踏上寺前那几级被岁月磨得温润光滑的青石台阶时,顾倾城微微屏住了呼吸,目光掠过熟悉的山门。门楣上,“栖云寺”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依旧,只是在风雨的侵蚀下,更添了几分斑驳的古意。她仿佛还能感受到多年前第一次踏足此地时的那份心境,纯净而带着一丝懵懂的敬畏。
陈晓阳亦是感慨万千,他轻轻掸了掸衣衫上沾染的些许尘土,目光扫过寺前那棵虬曲苍劲的古松。松树似乎比记忆中更加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投下大片清凉的绿荫。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跳跃鸣叫,声音清脆悦耳,更显山寺的幽静。
“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再见面。”陈晓阳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顾倾城回眸,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即化为浅浅一笑:“是啊,世事难料。这栖云寺,倒像是我们之间一个奇妙的见证。”
他们并肩走进山门,院内香火袅袅,青烟缭绕,带着一种特有的宁静与肃穆。香炉里插满了香烛,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浓郁而不呛人的香气。三三两两的香客,或虔诚跪拜,或低声祈福,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这份神圣。
阳光透过高大的殿宇飞檐,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地面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光影交错间,仿佛时光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一下一下,仿佛敲击在人的心上,荡涤着俗世的尘埃。
顾倾城的目光被庭院角落里一丛盛开的不知名小花吸引,它们在古朴的寺庙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新淡雅。她想起多年前,似乎也曾在这里,为了同样的景致而驻足。
陈晓阳则仰头望着眼前宏伟的大雄宝殿,殿顶覆盖着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传来僧人们低沉而整齐的诵经声,庄严而祥和。那一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多余,唯有这份共同的宁静与感悟,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
他们没有急于去参观寺内的其他景致,只是静静地站在庭院中,感受着这份久违的禅意与安宁。或许,这便是栖云寺的魅力所在,无论时隔多久,无论经历了多少沧桑,它总能以这样一种包容而沉静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归来的故人,让他们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栖息,在重逢时感悟岁月的流转。这一次的到来,又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记呢?两人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思绪,却又在这共同的宁静中,达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疏朗的云层,洒下一片温暖的金辉。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唐山西部生态园新扩建区域的入口处,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微微有些怔住——相较于几年前,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记忆中的生态园,虽也绿树成荫,却远不及今日这般开阔与精致。如今,扩建后的园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更显大气与包容。他们沿着新铺设的蜿蜒步道缓缓前行,脚下是细密平整的青石板,两旁是修剪整齐的绿篱和五彩斑斓的花丛。波斯菊在微风中摇曳着粉嫩的花瓣,一串红像燃烧的火焰般热烈奔放,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蓝色小花,星星点点,点缀在绿茵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没想到变化这么大,”陈晓阳深吸一口气,眼中满是赞叹,“以前我们来的时候,这边好像还是一片荒地呢。”
顾倾城微微颔首,目光被不远处一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吸引。湖面上,几只雪白的水鸟正悠闲地游弋,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振翅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湖岸边,垂柳依依,长长的枝条垂落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倒映出朦胧的倩影。“是啊,”她轻声回应,“规划得真好,既有自然野趣,又不失匠心独运。你看那边的亲水平台,还有远处的观景亭,都很有设计感。”
他们信步走到湖边的亲水平台,凭栏远眺。湖的对岸,是一片茂密的树林,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勾勒出起伏的林缘线。林间隐约可见蜿蜒的木栈道,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穿梭其中,或驻足拍照,或低声交谈,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几只彩色的风筝在空中高高飘扬,为这秋日的天空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沿着湖岸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上,几个孩子正在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随风飘散。不远处,有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悠然地打着太极拳,动作舒缓而流畅。还有情侣们依偎着坐在长椅上,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舒适与惬意。
“还记得吗?”陈晓阳忽然开口,指着草坪一角的一棵大槐树,“以前我们第一次来,就在那棵树下野餐,结果还遇到了下雨。”
顾倾城莞尔一笑,那段青涩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当然记得,狼狈极了,抱着食物一路跑,结果还是淋成了落汤鸡。”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息。他们继续在园区内漫步,穿过了种满珍稀植物的科普园,参观了造型别致的生态展馆,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思和建设者的用心。扩建后的唐山西部生态园,不仅面积扩大了数倍,更是融入了更多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元素,成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橙红。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园区最高处的观景台上,俯瞰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远处的城市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而脚下的生态园,则像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城市的西部。
“真美。”顾倾城轻声感叹。
“是啊,”陈晓阳握住她的手,“以后,我们要常来这里。”
顾倾城点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唐山西部生态园的扩建,不仅为唐山市民增添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实步伐。而对于顾倾城和陈晓阳来说,这里不仅承载着他们共同的回忆,更将记录下他们未来更多美好的时光。
