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元璋在这「区区」一个考题上被虐成了孙子,秒成了渣渣,可此刻,他的心里只有满意和高兴。
威风了一世的洪武大帝或许不允许旁的任何人压过自己,比自己强,但自己的嫡亲孙子例外:“孙子比爷爷强,好,这是好事!说明我大明朝国运昌隆,一代要比一代更强,有万世永存之兆!哈哈哈哈哈哈!”
“之前啊……咱还真是瞎操心!反倒怪错了这孩子。”
“有孙如此,咱还操那心干啥。”
一桩又一桩的喜事,已然渐渐让朱元璋从开年以来的紧绷状态下,渐渐放松了许多,也更放心了许多。
此时心情也格外舒畅。
他挑了挑眉,将这张「蕴藏玄妙治国之法」的坐标图纸,以及相关的说明解释,一并小心翼翼地收藏好,而后才将目光落在了一沓情报里剩下的最后两页上:【关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答案】。
看到这几个字。
朱元璋目光一亮,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之前他自认为已经了解了第一题答案,所以心里反而对这个事情格外好奇和留心。
也是因为这份好奇,朱元璋格外交代了蒋瓛要弄清楚,所以王景辉作为打入内部的卧底,抓到机会就赶紧请教了夏原吉、郁新等四人,所幸这个问题的答案牵扯得并不那么复杂,倒是也让王景辉顺利学习并记录下来,送到了朱元璋这里。
“关于这个问题的提出……”
“咱记得当时是因为傅友文这个户部尚书,想趁着开乾元年在咱大孙那儿卖个乖,讨个好,提出要设计制造代表新朝的「开乾通报」,在咱大孙那儿挨了好一顿挂落。”
“同时也顺势延伸出这么个题目……”
朱元璋眯起眼睛想了想此事的前因后果,六部堂首之一的礼部尚书任亨泰算他的人,这些细节朱元璋自然远比旁人清楚。
只是他至今还是没明白,傅友文这老小子提出的建议合情合理、合乎时宜,到底哪儿不行了?
心里带着巨大的好奇。
朱元璋也认真研究了起来。
嘴里呢喃出一个让他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劣币驱逐良币,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
念完这话。
朱元璋又一次蹙起眉头露出费解的表情,战术后仰:“这又是啥哇?这些字儿咱是都认识,连在一起咋读不明白了?”
“这小狼崽子就不能整点简单点的玩意儿?”
当然,他虽然有些嫌弃这个概念的晦涩,却没有任何迟疑,硬着头皮就这么往下看了下去。
【市面上存在两种货币……劣币……良币……好东西留在手上,不好的东西赶紧花出去……】
【……】
王景辉带着任务大儒内部,问得自然清楚。
再加上这个概念乍一听虽然很唬人,可其实里面讲述和说明的道理只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进行一番简明要厄的说明和解释,便不难懂。
所以送出来的情报,也解释得十分详细明了。
随着朱元璋往下看下去,他那原本紧蹙的眉头,也随着心头的疑惑一个个被解除而渐渐平缓舒展开来。
一口气将剩下的内容都看到了底。
朱元璋这才露出一种恍然大悟、深以为然的表情,点了点头道:“有道理!有道理!”
“当年咱铸造「洪武通宝」的时候,大明国朝刚刚建立、穷得要命,用的都是些废钱和旧铜铸造……”
“要是现在发行一种设计精美、材料精致的货币,换了咱,咱也要留着好的,把坏的用出去!”
“人性如此,到时候朝廷一番好意,不仅落不到大明皇朝的黎民百姓身上,倒是给那些腰缠万贯的无粮商贾、士绅乡绅们平白作了嫁衣!这新币……铸不得!铸不得!”
这个理论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显得新颖、奇特、刁钻。
可实际上却不难理解,显然朱元璋也很快就想明白了,当下心中一惊,暗暗有些后怕,长舒一口气道:“还好咱大孙聪明,脑瓜子转得快,不然国朝本就不多的银矿、铜矿……只怕是要雪上加霜!好成色的钱币全得进仓库里吃灰,大明更「穷」!”
他说的这个「穷」,不是指所谓的税收钱粮多少,而是指的整个大明皇朝铜、银等金属的储量。
想到这里。
朱元璋面上忍不住露出一丝愁苦之意。
摇了摇头道,心中忍不住叹道:「其实这个问题最大的症结所在,还是我大明皇朝可用的铜矿、银矿太少了,要是能有足够多的铜矿、银矿握在手里……也就不怕新的钱币被人哄抢收藏了。」
朱元璋好歹是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
这点见识还是有的。
况且他当年铸币的时候,本来就面临了这样的困难。
在完全明白了朱允熥的考虑和用意之后,立刻就一针见血地想到了这其中最根源性的问题。
“大孙啊……那这事儿可就真难办喽!”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复杂,解决办法也不能说没有,可是从现实的情况考虑的话,这解决办法……有跟没有也没区别。”
“铜矿、银矿就那么多。”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大的铜银缺口,你就是主意再多,谋算再厉害缜密……也难以凭空把这缺口填上。”
这回朱元璋是完全看明白了,可他……还是愁。
其实,心里愁倒是都不算什么,从白手起家到现在,他遇到愁人的事儿可多得是,他也早就习惯了面临这种顾首不顾尾的难题。
他现在更多的,是心疼:“大孙呐,这就是整个大明皇朝、整个天下之重!整个大明朝的难事儿,都得落到你一个人头上来。厘之不清,数之不尽,补了一个窟窿可能还有一百个窟窿等着你补, 操心都操不完。”
朱元璋太能体会这种无能为力、无奈的感觉了。
皇帝是天下权柄之大,也承天下责任之重。
所以他心疼朱允熥。
因为他知道,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自家大孙往后也是要同样经历,要同样的担心、为难、操劳、焦头烂额……
“只是……你既坐了那张椅子,就得扛这些事儿了!”
