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看到大黑庄主这样,再回头又看了荀彧一眼,然后笑着对大黑庄主说:
“大黑老哥不要怕,我们只是大学堂的先生,带了一些学子出门游学,正好来体验一下农庄的生活。大黑老哥不会不欢迎我们吧?”
至此,大黑庄主看到领头的蔡成如此和蔼可亲,才慢慢止住哆嗦,说话也利索多了。
“欢迎,当然欢迎。无数年来,从来没有官员来过石门庄,今日吾等贱民三生有幸才能迎来众多大人。”
想了想,可能是觉得自己说得还不够,就马上说道:“知诸位大人要在打谷场上与吾等贱民共餐,吾已让庄民在打谷场上开始煮饭、炖肉了。就是怕我农家食物,入不了各位大人的口。”
这个庄叫石门庄,得名于在崤函古道的出口处。
石门庄属于黾池县的上谷乡。
因该乡的位置处于谷水的上游,故名“上谷”。
“哈哈,没关系。我们这些小伙子可以帮你们煮饭烧菜。庄中可以找几个平时烧菜好吃的妇人,与我们这些个小伙子一起烧菜,可以学会做很多种菜肴哦。”
蔡成一边热情地与大黑庄主聊着,一边向庄中走去。
荀彧跟在后面,再次感慨:公子如此热情、友好,还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如此,公子很快就能与庄民们打成一片,想从庄民口中听到实情,实在太容易了。
荀彧觉得自己只是下车这一会,便学到了很多东西。
荀彧再观察刘协,发现刘协紧跟着蔡成身后,与出庄迎接的一个小伙子正聊得热乎呢。
荀彧猛然发觉,“亲民”与“爱民、护民”都不一样,也是一门学问。
很明显,陛下已经把这门学问学到手了,而自己作为丞相,对此对几乎一无所知。
看来巡察完毕返回京都后,要组织朝廷官吏认真学习《巡察手册》。
仅仅“护民、爱民”还不够,“亲民”同样是取得民心的关键。
蔡成一边走向打谷场,一边问大黑庄主。
“大黑老哥,刚刚我看你还在用跪拜礼。难道你们庄上不知道,大汉已经废除跪拜礼了吗?”
“废除了?”大黑一脸茫然。
“对,废除了。我大汉儿郎,上跪天地,下跪父母长辈,其他时候,膝盖都不能弯。这是我大汉儿郎的骨气。”
蔡成一边说着,一边再次回头看了荀彧一眼。
荀彧恨得牙直痒痒。
你说话就说话,干嘛老看我?
庄门口庄主下跪叩拜,我就想到了是县级官吏没有认真宣传,而且是因为他们喜欢“贱民”给他们行跪拜礼,这样才能显得他们高高在上。
荀彧幽怨地瞪了蔡成一眼,结果蔡成已经转过头去,继续与大黑庄主说话。
大黑庄主听了蔡成的说法,想了想,说道:“确是如此。总给人下跪,人慢慢就没有骨气……”
正说着,突然大黑庄主大声说道:“吾想起来了,吾奉召去县府听训时,县府的大人好像说过,以后见官可以不跪。只是这些年来,除乡长外,也没见过更大的官,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蔡成回过头,对着荀彧微微一笑。
那笑容,怎么看都不怀着什么好意。
荀彧干脆把目光挪向蔡琰。
蔡琰笑着对荀彧点了点头。
蔡成沉睡这五年,每逢内阁有重要事情,都是叫蔡琰、轻风、细雨、伏寿入相府做记录的。
不是相府没有记录之人,而是相府中的记录之人,记录的水平都不如蔡琰等四女。
而此时荀彧看向蔡琰,就是默默了问她,这些问题是否都记下来了。
蔡琰点头,就是告诉荀彧,她已经记在心里了。
一会有了桌椅,她就会取出笔墨纸砚,详细地记录下来。
不仅蔡琰在记,轻风、细雨也在默默地记着。
这是她们在漆垣时被蔡成培养出的习惯。
有事情大家分头记,回到住处后,再一起整理出来。
可见,无论在青州时,还是在漆垣时,蔡成都会抽出时间去巡视各地,而且还不让人知道他就是“青州成公子”。
这也是蔡成刚刚醒来,就要马上出巡的根本原因。
只是蔡成自己不知道这个原因罢了。
他只是潜意识里认为,必须要亲眼看看,亲耳听听大汉北方的实际情况,而且要马上看,马上听。
沉睡了五年,他与大汉的实际已然脱节,潜意识告诉蔡成,已经推行五年的大汉新制,极有可能积累下了很多的隐患。要尽快去北方各地巡察一番,以避免小的隐患积累成大的问题。
就比如说,刚刚大黑庄主告诉蔡成,几年前他们这些庄主被“召”到县府“训话”,县府的大人似乎说过,大汉已经废除了“跪拜礼”。
这里面包含着几个问题:
县令竟然“召”庄主、乡长去县府训话,这可是大汉新制绝对不提倡的。
县府官员如果真的有事,确实可以召庄主、乡长去县府开会,但必须是大事。
如果是小事,直接向各乡、各庄发县府通告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劳师动众把乡长、庄主都叫到县府。
另外,有事说事,“训话”是什么意思?
当然,还有两条最为严重的:
几年来,县府官员竟然没有下乡巡察各个农庄!
几年来,石门庄竟然没有蒙学!
这岂不是说,整个黾池县的蒙学普及存在着问题?
之前大黑庄主的第二句话就说过,从来没有官员来过仓储石门庄。
石门庄地处洛阳至长安的大道旁,正是崤函古道的出口处。
交通如此便利,都没有官员来此视察,可见黾池县并没有百姓的农耕、生活放在心上。
另外,如果有人给石门庄的庄民读《汉报》,庄民打开了视野,见到有他们认为的“大人物”入庄,也不会如此恐慌。
这说明,没人给他们读报。
事实上,经蔡成询问,大黑庄主竟然不知道何为《汉报》。
待蔡成细问时,才知道,邮差会按时送送来《汉报》,但庄中无人识字,他们根本不知道《汉报》上都是什么内容。
最后庄主决定,送来就收下,然后保管好,免得官府前来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