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两支如钢铁洪流般的人马以惊人的速度相互碰撞,瞬间交织在一起,发出震耳欲聋的撞击声。一时间,战场上血雨腥风弥漫,喊杀声、嘶鸣声、兵器相交的铿锵声交织成一片,仿佛地狱降临人间。
这场激战中,极致的暴力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劈砍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杀意,生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转瞬即逝。
褚飞燕如同鬼魅一般,巧妙地隐匿在平州铁骑的队伍之中。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战场的每一个角落,竭尽全力地追寻着高干的踪迹。因为他深知,只要能够成功斩杀高干,这支并州铁骑必将不战自溃。即使不能如此夸张,高干的死也会让这支兵马中的大多数人丧失斗志,士气受挫。
在这茫茫人海中找到高干并非易事,但褚飞燕毫不气馁,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目标。与此同时,张白骑也在紧张地搜寻着高干的身影,两人心有灵犀,配合默契。
然而,高干对于褚飞燕和张白骑的行动毫无察觉,他依然全神贯注地指挥着并州铁骑向前冲锋。他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坚信他们在近战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定能将平州铁骑杀个片甲不留。
无论是褚飞燕麾下的士卒,还是高干麾下的士卒们,双方的士卒都在这个战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的消耗着。
一时间彼此双方士卒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泥土地,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在每一时每一刻都在纷纷陨落着。
互相交战的彼此军队的士卒们手中的武器已经浸染了鲜血,甚至铠甲战袍上也都是沾染着鲜血,那或许是功勋,又或许是伤口,只有当事人才知晓。
骑兵最好的攻击方式就是游走射击,这样可以避免大幅度的人员折损,即使近战的时候也得骑兵占据优势的时候。
褚飞燕和高干的决策也实属于无奈之举,高干为的是胸口的一口怒气,所以才派遣麾下并州铁骑们冲锋,而褚飞燕就是为了拖延住高干仅此而已。
只可惜在茫茫人海之中,褚飞燕和张白骑二人苦苦寻觅,却始终未能发现高干的踪迹。然而,幸运的是,褚飞燕的拖延战术取得了成功,成功地等待到了张绣和张济二人率领的西凉铁骑。
当西凉铁骑如同一股黑色旋风般出现在褚飞燕和高干的视野中时,两人的心态却截然不同。高干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觉得老天对他不公,为何在关键时刻让敌人的援军到来。而褚飞燕则是喜笑颜开,他知道援军的到来意味着胜利在望,剿灭高干将变得轻而易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高干感到十分的无可奈何。他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没有丝毫的胜算。在如此困境下,高干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壮士断腕的策略。
高干毫不留情面,也没有任何顾虑,他扯开嗓子大喊着撤退,并命令跟随他的骑兵们立刻行动。听到军令的骑兵们纷纷拨转马头,毫不犹豫地跟随高干,如同一群受惊的野马,向着界桥的方向疾驰而去。
令人惋惜的是,高干在面临危机时展现出的冷静和果断,使得他成功逃脱了褚飞燕的追捕。尽管现场还有被遗弃的并州铁骑,但据褚飞燕目测,大约有五千名并州铁骑跟随高干一同向界桥发起冲锋。
原本从并州带来的两万并州铁骑,在与张绣、张济二人在幽州的激烈缠斗之后,又遭遇了褚飞燕的堵截,如今只剩下五千左右的残兵败将,仓皇逃窜。高干心中虽然充满了愤恨,但面对如此困境,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毕竟技不如人。
褚飞燕本想乘胜追击,将利益最大化,继续追击高干,但却被张白骑拦下。此时,仍有一千多名并州铁骑被包围在原地,他们茫然失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主帅抛弃了他们,带着大部队撤退时,心中的绝望和无助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名并州铁骑士卒突然选择投降。这一举动仿佛开启了某个开关,其他士卒纷纷效仿,这一千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投降了。
当兵,这往往是人们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做出的选择。
毕竟,并非每个诸侯都能像林北那样,也并非每个诸侯治下的情况都与林北相似。
若非家中没有田地可耕,若非家中没有背景和地位,谁会愿意去做一个卑微的大头兵呢?生命如此宝贵,谁不想好好活着呢?
然而,就在这群投降的并州铁骑士卒之中,却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主公忠心耿耿,甚至还妄图怂恿周围的同伴们奋起反抗。这些人的举动在一群已经投降的士卒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他们是一群不合时宜的异类。
可惜的是,他们的反抗并没有持续太久。面对这些顽固分子,讲道理显然是行不通的,甚至连给他们讲道理的时间都没有。只见几支箭矢如流星般疾驰而过,准确无误地射中了这些人,送他们早早地去见了西天。
处理完这些麻烦之后,褚飞燕和张济二人开始着手处理后续事宜。他们首先将这些投降的士卒们收拢起来,带到了褚飞燕在界桥不远处的大营之中,并对他们严加看管,以防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紧接着,褚飞燕和张济二人便开始忙碌地书写战报。这份战报不仅要详细记录此次战斗的经过和结果,还要向林北请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毕竟,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究其原因还是林北的大营距离界桥也不远,也就快马疾驰的一炷香的路程仅此而已,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回应,要是战线再度拉长一些的话林北就会放权给这些将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