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肯定希望立慎王,毕竟慎王是她的亲生儿子,而且之前她已经给慎王铺路了。
准备废掉现在的皇帝,让他登基。
不过这个计划是以几年为单位的谋划,还要看天时,抓到机会才能动。
没想到等到的是这种机会。
不过慎王却不合适了,以前立慎王问题不大,现在问题却大了。
大到太后自己都不好意思张嘴。
生怕一张嘴,就被这些大臣给顶回来。
那就是慎王也被北狄俘虏过。
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
当初,为了稳定岌岌可危的大乾局势,太上皇下了封口令,给隐瞒了下来,后来导致徐相自杀。
国家刚被俘虏一个皇帝,又立一个曾经被俘虏的皇帝,这事儿肯定通不过。
果然。
“臣以为慎王为嫡长子,可为登基为帝。”刑部尚书李渠,抢先提出来。
“臣反对,大乾如此局势,慎王不合适。”袁琮第一个出来反对。
局势如此,虽然没有明说,但指的就是慎王被俘的经历,现在大乾决不能立他。
紧接着他说道:
“臣认为谨王李敏,可担当大任。”
谨王是太上皇两个成年儿子之一,现在大乾需要稳定,立他最合适。
听到谨王,太后眉头微微一皱。
太后不想再立一个不是自己儿子的人为皇帝,以防他上来又折腾自己的儿子。
还是立自己的儿子最合适。
“谨王不是嫡出,不如立四皇子,太后辅政。”顾云璋突然开口说道。
他刚才看到了太后皱眉,一下子猜到了太后心思,这个机会无论如何抓住。
顾云璋权衡得很明白。
无论是慎王还是谨王,其实都不靠谱,慎王被俘这件事他不知道。
但是,慎王既然能在太子位上被废,定然是有其原因,加上袁琮反对肯定没机会了。
而二皇子李敏也不合适。
河东赈灾收受当地官员贿赂,通衢关危机的时候怯战,此人沉迷于玩农夫权术。
真正治国的本事一点看不到。
其实四皇子太小,也未必合适,但是太后合适。
太后跟太上皇一起苦熬二十年,很多时候识大体,顾大局,为了大乾殚精竭虑。
所以不如让太后当政,慢慢地带小皇帝。
他这话一出口,袁琮等人全都沉默了。
温尔雅眼前一亮,若有所思地看着顾云璋,不由得心生佩服。
这建议跟自己的想法和不谋而合,只不过刚才恩师袁琮提到了立谨王,他没办法立即说出这个提议,那等于是当面否定恩师。
没想到顾云璋也想到了。
顾云璋不但建议合理,而且还给自己在政治上,杀出重围,争取了巨大的利益。
太后和四皇子,都欠了他一个人情。
“老臣以为,顾尚书的建议大善,立四皇子,太后垂帘听政,袁公辅政当无问题。”
过了一会儿,郑国公郑重开口了。
他这一句话可比顾云璋的分量大,而且他加了一个袁公辅政。
“臣附议……”高岸说道。
“臣附议……”温尔雅紧随其后。
李渠一直都是慎王的人,此时慎王明显不行了,但是立的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也可以。
“臣附议……”
“如此,臣也附议……”袁琮没想了想也同意了。
他一直想的是皇子。
而顾云璋这个建议,其实瞄准的是太后,太后的确比这几个皇子靠谱。
皇帝小,太后可以当家,而太后有太上皇的心胸和手段。
所以反应过来的袁琮也同意了。
太后深深地看了一眼顾云璋,眼神略带感激,终于松了口气。亲生儿子是皇帝,而且自己可以听政,这个结果远比自己想的好。
“可是,废旧立新以何为理由?”
这时候李渠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你废了旧皇帝没问题,总不能以他被俘为理由吧。
“理由,顾道不是早就说过了么,他说的都是真的。”
太后慢悠悠地说道。
众人悚然一惊,他们可都是传位诏书的见证者,怎么这传位诏书是假的?
