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作为一个史官,是比较失败的。
在这个灾变时代当一个文科生其实是很艰难的,岗位其实很少,他十四岁通过特招入了国家历史研究所,去啃那浩瀚的史书。
历史这门学科其实是很难学的,东国这个国家喜欢谈论历史,看了几本某朝那些事儿之后就说自己精通历史了,但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这样。
国家历史研究所的要求,毕业之前需要浅读二十四史,所谓浅读,就是不要求理解,只是要求这些选拔出来的、拥有超强文字理解和记忆能力的专业人才全都先读完一遍,需要多久时间呢?答案是六年。
灾变前网上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的人,大多是吹牛,四千多万字的晦涩史料可不是看几十篇小说这么简单,那时候全东国真的做到通读的人,不超过百人,甚至可能只有十几人。
在那个时代如果真的能通读二十四史,哪也不用在网上和观点与自己不一的人骂街了,国家绝对会把你要了,历史这一碗最难吃的饭,这人绝对吃得上了,还管饱!
但是在灾变年代想要从事历史,这只能算是入门。
通过六年的学习,方才有了一点资格,进了单位,还要整理浩如烟海的当代史料,从军人到平民,从领袖到基层。
久而久之,国史馆里的人,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都开始想着办法偷懒。
史官们喜欢抢一些领袖、将军、官员之类的传记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一般都有各个部门专门的记录,那年干了什么事,颁布了什么命令,打了什么仗,哪里负的伤,全都有记录,甚至像是吴馆长那种外交官,每一次会议说了什么话都有文稿资料,只需要将这些记录按照时间整理出来就行了。
类似白不艺这样的,相关部门只会整理其学术内容,对于其经历,很多还是需要去考证一番,更何况平民历史?要去考究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史成是一个不挑剔项目的人,什么项目到了自己手上,必然会仔仔细细地考究,所以别人已经写完“吴国昌传”“韦承华传”“田博传”,他一个“白不艺传”还在考证资料的过程中。
但是国史馆的规矩就是看业绩,项目完成少的史成自然是生态位置比较低了。
国史馆里的人,史观也很不相同,有着各种各样的史观。
有的人看传统史书多了,骨子里还是有些精英观念的,他们认为少数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东国灾变之后,他们认为是东国少部分勇敢的人保护下来了数亿人。
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史观,是绝对理性分析的数学史观,这一派人不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喜欢根据数学和物质条件来分析历史事件,对个人的作用有些忽视。
比如分析古代战争,这帮人不会去写将领的勇猛和运筹帷幄,而是计算双方军队的各项条件,来总结胜败原因。
例如:有人说明朝的万历朝鲜战争,倭军火器占优势,明朝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打醒了明朝。
这帮人就用数学来计算,驳斥了这种观点。
由于硝石产量的问题,倭国当时的火药年产量约为两吨到十几吨之间。
而明朝保守估计则为一千八百吨到两千一百吨左右。
倭国不是没有大炮,而是用不起,与明朝一场战役动辄几万斤火药猛轰相比,倭国士兵每月分到手里的火药只够自己开几枪。
综上所述,倭国没有能力“打醒”那时候的明朝,如果不是高丽地形和路途原因,加上铁甲装备和骑兵等因素,双方没法对抗。
这些人还算出了灭亡人类所需要的丧尸数量,从而驳斥了社会上曾经出现过的“人类必亡论”。
完全攻陷所有人类现有的国家机器和净土,所需丧尸数量约为四百亿到八百亿之间,人类巅峰时期的人口都没有这么多,丧尸如何能灭亡人类?