“皇爷爷能帮你拖一拖你四叔这个狼子野心的,乃至于到时候淮西勋贵要是实在收不住场,咱站出来再松松这把老骨头,也不是什么事儿……可咱也就能帮你这么些了。”
“像这样的事儿……皇爷爷可帮不了你了。”
想起去年见到时,自家大孙俊秀的脸上还带着一丝未脱的稚气,朱元璋一脸遗憾和无奈地叹道。
长辈总是这样,总希望能帮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碰上无能为力之处,便只能一边可惜自己能力不够,一边心疼孩子要受苦。
朱元璋此刻也是如此。
这时候,门口传来陆威那熟悉的脚步声,想来是已经把朱元璋交代的事情吩咐下去,去而复返。
朱元璋回过神来,目光急切地问道:“如何?事情都办妥当了没?一定要给咱把那死秃驴和老四盯紧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能帮得上的。这时候当然格外关切。
陆威立刻肃然抱拳:“回陛下的话,都已经按照陛下的吩咐调配妥当,凡是能够空出来的人手,都安排到燕王府周围一带和庆寿寺周围一带,日夜换班紧盯。”
“如今咱开乾陛下功德无量,寻找并培育出此等祥瑞,燕王殿下必然也心知陛下您已经不和他站在一条线上,此事便算摊了牌,便是被发现了也无甚所谓,人人都可以盯得更紧了。”
“一旦燕王殿下那边有任何动静,陛下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请陛下放心。”
陆威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工作汇报给朱元璋。
虽然他对朱元璋这个毫无厘头的命令搞得有些懵,可他跟在朱元璋身边这么长时间,当然知道观察形势,也知道朱元璋既然吩咐得这么着急,那肯定是格外看重,所以事情也办得一丝不苟。
听到陆威这话。
朱元璋顿时长舒了一口气,同时脸上也总算露出了些许轻松:自己这个做皇爷爷的,帮不了太多,但总算有个事儿帮上了忙,心里当然会释然一些。
与此同时,他也对陆威的工作表示肯定:“好,你机灵,此事办得也好。”
陆威谦虚道:“微臣只是做好分内工作。”
说完,他注意到朱元璋手里这时候居然还捏着几张之前的情报,面上露出惊讶、意外乃至有些惶恐的神色:“陛下您这是……这么长的时间里,您一直都在看蒋指挥使送来的情报!?”
“现在都已经未时尾(下午两点多接近三点)了,陛下您都未曾用膳?”陆威一边说着,面上露出些许慌张。
特么的把皇帝给饿着了,多大的罪过啊!
他只能立刻跪地抱拳请罪:“陛下恕罪!是微臣疏忽了!”
但他也有些无奈——他原本以为,朱元璋这边也就看个情报的功夫不会让人来伺候,把情报这种机密的事儿看完了,这宅子里随便招了谁来伺候,都不会怠慢了朱元璋,可他哪儿想得到,面前这位祖宗看个情报从上午看到下午,饭点都过去这么久了,还在看。
这情报就算再厚再多。
也不至于此吧?
陆威人都有些傻逼了。
被陆威这么一提,朱元璋这才想起来自己今天还有一顿午膳没吃,主要也是他研究那显得晦涩的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叹为观止、太过入迷,压根儿都把这事儿给忘了。
而且本来就是他急着把陆威支出去干活儿的。
所以朱元璋也只是淡笑着摆了摆手:“是咱自己给忘了,本也不关你的事儿,不必自责。况且只一顿饭的事儿,有什么打紧的,想起来了,补上就是了,你起来吧。”
现在情报也总算都看完了,所以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将手里的情报拾掇好收进自己袖兜里,脸上是不以为意的神情。
陆威长舒了一口气,道:“谢陛下恕罪!”
“微臣这就安排人给您传膳。”
这时候。
朱元璋看了看天色,似是突然想起来什么一般,道:“不着急,咱也是一个不留神才发现这时辰都过到下午了,不过既然咱收到情报都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这北平城里,可有何动静?”
陆威立刻应声道:“原本也正要和陛下您说呢。”
“北平城里的翠茗楼消息向来灵通,号外期刊这种事儿,报道的又是此等祥瑞,他们在应天府留守关注的人自然也不落下风。报纸和消息一个多时辰之前就已经被送了过来。”
“他们靠这手段谋生挣钱呢,自是忙着在北平城里广而告之,今日下午,北平城可热闹着呢,百姓都感念开乾陛下的恩德。”
陆威如实把北平城里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
听到他最后一句话,朱元璋心里立刻就美了,之前的许多无奈与愁苦都暂且一扫而光,嘴角的笑意更是止都止不住。
也立刻来了兴致:“既然没吃午膳,就不在这里吃了!咱出去吃!正好也去凑凑这个热闹!哈哈哈哈哈!”
他问起北平城的情况,想要听的本来就是这个。
祥瑞、粮食、亩产、缓解饥荒……他太了解这会造成怎样的震撼与轰动——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他的好大孙!
朱元璋愿意错过这个热闹就怪了。
哪个当爷爷的不乐意看人人都把自家大孙夸出花儿来?
陆威迟疑了片刻,本想劝一劝他,毕竟热闹也代表了混乱,可他也知道朱元璋的心思,随后还是应声道:“是,陛下。”
朱元璋神清气爽地站起身来。
本想立刻出发。
却又先回头跑厨房里走了一趟,再看了一眼自己的宝贝红薯和红薯藤,这才背着手大摇大摆地带着朱元璋出了院子:“走!看看热闹去!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