紧接着他们想起来,当时情况确实有问题,李渠就怀疑过,还问太上皇是不是清醒。
太后接着说道:
“太上皇的传位诏书,根本就是假的,是那个逆子自己写的,并非出自太上皇。”
“当时太上皇已经糊涂,那逆子以慎王和四皇子性命要挟,让哀家引导太上皇说出传位诏书。只是为了国家稳定,哀家后来捏着鼻子认了而已。”
众人一听,心中存在许多质疑,太后这话有很多地方存在瑕疵,禁不起推敲。
但是不重要。
此时稳定大乾,避免更大的损失,才是第一位的。
既然所有事情都已经确定,那接下来就是趁着南越敲诈大乾之前,先稳住局势。
当天就拟出三道圣旨。
第一道,宣布太子李重,趁着监国之就机囚禁陛下,矫诏篡位,如今阴谋败露,逃往南越意图自保。
这是连李重的皇位都不承认了,直接定位谋逆,从根源上否定了他皇位的合法性。
而且定性为阴谋败露逃跑,杜绝南越利用皇帝身份来敲诈大乾。
第二道,即日起褫夺太子一切爵禄、贬为庶人,从皇家除籍,定位逆贼,希望南越予以归还。
这一道也是给南越看的,就是说你别觉得你拿到宝贝了,不过是逆贼,赶紧还我。
第三道:陛下病重,依旧称太上皇,传位于嫡皇四子李震,因其年小,太后听政,袁琮和郑国公辅政。
郑国公也加入辅政行列,这是袁琮要求的,他不想让人说他专权。
如此就形成了,郑国公、袁琮、太后,共同执掌行政,辅佐小皇帝的局面。
决定这些事情简单,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下午,太后这些人就已经决定好一切。
不过要把事情平稳落地,不在朝中引发巨大的动荡,可不是直接拿出圣旨就行。
提前先吹风,散布小道消息,六部尚书发动门生故吏,引导舆论,控制朝堂势力。
消息渗透得差不多了,下边有了心理准备,皇帝在南越被俘的消息也传开了。
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皇帝被俘臣民惊惧的时候,朝廷突然拿出三道圣旨,正好水到渠成。
一个谋逆的太子,跑到南越去了,的确是丢脸,但是朝廷已经有了新皇帝,一切照旧。
不就是换个皇帝么,老百姓不在乎这个。
朝中的大臣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六部尚书和郑国公以及袁琮这些大佬控场。
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震动。
李震坐在皇位上,太后坐在旁边听政,这一切都成为既定事实之后。
现在朝廷唯一担心的,就是南越的战局了。
朝廷和国内他们可以稳定,但是在战场上的士兵和将领,面对皇帝被俘,什么反应?
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到时候可能导致,朝廷的五镇兵马,一下子折损两镇,没有几十年缓不过来。
而且江阴和蜀中一样危险。
这还没算虎视眈眈的斯隆国,此时的斯隆国已经消化西域差不多了。
趁着大乾虚弱,恐怕也会进军。
“哎,现在能把军队撤回来,就是大功一件。希望窦庆山能扛住压力。”
“至于魏宗保,一腔愚忠,一旦被魏无极利用皇帝拿捏,怕是蜀中兵马回不去了。”
郑国公愁的老脸上的皱纹,又深入了几分。
“求祖宗保佑吧!”
袁琮也无奈,他现在想要去太庙烧香,让大乾的列祖列宗保佑一下。
两个人都没提顾道。
毕竟一方面顾道带着战船过去,想要跑随时能跑,但是想要起作用,恐怕很难。
二来是,皇帝被俘这盆政治脏水,谁沾谁倒霉,已经引发两镇兵马的危机。
就别让辽东粘上了,保持辽东的纯粹和稳定,此时格外重要。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脚步声传来,兵部尚书高岸匆匆跑了进来。
“袁公、郑公,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