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唐山市凤凰山公园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走着,又一次来到了这个承载着他们无数回忆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泥土和淡淡的花香,耳畔是清脆的鸟鸣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游人笑语,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却又因为彼此的陪伴而倍觉温馨。
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漫步,再次踏上了唐山市大城山公园熟悉的石阶。午后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他们脚下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特有的清新与泥土的芬芳。
相较于上一次的行色匆匆,这次他们的脚步明显从容了许多。顾倾城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份都市中难得的宁静,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晓阳,你还记得吗?上次我们来,还是为了赶在闭园前进来看那株据说有百年树龄的老槐树,结果慌慌张张的,什么景致都没好好欣赏。”
陈晓阳侧过头,看着阳光在顾倾城柔和的侧脸上跳跃,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怎么不记得。你为了拍那老槐树的全貌,差点崴了脚,还是我扶着你慢慢下来的。”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层峦叠翠的山坡,“不过今天,我们有的是时间。”
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向上,路旁的灌木丛中点缀着不知名的小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煞是好看。偶尔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扑棱棱地从眼前飞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趣。
“你看那边,”顾倾城忽然停下脚步,伸手指向不远处的一片开阔地,“上次我们就是在那里歇脚的,你还说这里的视野最好,可以看到小半个唐山城。”
陈晓阳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那片地势稍高的平台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动作舒缓而有力。远处,城市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隐现,高楼大厦与近处的绿树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美丽画卷。
“是啊,”陈晓阳的目光变得悠远,“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都离开唐山这么多年了。每次回来,变化都好大,但好像只有这里,大城山公园,还是记忆中的样子,让人觉得亲切又安心。”
顾倾城轻轻“嗯”了一声,心中也泛起一阵感慨。他们曾在这里留下过青春的足迹,那些欢声笑语仿佛还回荡在山间。如今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但这份宁静与美好却依旧未变。
他们继续往上走,来到了公园的一处标志性景点——一座古朴的凉亭。凉亭周围种满了翠竹,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如诗如画。两人在凉亭里的石凳上坐下,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景色,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暇与惬意。
“晓阳,”顾倾城轻声说道,“以后我们有空,要常回来看看。”
陈晓阳转过头,对上她温柔的目光,郑重地点了点头:“好,一定。”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城山公园的每一处景致都如同一幅流动的画,而顾倾城和陈晓阳,便是画中最和谐的一抹色彩。他们知道,这次重游,又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段珍贵的时光。
午后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透过唐山市中国唐山陶瓷博物馆古朴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博物馆庄重的入口处,再次踏入了这座承载着千年陶火文明的艺术殿堂。
与初来时的几分好奇与仓促不同,这次他们的脚步显得更加从容。顾倾城一袭素雅长裙,目光沉静,仿佛要透过那些冰冷的展柜,与千年前的制陶匠人对话。陈晓阳则背着一个半旧的相机包,手里拿着一本关于唐山陶瓷史的小册子,不时停下来,与顾倾城低声交流着什么。
“你看,晓阳,”顾倾城在一件宋代白釉刻花梅瓶前停下脚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这线条,这釉色,真是‘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上次来的时候人太多,都没好好欣赏。”阳光恰好落在瓶身上,那温润的白釉仿佛有了生命,流淌着岁月的光华。
陈晓阳凑近了些,仔细端详着瓶身上细腻的刻花纹饰,点头附和道:“是啊,唐山陶瓷的历史太深厚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粗陶,到明清的细瓷,再到近代的工业陶瓷,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记得上次我们在那个‘北方瓷都’的专题展区,看到那些民国时期的日用瓷,真是朴素中见匠心。”
他们沿着展厅的脉络缓缓前行,从原始社会的粗糙陶器,感受先民们与泥土最初的对话;到隋唐时期的邢窑白瓷,领略“类雪似银”的极致追求;再到宋元明清各代的名窑精品,品味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每一件展品,都像一页泛黄的史书,诉说着唐山陶瓷的兴衰与辉煌。
在一个展示现代艺术陶瓷的展柜前,他们被一件色彩大胆、造型抽象的作品吸引。“你看这件,”陈晓阳指着展品介绍,“传统的青花料,却用了如此现代的构图,真是将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了。唐山陶瓷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更有蓬勃的创新力。”
顾倾城微微颔首,目光中充满了赞赏:“确实,这种传承与创新,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我们上次来,好像更侧重于了解历史脉络,这次,我似乎更能体会到每件作品背后那种人文的温度和艺术的张力。”
他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讨论,时而陈晓阳会举起相机,捕捉那些光影交错下陶瓷最美的瞬间。博物馆内安静肃穆,只有他们偶尔的交谈声和讲解员轻柔的介绍声。阳光在他们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与那些古老的陶瓷展品一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
又一次的唐山陶瓷博物馆之行,对顾倾城和陈晓阳而言,不仅仅是旧地重游,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与再发现。他们在那些冰冷的瓷器中,触摸到了滚烫的历史温度,也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因陶瓷而跳动的文化脉搏。离开时,夕阳的余晖将博物馆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温暖,他们的心中,也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与对这片土地更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