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世民不是小心眼之人。
更不是容不得别人劝谏。
马宾王这样唠叨,其实是职责所在,赢世民心里清楚得很。
知道他是想给朝廷省钱。
可架不住,李北玄这货是个天坑啊!
这玩意儿就跟个技术黑洞似的。
只要一个灵光乍现,后头就得烧进去几十上百万两,才能填出成果来。
可偏偏这小子每一次花钱,都花得值。
赢世民想不通的就是这点。
怎么会有人天赋高到这种程度?
不仅有主意,还有能力把主意变成现实。
朝中那么多书生,一个个都是八股圣手、才情横溢的翰林子弟。
可没有一个人,能像李北玄这样,样样精,样样通。
李北玄这货,能写诗、能对对子、能做诗词歌赋,甚至对权谋、军事一道也很是精通。
但他更牛逼的地方,居然在理工科。
这样一个人,绝对不符合朝廷对贤才的传统定义。
甚至可以说他长歪了。
技能点没点对。
可问题是,就是这么个非典型才俊,他在蓝田折腾出来的玩意儿,却一件比一件硬气。
温棚让冬蔬进贡,罐头让行军能吃肉,印刷厂让科举改革提速,千里足自行车,更是连皇帝都骑上头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他最狠的那一招。
现在李北玄还说,要搞一个能一统中原的大杀器。
这特么……哪能不给钱?
马宾王这钱袋子,咋捂得住哟!
赢世民叹了口气,目光望向坐在角落里不声不响的李北玄。
叹道:“好了,不说废话了。来吧人和,说你的大项目。”
李北玄闻言,站起身来。
没直接提炼钢的事情,而是先冲着马宾王拱了拱手。
脸上带着惯常的欠揍笑容道:“马叔叔,抱一丝了,我又来爆你金币了。”
话音一落,三位阁老几乎没忍住,当场笑出声来。
这李北玄是真不拿官场套话当回事,开口闭口就是爆金币,还抱一丝。
但偏偏说得巧,说得溜,还顺手把锅自己背了。
反倒让人不好继续追着骂他。
于是,连马宾王都没再开口。
只是翻了个白眼,沉着脸哼了一声,权当不理这欠揍小子。
而赢世民则不由得也跟着乐了。
这小子,是有点机灵劲儿在身上的。
一句话说下去,马宾王的火气就被转移了。
不然他堂堂一个皇帝,要是被臣子抢白一通,那面子上多说不过去啊。
“人和倒是颇有一番赤子之心。”
赢世民笑着说道。
而李北玄毫不客气的一挺胸:“那当然。”
随后,便取来两瓶酒,一边轮着给几人倒了酒,一边笑道:“诸位叔叔,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大项目。”
“炼钢。”
李北玄说完,顿了顿。
让气氛沉静下来。
而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厅中气氛果然一顿。
在座几人,包括赢世民的脸上,都露出了几分纳闷的神色。
他们不是没听过钢。
相反,钢这个字眼,在他们这些通读典籍、精通经史的大儒耳中,并不陌生。
早在几百年前,《抱朴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之中,就都提到过百炼钢、淬火、锻铁等词汇。
汉武帝时,便有炼钢成器的说法流传。
魏晋时更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吟过“百炼为钢,精诚所加”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但就算如此。
这个时代的人,对钢的理解,依旧模糊。
不说他们这些文人。
哪怕是兵部的工官、工部的督造监们,也往往将钢,视为一种较铁更坚硬、更锐利的锻造产物。
他们知道钢要经火炼、要千锤百炼,要淬水要回火。
但对其成分为何、结构如何、变化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在他们眼中,钢,只是铁的一种极致状态。
铁之精也。
这是这个时代,对“钢”这个概念,最广为接受的定义。
比如打刀的匠人们,会说刀身要选好钢,要回火三次,然后再油淬、冷拍。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炼钢术。
可他们所谓的好钢,从现代标准来看,大抵也不过是碳含量略高、杂质略少的锻铁块。
这些炼法,主要依赖经验和手艺。
是靠火候、靠耳力、靠匠心、靠天吃饭的门道。
能炼出好钢的人,被称为神匠。
但更多时候,这其实就是个艺名。
而非一个可量化、可复制的工艺流程。
因此,眼下李北玄说要炼钢,在座的众人自然不会觉得陌生,却也并没有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做出更好的铁料出来?”
赢世民试探性的问道。
而李北玄一时顿住,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在他的认知中,铁和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但要想找个更能让这些原始人理解、接受的说法,赢世民这么说的话,倒也没错。
“是,就是这样,我想做硬度、强度更高的铁。”
李北玄从善如流的点了点头。
而赢世民听到这话后,却顿时笑了。
而且笑得很不以为然。
这笑,不是轻蔑,而是带着点“就这?”的意味。
因为李北玄虽然说的煞有其事,好像牛逼哄哄的样子。
但在赢世民心里,这东西,真不稀奇。
原因很简单。
眼下中原三国对峙。
魏、楚、武三方鼎立。
其中以蜀中为据的魏国人口最富,江东楚国商路最广。
偏偏就是他们武国,地处寒陋之地,地势又多山川荒原。
天寒地冻,不适农桑。
看起来,是生存环境最恶劣的一国。
但实际上,武国为什么最强?
就是因为武国的地下矿藏却极其丰富。
尤其是铁矿,那是武国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
西出关中,便是天都山脉一线。
绵延千里,其中蕴铁极丰。
太行山余脉、燕山脚下,大小铁矿不下数百处。
尤其是再往北。
既有褐铁矿,也有磁铁矿,且浅层即可开采,年年有出、日日有供。
而正是靠着这批“沉在地下的粮仓”,武国才得以在长年边战中屹立不倒。
突厥、吐蕃、西域胡人,一茬一茬地换。
唯有北地铁骑,铁甲如林,未曾削弱半分。
这也是为何,哪怕天下尚未归一,武国却能以一敌二,压得魏楚不敢轻动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