这一派很是受到当局的欢迎,因为可以给当下的局势提供一些可视化的参考。
但史成是一个另类,他的史观,就是纯粹无比的人民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不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因为历史人物来自于人民,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需要保证的。
史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致力于使得人物有血有肉,所以他也什么都敢写,每一个人物发掘其功绩时,他总会找到这个人的一点缺陷,为此,他还经常得罪笔下人物的后代。
在写白洪羽传时,史成整理了这人所有流传下来的生平,给出了如下评价:
白洪羽是一个英雄,这毋庸置疑。
但白洪羽与其他英雄相比,多了一些复杂性。
首先就是他的英雄事迹都不是出于仁义和为民除害等崇高理由。
撤离椿城斗杀丧尸成为有据可考第一个战胜丧尸的平民与之后在林中与裴善仁之战,都没有任何崇高的理由,只是为了自保。
而在施州怒杀邪教徒与为陈佳美报仇屠戮洞穴,也都是为了泄愤,并不是出于保卫人民的崇高目的。
为了自保,白洪羽可以杀死任何人,做出任何事,他似乎相信在末世之下不需要讲什么原则。
施州居住的数年里杀死外来人员的事情,虽然说不上什么污点,但很难说得上是英雄事迹。
对家人和自我的保护,成了白洪羽末世中的信条,为此,他似乎失去了很多少年气。
高峻道的嘱托他选择视而不见,这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其自我保护的原则。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着灾变前“小市民”特点的人物,在社会上经年累月的生活中,他什么事情都要算。
灾变前算收入,要养家。
灾变后算风险,要活着。
他有着小小的自私与妥协性,但这个人却知善恶黑白,能自我反省,也敢于拔出武器面对强大无比的敌人,之所以说起算得英雄,那就是基于一条法则——
英雄论迹不论心。
对于其自私与不完人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要怜悯,在极端条件下,想要一家人都活着的人,不能对其有过高的道德要求。
白洪羽虽非完人,但也堪称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平民英雄,他的事迹可以汇总成一句话——
吾本一布衣,为亲甘屈膝;纵彼凶如鬼,吾亦敢举刃。
在经手白不艺传这个项目之前,史成也拿到了一些中下级军官的列传项目。
很巧合,李圣龙、马骁、艾丽丝娜三人的传记归史成编纂。
李圣龙的传记最后,史成这样写道:
李圣龙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作为平民在末世里的事迹,再则是其作为军人征战的事迹。
作为平民,与白洪羽截然不同,李圣龙属于有着强烈道德观念和崇高动机的人,而且他所有的事迹都是追寻自己本心再做事。
在椿城撤离时,他义贯金石,承担起了团队中的防御责任,为同伴念悼词的行为,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斗杀邪教徒时,除了单纯的泄愤,还有对邪教的强烈憎恶。
多年协助白洪羽保护家人、搜寻物资,这是足够的义气和朴实的人格,答应高峻道只身北上,这不仅是对承诺的践行,更是对国家的责任心使然。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着善良和朴实的动机,为了保护他人,为了对他人的承诺。
北归途中,面对毫不相干的路人,也能拔刀相助,智擒暴徒,事后不图回报,直往北走,可谓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少年气。
面对肉食者的邀请,又能分辨是非,不与之同流合污,坚决一路向北,这足以证明其高尚的品格。
作为军人的履历,李圣龙战场上搏杀,勇猛无比,大大小小历经三百余战,有记录里击杀丧尸一千余只,堪称末世猛将,尽到了自己的所有。
成为军官之后,对士兵亲和,但很难说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李圣龙的指挥能力比之田博等人,略显粗糙,迂回与进攻的分寸把握不是很合理,这也是第二次南境之战其部下伤亡较大的原因之一,李圣龙是有不可推卸的部分责任的。
有资料显示,李圣龙早年略有些好色,又有贪吃的习惯。
好色年轻皆有之,正大光明好色,不伤害他人,遵守法律,这没有任何问题。
口腹之欲,是作为人类的乐趣之一,在物资丰富的时代,这完全就是可爱的人。
这两点都无损大节,虽然有些缺点,但都不影响李圣龙作为历史人物是准完人的形象,总结其一生就是:
随心而为真好汉,半生征战好男儿。
然后就是马骁,对于马骁,高丽之战,一战而名动天下,史成自然也是十分尊敬的,最后留下了马骁是一名纯粹的猛将这样的评价,对其品格也是十分赞许。
至于艾丽丝娜,史成对其忠诚的千里归国事迹进行了很长篇幅的描写,后续的战场军功则简要记录,肯定了其完美军人的形象。
所有的传记唯独白不艺传,史成耗时最久,最终凝结出了两点五万字的内容,这是十足恐怖的数字,因为大部分人,在历史中只有那么一页纸张。
对于白不艺,史成用笔多了很多怜悯,留下了“百年孤寂白不艺。”的评价,剥开了伟大与不朽的人生里,那作为人类的残酷过往,让白不艺作为一个丰满人类的形象写入了《丧乱史》。
当耗时一年有余完成白不艺传之后,史成似乎感觉,灾变时代的前半段已经完全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人,都化为了历史天空的繁星去了,而历史却依旧在前进。
而就在白不艺传开始编纂时,国家下达了命令:
还有两年,灾变百年之际,必须结束这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