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对于西岐的防备一直都很高。
从文丁时期开始,殷商与西方方面其实就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对抗状态。
从殷商雄关的排列就能看出来。
西岐想要东出,自楚州出击就要面对青龙关的精兵以及三山关外加南伯侯的阻挡。
北上是中原统治外的区域,除了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不适宜大军行进之外,西岐方面还要面对羌人胡人的压力。
直接东出进攻朝歌路途倒不是太过遥远。
可这一路上雄关林立,自汜水关起,界牌关、穿云关、潼关、临潼关五座重关如厄住西岐咽喉的大手卡在西岐东出的路线上。
即便打破了临潼关,后面还有渑池,自渑池渡过黄河,在防备佳梦关守军突袭的同时还要打下孟津,最后才能进攻地处河北的朝歌。
原时空老姜接受西岐丞相之位之后其实就是一直在打防守反击战,靠着地利优势来消磨殷商军力才真正的吹响问鼎中原的号角。
这一场商周之战打了足足十多年,殷寿那个大傻子就像是智商掉线一般,三十六路讨伐大军一波一波的送,送了足足三十五波,在把青龙关与佳梦关一同送出去之后,这才正式奠定了西岐的优势使得西岐真的有了问鼎中原的资格。
六十万大军出岐山,仅靠西岐三州之地,想要凑出六十万甲士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眼下作为西岐对手的是殷商太师闻仲,此行殷商又掏出了十万大军不说,光是那站起来和城墙一般高的巨人,闻仲那边就足足有四个。
别看这魔家四将战绩不怎么样,可作为托塔李天王的直系下属,能在天庭和灵山同时挂职,对付猴子那样的可能不行,但对付萧升曹宝这样的,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说别的,光是这魔家四将的身高,西岐这边除了敖丙与袁洪之外就没有能和对方抗衡的对手,更何况闻仲一人就能押着敖丙外加袁洪两个人打,这次闻仲不仅仅是自己过来,与之同行的还有那闻仲的师兄余元。
能成为闻仲的师兄,这余元的本事自然不用多说。
此时的老姜就十分犯愁,光是闻仲一人就能打出万军从中取自身性命的战绩,虽说老师赐下杏黄旗说能护持自身,可这杏黄旗就是一面小旗子而已,哪怕以法力催动将其放大,这盖住上面,这下面不还是在外面露着呢嘛?
三天时间一到,看着汜水关外旌旗猎猎,老姜嘴里就是一阵发苦。
这封神榜已经交给柏鉴将军挂到封神台上了,离开玉虚宫之前老师说自会有人相助,但那闻仲都杀到城门底下了,老师说的人在哪呢?
“姜尚,殷商王师已到,本座给你一个机会,只要你乖乖打开城门投降,待平定西岐兵灾,本座愿给你一个全尸!”
西岐城外,坐在墨麒麟的背上,手持雌雄双蛟鞭的闻仲中气十足的呵骂道。
因为交过一次手,此时的闻仲心中也是颇为有底气。
虽说闻仲也是惊讶阐教那边竟然那么不要脸,这已经被打死之人竟然还能拉起来,但纵观整个西岐城,也就属那猴子有些难缠。
更何况自己此行可是将佳梦关的精锐将士都给带过来了,魔家四将都是修为有成的真仙,除此之外,自家师兄与金光道友也一起跟着来了。
如此阵容,就算他阐教二代亲至闻仲觉得都能与之斗上一斗。
别人不清楚自己这个师兄的本事,闻仲还能不清楚嘛?
身为师尊亲传大弟子,自己这个师兄修为可是一点都不比那所谓的十二金仙要差,金光道友也是阐教久负盛名的高人。
若不是怕强行破城造下太多杀业于师兄与金光道友修行不利,早在三日前,殷商大军就已经踏破汜水关了。
今日在城头见到姜尚,闻仲承认,自己确实是小瞧了对方的手段。
可姜尚复活能有什么用?
虽是阐教二代,实际修为连师尊座下的童子都不如,如此修为也能拜入玉虚宫中?
想来那玉虚宫的仙人水平也不怎么样!
念及至此,闻仲目光如炬的盯着姜尚仿佛下一秒手中的铁鞭就会破空而至给姜尚打个西瓜爆裂。
饶是心中早有准备,在见到闻仲的刹那,姜尚还是不由得心中一寒一只手不由自主的往自己的头上摸去。
因为被闻仲的金鞭爆头,此时的姜尚也是完全抛弃了文人打扮换上了自家徒儿敖丙孝敬上来的龙宫宝甲。
但宝甲再强也要看面对的是谁。
那闻仲凶威就算战力最高的袁洪都顶不住,自己连仙道都未成,手头算的上武器的就是一把木鞭而已,这……这你让他如何打嘛!
姜尚嘴唇嗫嚅不知该如何开口,他先是目光游移望向袁洪,但袁洪又不是真傻子,因为护送金吒西行有功,此时的袁洪好歹也算是有点功德在身的猴,这来西岐之前又受过金吒的告诫,此时面对闻仲凶威,挨过一次打的袁洪就有点不想往上凑。
这一气水火棍确实不错,让他袁洪的战力又上一个台阶,看在灵宝的份上,若是再出现之前那般情况,袁洪肯定能够将姜尚从闻仲的金鞭之下抢回来,但现在单独对上殷商太师?
“师尊,弟子……”
“敖丙退下,你不是那闻仲的对手!”
不等敖丙把话说完,姜尚就先一步将敖丙的话给打断。
孩子是个好孩子,虽然拜师之事有许多算计在,但敖丙对自己也算是赤心一片。
当初闻仲来犯就是敖丙第一个出去应对的,孩子被闻仲打成什么样老姜也都是看在眼里,再加上这次死而复生也是敖丙加袁洪拼命救回来的,若是再让敖丙过去送,自己还配当敖丙的师尊嘛?
好在城头上的僵局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作为与柏鉴差不多同时抵达西岐的仙人,人家柏鉴本身是人皇大将,此事又在建造封神台,对于西岐而言肯定算是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