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皇宫大内,养心殿。
大殿中央,户部两个首脑,龚彝和王夫之,跪地磕头,脸色凝重,庄严神圣,开口高呼:
“陛下圣明”
“陛下说的是”
“老臣谨记教诲”
“老臣谨遵圣喻”
“老臣定当日夜不辍,督促户部上下”
“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牢记本分,不负圣恩”
、、、
是吧,户部的活计,当真是不好干啊,老狐狸龚彝,内心念念叨叨的。
现在的户部,是真正的大管家,掌管朝廷的钱粮命脉。
其他的五个部门,无论是尚书还是侍郎,或是五军的大将,遇到了都得微笑着打招呼。
毕竟,他们所有的钱粮支出,都得来户部批条子要钱。
但是,龚彝这个户部尚书,也不好做啊。
上面有朱皇帝盯着,锦衣卫,东厂番子,眼睛贼亮,一分一毫都不放过。
下面的同僚大臣勋贵,也时刻盯着,害怕他们的粮饷和俸禄出问题。
这要是出了贪腐,挪用军饷,不用朱皇帝动手,朝臣都不会放过他们。
两个月以前,就出现过,结果不言而喻了,直接砍头剁首,抄家灭族,凄惨无比。
“呵呵”
“起来吧”
“你们都是忠臣志士,朕肯定是相信你们的”
“但是,下面的一些蛀虫,那就不一定了,眼睛放亮点吧”
、、、
朱皇帝又是呵呵一笑,抬手示意他们起来,再叮嘱了几句。
话是这么说的,精明老辣的他,都会安慰哄几句,让这些老黄牛,尽责尽力,努力干活。
但是,实际上,朱皇帝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等东征北伐结束以后,要成立一个智能效能部门,专门处理贪腐贪污。
大明的都察院,都是文臣出身,太废柴了,不足为信,太让人失望了。
“金侍郎”
“继续吧,说一说大明的海军”
“得让朕的诸位爱卿,见识一下大明的水师力量,免得瞎想乱想”
、、、
兵力和钱粮部署,都说完了,朱皇帝又是往后一瘫,吩咐金光继续讲解下去。
北伐大江南,兵力再强大,也离不开水师战舰啊,这是绕不过去的坎。
没看到嘛,刚才一堆朝臣反对水路北伐,就是担心朱皇帝遭遇风暴啊,尸骨无存。
“诺”
一直站在地图前面的金光,手持大长棍,像个安静的美男子,闻言拱手回应一下。
是的,兵部只管战略,钱粮不会插手,也不敢插手,除了闭嘴还是不说话。
此战的战略,都是兵部的三巨头,合力定制的。
朱皇帝要御驾亲征,水路北伐大江南,他们早就知道了。
同时,这也是朱皇帝自己提出来的,谁都拦不住啊,他们能有几个脑袋去劝谏啊。
“回禀陛下”
“诸位同僚,将军”
“从广东海路,北伐大江南”
“首要一点,就是要了解这个航线,季风问题”
信心十足的金光,手持大长棍,指着图上的浙闽粤,划了一个大圈子,开始讲解了。
十几二十万人呐,全部乘坐海船北伐大江南,可不是小问题啊。
一旦出现问题了,那就不是小事情,直接崩盘都可能的。
好在,古代的航运,不是一般的发达。
三国时期,东吴碧眼小儿,就派人从长江南下,来到了福建大员岛,再去逛广东南海。
所以说,明末清初,航线已经非常成熟了。
同样,这也是广东和福建两省,为何能出现那么多海盗集团。
航运发达,利益链太多,自然就催生了海盗行业的兴起,一直持续到21世纪。
“下官在广州,待了十几年”
“这个航线问题,算是比较了解的”
“从广州出发,沿着福建省海岸线,北上进入浙江海域,最后抵达舟山群岛附近”
“整条沿海航线,全程大概3000里”
“至于这个航行时间,就不一而论了”
“夏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西南风,北上就是顺风航行”
“船速大概在,日行200里到300里,全程下来,就需要半个月,二十多天”
“具体的时间,也要根据沿海的天气,中途停靠补给的情况而定”
“秋冬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东北风,北上就是逆风航行”
“这时候,就需要迂回航行,或等待风向转换”
“船速大概在日行100里,全程下来,就需要一个多月,甚至是两个月”
“去年,延平王北伐,就是选择在四月底”
“闽粤两地的海商,都听过一句谚语,夏季的时候,乘风顺流,十日可到”
“此次北伐,也是这个道理,兵贵神速”
“只要是顺风顺水,朝廷的十几万大军,半个月时间,就杀到了江浙海域”
“到时候,趁着满清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击必杀”
、、、
噼里啪啦的,说到最后,金光的长棍子,最后落在南京城的位置,眼冒寒光,脸色狠厉。
航线时间问题,谋士出身的金光,在广东待了十几年,非常的熟悉了。
毕竟,以前在平南王府,就是他负责尚可喜的走私生意,赚的钵满盆满。
只要时间选对了,遇上了好天气,从广东到舟山,海路北伐大江南,才是最佳的战略战术。
半个多月时间,十几万大军,就能运送到江浙外海。
这时候,满清鞑子即便是收到了消息,也无能为力了,兵力根本无法调整,只能严防死守了。
所以说,朱皇帝,郑成功,都会选择在四五月出兵,顺风顺水,完成对满清的一击必杀。
“咳咳”
讲完了航线,时间节点,金光轻咳两声,发现没人站出来,提出疑问。
于是,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
“其次,就是海船运载的问题”
“此次出兵北伐大江南,兵部户部准备了半年时间”
“考虑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配套的兵械,攻城器械,钱粮后勤,战马驮马”
“根据锦衣卫,旧港侯的情报”
“去年一年时间,紫禁城的鞑子,先后发送了三波援兵南下”
“第一波,是爱星阿,达素,明安达礼,穆里玛,总兵力四万”
“爱星阿的一万人马,已经全部阵亡了,死在了广州城,因道侯手里”
“明安达礼在湖广,也战损了几千人”
“达素的一万人马,此刻正在福建泉州,正准备进攻金夏两岛”
“穆里玛的一万大军,这时候正在镇江,筑城固防”
“第二波,就是岳乐和卓罗的援兵,足足有五万大军”
“这些清狗子援兵,大部分都在南京城,剩下的,分布在南直隶各州府”
“第三波,就是遏必隆和罗可铎援兵,也是五万大军”
“这些狗鞑子,则是驻守在扬州城,随时准备渡江增加南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