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科举选拔出的官员,都是经过系统学习的,熟悉政务流程,上任后能快速上手,不会像有些举荐上来的官员那样,只会空谈,不懂实务。
眼下灾情紧急,正需要这样的官员去处理各地的事务,若是用那些只懂空谈的士族子弟,怕是要误了大事。”
虞王听完,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国师这个主意好!
既能解决官员短缺的问题,又能打击士族、巩固王权,还能选出有用的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你教出来的学子,本王信得过!
这科举之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尽快办好,可不能让各部衙门空太久。”
“臣遵旨!”张宇躬身领命。
。。。。。。
在接下来的几日,张宇几乎忙得脚不沾地。
他一边要统筹淮河赈灾事宜,每日查看各地送来的灾情奏折、协调粮草运输;
一边还要忙着筹备科举,制定详细的考试规则、挑选考官、布置考场。
他先是让人在京城的朱雀大街、东西两市,以及各州府的治所张贴告示,用醒目的朱砂字写清科举的时间、考试内容和录取规则。
告示一贴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寒门子弟们奔走相告,眼中满是期待;
士族子弟们则议论纷纷,有人不满,有人却也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的本事,而非靠家族荫蔽。
随后,张宇从学宫中挑选了三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先生作为主考官——分别是精通律法的周先生、擅长农桑的吴先生,以及曾在工部任职三十年、熟悉工程实务的郑先生。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他还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考生进入考场前,要接受禁卫的搜身,防止夹带小抄、书本;
考生的试卷要糊上姓名、籍贯,再由专人用统一的字体誊抄一遍,之后才交给考官评阅——这样一来,考官既不知道考生是谁,也无法通过字迹辨认,彻底杜绝了徇私舞弊的可能。
考试当天,学宫的考场外挤满了人。考场大门外,挂着“公平取士,唯才是举”的红色横幅,两侧站着手持长刀的禁卫,维持秩序。
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足有五百余人,他们大多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手里提着装着笔墨纸砚的布包,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
人群中,既有来自京城寒门的子弟,也有从偏远州县赶来的书生,甚至还有几位穿着锦缎、却刻意低调的士族子弟——他们不愿被家族束缚,想凭自己的本事进入官场。
围观的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为自家子弟加油,有人则盼着这些学子能早日当官,为百姓办实事。
考试持续了三天,考完后,考官们连夜阅卷,很快就排出了名次。
张宇将录取名单呈给虞王,虞王看后十分满意,亲自在大殿上召见了这五十名学子。
殿内,虞王坐在王椅上,看着下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笑着说道:“朕今日见你们,就像看到了虞国的未来。
你们不必拘谨,今后在朝堂之上,只需尽心办事,为百姓谋福,朕定不会亏待你们。”
随后,他按照成绩高低,将学子们分配到各部衙门和地方官府:李默、赵轩等人被分配到户部、吏部,协助处理赈灾粮款统计、官员任免事宜;
王磊和另外几名实务科优异的学子则被派到工部,负责淮河堤坝的修复工程;
其余学子则被外放至受灾严重的州府,担任通判、县令,统筹地方赈灾和民生事务。
这些学子大多是张宇亲自教导的,不仅有真才实学,还熟悉张宇推行的各项新政,上任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在户部任职的李默,只用了半个月,就重新梳理了全国的粮草储备账目,找出了几处被地方官员虚报的缺口,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赈灾粮款;
在工部任职的王磊,带着工匠们前往黄河沿岸,实地考察堤坝溃决情况后,提出了“分段修复、加固堤基”的方案,比原计划节省了三成的工期和费用;
被派到淮南州担任通判的赵轩,深入民间,先带着随从走遍了淮南州的十二个受灾县镇。
他没有坐在县衙里听属官汇报,而是亲自钻进灾民搭建的茅草棚,了解具体问题。
摸清情况后,赵轩立刻行动。
他先是按照张宇推行的“赈灾粮款公示制”,在每个村镇的显眼处立下木牌,将朝廷拨发的粮食、银钱数量,以及发放名单一一写在上面,旁边还留了“举报箱”,只要发现有官员克扣,百姓随时可以投信。
这一招彻底断了地方小吏的贪念,以往总有人想从中“抽成”,如今看着木牌上的字和箱上的封条,谁也不敢再动歪心思。
接着,他又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他让人从州府粮仓里调出预留的豆种,挨家挨户发给灾民,还亲自带着农官到田间示范播种。
有些灾民失去了农具,他又向工部申请调拨了一批新打造的锄头、镰刀,分发给有需要的家庭。
在新官员的协助下,虞国的赈灾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各地的洪水渐渐退去,被冲毁的堤坝得到了修缮,百姓们也陆续回到家中,开始重建家园。
接下来张宇又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政策,给百姓发放种子和农具,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够安心生产。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新官员们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以往各部衙门处理政务,总是推诿扯皮——户部说“要等吏部批人”,吏部说“得看工部的预算”,一件小事能拖上半个月。
可如今,新上任的官员们大多来自学宫,早就习惯了“分工协作”的模式。
比如修缮京城外的护城河,以往工部要先写奏折请旨,再等户部拨款,最后还要找吏部借人,流程繁琐。
这次,负责此事的学子直接带着图纸找到户部,当场核算出所需银两,又联系了负责工程的同僚,三天内就定下了开工日期,半个月后,护城河就开始清淤、加固,速度比以往快了一倍不止。
这一系列举措仅仅用了半年。
随着雨季的结束,天气渐渐转暖,虞国的农业生产慢慢恢复,各地的粮仓也重新充盈起来,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回到了正轨。
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朝堂上,新上任的官员们干劲十足,各部衙门的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再也不见以往的推诿扯皮与低效拖沓。
这半年来,张宇常常坐在书房的案前,听着手下传来的密报,看着朝堂内外的变化,心中稍定。
新政的根基已经扎下,接下来就是稳固成果,再图长远。
他心里清楚,攘外必先安内。
夏国是穿越者建立的国家,手里有系统,实力雄厚,是虞国最大的威胁。
所以并没有操之过急地直接发动战争,而是耐着性子一步一个脚印——比起夏国这个由恐怖的穿越者组成的国家,他得先把自己国家的沉疴清除一遍,换上全新的血液,才能让虞国变得强大。
为了这点,他忍了足足半年之久。
待到成果稳固,便是灭韩、灭楚之时!
他得尽快扩大自己的战略优势,在夏国还没反应过来之时,极速收获战果,届时便是大决战的时候了。
张宇看着手中的密报暗自笑道:“呵!华星的骨子里流淌着统一的血液,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就算到了这个分裂的东大陆,就算面对的是拥有系统的对手,这份想让天下归一的念头,也从来没有断过。
看不到统一,我浑身难受!”
他握紧拳头,指节微微发白:“夏国的穿越者们,你们有系统又如何?
我张宇一点都不怕!
战场之上,从来不是靠外物就能赢的,我只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
到时候鹿死谁手,咱们各凭本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