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爷冷哼一声,接着说道:“你如今若能真心悔改,朕既往不咎。若还是执迷不悟,休怪朕不念旧情。”
允禟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他低着头,声音从牙缝中挤出:“皇上圣明,臣弟知错了。”四大爷微微眯起眼,审视着允禟,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真假。
这货还是要撞南墙啊!算了,还是圈着吧,“苏培盛,着人送九爷回府!”允祺惊得抬头:“皇上!”
摆了摆手,示意老五不要再说,等老九出去以后,四大爷才说:“老五,我今天叫你俩过来,本来是有事要安排你们两个去做的,但老九那样子你也看到了,我现在没办法用他。
我让太医去给你们请脉,就是要用你们,我现在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少年,但估计是活不过皇阿玛的。
大清说是天朝上国,可你应该也知道皇阿玛晚年时的情况,咱们大清现在国库都是空的,没有钱,想做点什么事都做不了,打仗也没有底气。
朕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可也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到处漏风的王朝吧?那国库至少得填满吧?
老五,你向来稳重,朕信得过你。你自小在皇玛嬷膝下长大,蒙古那边对你的态度和我们也是不一样的,朕想让你负责两地通商,用咱们这边的粮食,茶叶,丝绸,去换他们的牛羊。
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利益,长此以往,蒙古众部肯定都会多养牛羊,养的牛羊多了,战马自然就少了!
朕这里有几个方子你看看,有了这些方子,想来两地通商会更顺利。”四大爷说着,将几张纸递给允祺。
允祺连忙接过,认真看了起来,眼中闪过惊喜之色,“皇上,这些方子实在是妙!如此一来,蒙古众部必然心动。只是,通商之事涉及诸多细节,还需好好谋划。”
四大爷点了点头,“朕知道此事不易,但你办事朕放心。你可先与蒙古各部的首领接触,表明通商之意,再谈具体事宜。若是遇到难题,及时与朕说。”
允祺拱手道:“臣弟领命,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皇上所托。”四大爷欣慰地笑了笑,“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此事若能成,于大清和蒙古都是好事。朕也希望能看到两地百姓安居乐业,互通有无。”
允祺坚定地说:“皇上,臣弟定会促成此事,让大清更加繁荣昌盛。”随后,四大爷又与允祺详细商议了一些通商的细节,允祺牢记在心,准备回去后便着手安排。
留允祺吃了午饭才让他出宫,下午又招了老七进宫,一开始是他想岔了,光想着老九会做生意,玻璃生产出来,由他出面经营更方便些。没想到老九冥顽不灵啊!
现在想想,这事其他兄弟一样能干,玻璃制品本来就是畅销物,平时销售有掌柜和店小二,他这些兄弟最大的作用还是震慑!除了那些舶来品,这完全是独家生意,哪个兄弟来都行!
老七允佑进宫后,恭敬地行了礼。四大爷看着他,缓缓说道:“老七,朕有件事要交给你办。这是玻璃和水泥的方子,朕想让你去工部,专门负责这两样物品的生产。
当然,等生产技术成熟以后,玻璃制品还要创新。你去了以后,要注意这两个方子的保密,玻璃的价格你应该知道,还有水泥,可以修路,筑堤,盖房,这两样东西将来必能为大清带来巨大的利益。”
允佑接过方子,眼神中满是坚定,“皇上放心,臣弟定当用心办好此事,绝不让这方子泄露半分。”
四大爷满意地点点头,“此事干系重大,你在工部要多与工匠们沟通,尽快让这两样物品投入生产。玻璃制品创新一事,你可多参考西洋的物件,取其精华。”
允佑思索片刻后说道:“皇上,若能开设一个专门的工坊,集中工匠研究生产,或许能加快进度。”四大爷眼睛一亮,“此计甚好,朕准了。你可挑选可靠之人协助你,有任何问题随时向朕汇报。”
允佑叩首道:“臣弟遵旨。”四大爷靠在椅背上,“朕盼着你能早日让这玻璃和水泥发挥出它们的作用,让大清的面貌焕然一新。”允佑领命后,怀着满腔的使命感离开了皇宫,准备大干一场。
接着,四大爷又给广州知府送了一份加急公文,让他从港口那些洋人那,找大清没有的农作物,并详细记录其生长习性和用途,高产良种得安排起来。
加急公文送出后,四大爷并未闲着。他开始着手规划如何推广这些即将引入的农作物,以及如何将通商、玻璃水泥生产等事宜统筹起来。
他明白,这些举措虽然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大清国富民强。
几日后,广州知府的回函到了。信中提到,洋人带来了玉米、土豆、番茄等农作物,且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生长周期、适宜环境等。四大爷大喜,立刻安排人手研究如何在大清推广种植。
同时,允祺也传来消息,已与蒙古部分部落驻京人员初步接触,通商之事进展顺利。允佑那边的工坊也已筹备完毕,工匠们正全力投入玻璃和水泥的生产。大清的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
这天晚上,苦逼的四大爷还在养心殿办公,夏刈脚步匆匆,手中紧紧握着那份沉甸甸的内务府罪证,快步踏入了那威严的宫殿。
“陛下!”夏刈单膝跪地,双手将罪证呈上,罪证上详细记录着内务府官员们贪污受贿、以次充好、克扣款项等诸多恶行。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
很好,可以抄家了!
第二天早朝后,让苏培盛派人去请了他那些已婚的兄弟,还有宗亲,内务府的下人可不是只在宫里伺候,他们这些皇室子弟府里的奴才,可都是内务府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