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原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凤秧歌、挠羊赛、崞阳麻纸与同川梨花会
作为晋北文化的核心区域,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承载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本文聚焦原平市四大代表性非遗——凤秧歌、挠羊赛、崞阳麻纸、同川梨花会,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及保护传承等角度,深入探寻它们的独特魅力。
一、原平凤秧歌:舞动乡土的生命律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
原平凤秧歌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北贾村村民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
其名称中的“凤”字既象征祥瑞,也源于表演者头戴竹圈、形如凤冠的特色道具。
舞蹈形式分为“过街”“踩圈”“开轱辘”三部分,演员通过甩动竹圈、踏步扭腰展现农耕生活的场景,动作粗犷中透着细腻,既有北方秧歌的豪放,又融合了戏曲的韵律。
其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曲调高亢悠扬,歌词中大量使用虚词衬字,如“哎嗨哟”“呀儿呦”,既契合农耕文化的即兴特质,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
凤秧歌常与“上院”“撵瘟神”等民俗活动结合,成为乡村节庆不可或缺的精神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村民通过连续三天的踩街表演,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纳福。
近年来,原平市积极推动凤秧歌的活态传承。
2022年,文化馆举办专项培训班,邀请第六代传承人苏润锁亲授技艺,从动作编排到队形设计进行系统优化,吸引年轻学员参与。
天津师范大学实践团更深入北贾村调研,运用新媒体推广这一非遗项目,使其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二、挠羊赛:泥土之上的力量美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
挠羊赛是原平乃至忻州地区最具标志性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起源于元代农牧交错的生存环境。
其名“挠”取自方言“扛羊”,寓意胜者可赢得一只活羊作为奖励。
比赛规则极具地方特色:跤手赤膊上阵,跤场不设围栏与垫子,以双肩触地判定胜负,连胜六人者称“挠羊汉”,可肩扛白羊绕场谢众,尽显荣耀。
这项运动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蕴含着乡土社会的生存哲学。
农耕时代,摔跤技能是抵御匪患、保护牲畜的重要手段,而挠羊赛的开放性与全民性(不分年龄、体重)使其成为凝聚村落情感的纽带。
每逢庙会,赛事常从日落持续至天明,村民围坐呐喊,跤手轮番上阵,场面热火朝天。
原平市长期致力于挠羊赛的推广。自1960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摔跤之乡”以来,当地通过“村跤联赛”“摔跤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后备力量。
2024年举办的第二届“愣后生杯”非遗挠羊赛吸引了全国跤手参与,结合文旅推介,将传统竞技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融合。
三、崞阳麻纸:千年纸韵的匠心传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
崞阳麻纸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汉代,以桑皮、麻纤维为原料,经过泡料、蒸煮、晾晒等72道工序手工制成。
其纸张柔韧细腻、防蛀耐存,曾是明清时期官府文书的专用纸。
技艺核心在于“捞纸”环节:匠人凭经验控制纸浆浓度,双手抖动竹帘使纤维均匀交织,成就“纸寿千年”的品质。
20世纪后期,工业化造纸冲击使崞阳麻纸濒临失传。
2009年,原平市将其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依托文化馆开展抢救性保护。
老艺人通过师徒传承、技艺展示重新唤醒公众对传统纸艺的关注。
如今,麻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更被开发为文创产品,如灯笼、折扇等,赋予古法技艺新的生命力。
四、同川梨花会:春雪纷飞的文化盛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
同川梨花会是原平市同川地区延续数百年的民俗盛事。
每年四月,万亩梨园银装素裹,村民以花为媒,举办社戏、诗会、集市等活动,祈愿丰收。
2023年,这一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梨花会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当地民谚云:“梨花白,谷雨来”,花期与农耕节气紧密相连。
活动期间,戏曲班社在梨园搭台唱戏,商贩沿道摆摊,形成“人在花中游,戏在云间响”的独特景致。
近年来,原平市通过摄影大赛、非遗展演等形式提升梨花会的知名度,吸引数万游客,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结语:非遗保护的文化密码
原平市的四大非遗项目,从舞蹈、体育到技艺、民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晋北生活图景。它们的存续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如设立保护名录、专项资金)、传承人的坚守(如苏润锁的培训、挠羊汉的竞技精神),以及公众的文化自觉(如梨花会的全民参与)。未来,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创新模式,这些文化遗产将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