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说的是真的。你们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王攀看跟这个袁梁说不明白,干脆直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毕竟这些人虽然不是长生不老,在这个神秘地点生活这么多年,已经经历了302代人的坚持,就连眼睛都已经退化了,和野人也没多大区别了。
“差不多半个月前,我们的斥候被杀,短短三天内,我们就有十几个斥候被杀。而且……”袁梁说到这里就没有下文了。
王攀追问道:“而且什么?”
“没什么,秦使,你们是怎么进来的?”袁梁明显不想多谈,肯定有些事情不能让王攀他们知道。
王攀本来还想继续询问,不过转念一想追问不太妥。袁梁认为王攀的身份是秦朝使者,而袁梁自称是唐节度使。双方根本不是一个朝代,而袁梁并不吃惊有秦朝人,好像本来就知道。
另外虽然袁梁刚才有给王攀下跪,但并不是出于臣服。更像是晚辈给长辈行礼,另外袁梁特意提到华夏正统,更能证明袁梁只不过是出于礼节。并不是和秦军一样臣服于秦始皇。
所以王攀感觉如果逼得过于紧了,对方不但不会告诉他,反而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唐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盛世王朝,官吏也都是有血性的,更何况这些人已经在这里传承了几千年了。
王攀如实回答,是怎么发现的楼兰古墓,又是如何找的那座倒扣的塔,又是如何找到了密道,然后莫名其妙来到这里。不过王攀把尸妖的事情给隐瞒了,他感觉这些人应该知道尸妖,所以刻意漏掉被袭击的事实。看对方作何反应,从而得知对方是否知道尸妖。
果然袁梁有些惊讶道:“就这样吗?你说的塔里面什么都没有吗?”
王攀看这个袁梁果然知道有尸妖这个东西,明确知道对方也是想套话。所以王攀直接简单解释道:“是啊!因为我们没有下到最下面,只是在第二层就发现了密道。那是个坍塌的洞口,我们顺着就来到了这里。”
袁梁走着的脚步慢了下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王攀见状趁机询问道:“我们应该碰到什么?还有你们死去战士的遗体还在吗?”
袁梁想了想回答道:“没什么,尸体还在。”
“那我可以看看吗?我的确没有斥候,如果说你的人死因有蹊跷,那可能这里还有其他人存在。”王攀真诚的回答道。
“当真?”
“真的。”
王攀如实回答。随即询问道:“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们生活在这里吗?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能让你们世世代代留在这里?”
袁梁也没有隐瞒,说道:“我祖上是袁天罡,专为陛下做术数解惑,我的祖先就是领了陛下的密旨,将我们这一支留在这里。”
袁梁说的虽然有些乱,但是王攀倒是听明白了。眼前的袁梁的祖先是袁天罡,而袁天罡当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官职,不像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说的那样,叫什么国师。
实际上袁天罡做过的官也就是简单的七品官,也就是县令级别。但是架不住袁天罡有一段时期可是给唐太宗作为私人顾问,也就是袁梁说的术数解惑。而袁梁则是袁天罡家族里的其中一支。家族中会分为几支,例如两个亲兄弟就是两支,或许袁梁就是袁天罡后代的某一支家族祖族脉。
唐朝是华夏一个辉煌的朝代,被改编的电视剧或者小说也是特别的多。王攀也就是看这些比较多,所以第一时间他就猜了八九不离十。
话说起来,袁天罡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是隋末唐初时期着名的玄学家、天文学家和相术大师。如果说这里和袁天罡有关系,那出现类似八卦阵的建筑还真就可以理解了。
袁天罡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和749局还有一定的关系,749局的前身正是乙巳门。而乙巳门也是在唐朝时期创建的,创始人李淳风。
李淳风和袁天罡都是唐朝时间着名的玄学家、天文学家和相术大师。俩人的爱好和特长几乎一致,而且还合作了千古预言奇书《推背图》。虽然说现代有很多专家认为推背图经过了篡改,但是由两人作为原创作者是没多少争议的。
王攀想到这里,就试探着问了一旁的带路的袁梁一句:“袁节度使,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乙巳门?”
袁梁听到乙巳门三个字的时候,停下了脚步。不可置信的注视着王攀,虽然袁梁没有眼睛,但脸部还是正对着王攀。
“秦使,你知道乙巳门?”袁梁的语气充满了惊讶。
王攀看到袁梁的反应,就知道袁梁是知道乙巳门的。而且按照袁天罡和李淳风的生平,和一些历史猜测,两人不光相识,还是不错的朋友。所以才想着询问一下袁梁是否知道乙巳门。
王攀解释道:“对,从某个方面来说,我们也算乙巳门的人。只是外面已经和你知道的世界截然不同了,所以改名字了而已,我也是听你说到袁天罡的名字,才想到了你可能知道乙巳门。”
袁梁点了点头道:“我们和乙巳门是同时期的,只不过他们是官身,而我们是民身。”
“是吗?我怎么听说的都是民间组织啊?”王攀不解的询问。
“你们乙巳门是在陛下的授意下创建的,虽然没有入官场编制,但也算是官身。我们才是真正的民身,所有的开销和行为都是自发组织的。”袁梁解释道。
王攀想了想的确很有可能,根据现在的野史或者正史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在唐太宗时期,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官职差别很大,一个七品芝麻官,一个则是五品的太史令。而且李淳风历经了三朝,可以说整个人生在都在官场上。
而袁天罡则不同,而且根据野史记载,两人的年纪差别很大,袁天罡比李淳风年长将近二十岁。李淳风本人还非常仰慕袁天罡的学识,所以携带金条找到袁天罡拜师,最后两人还合着了《四弹子》后来刘伯温还校订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