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阳光像融化的蜂蜜一样洒在森林小镇的街道上。小熊聪聪背着装满零食的小书包,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往镇子东头的农耕博物馆走去。“爸爸,农耕博物馆里到底有什么呀?是不是有好多好吃的玉米和胡萝卜?”聪聪仰着脑袋,好奇地问。
熊爸爸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里面有比好吃的更有意思的东西,都是以前的人们种地、做饭用的工具,还有很多关于粮食的故事,去了你就知道啦。”
刚走到博物馆门口,聪聪就被大门上的木雕吸引住了——雕刻的是几只小牛拉着犁,旁边站着弯腰播种的小人,栩栩如生。博物馆的讲解员梅花鹿阿姨早已在门口等候,她穿着整洁的制服,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讲解器:“欢迎聪聪一家来参观!今天就让我带你们走进农耕的世界,看看粮食是怎么‘旅行’到我们餐桌上的。”
跟着梅花鹿阿姨走进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种子。有圆滚滚的黄豆、扁扁的小麦粒、带着花纹的花生,还有像小月牙一样的小米。聪聪凑到玻璃前,指着一颗比他指甲盖还小的种子问:“阿姨,这是什么种子呀?这么小,能长出东西来吗?”
“这是芝麻种子哦。”梅花鹿阿姨笑着说,“别看它小,种到土里,只要有阳光和雨水,就能长出绿油油的芝麻苗,最后还能结出满枝的芝麻呢。你们平时吃的芝麻糊、芝麻酱,都是用它做的。”聪聪惊讶地睁大眼睛,没想到这么小的种子,能变成自己爱吃的零食。
往里走,展厅里摆放着许多带着岁月痕迹的农具。有木头做的犁、竹编的簸箕、还有石头磨成的碾子。熊妈妈指着一个带着长木柄的铁家伙问:“这个是锄头吧?我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用来除草的。”
“没错!”梅花鹿阿姨点点头,“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农民伯伯就是用锄头一点一点给庄稼除草,用犁耕地,用碾子把稻谷碾成大米。这些工具看起来简单,却凝聚着人们的智慧,靠着它们,才能种出足够的粮食养活一家人。”
聪聪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旁边的竹簸箕,簸箕的缝隙很细,边缘被磨得光滑。“妈妈,这个簸箕是用来干什么的呀?”他问道。熊妈妈拿起旁边展示的稻谷,轻轻倒进簸箕里,学着以前的样子轻轻摇晃:“你看,摇晃的时候,轻飘飘的稻壳会被风吹走,剩下的就是饱满的稻谷了,这叫‘扬谷’。以前姥姥总说,每一粒粮食都要经过好多道工序,才能变成我们碗里的米饭。”
聪聪看着妈妈的动作,突然想起上次吃饭时,自己把不爱吃的青菜和半碗米饭倒进了垃圾桶,妈妈当时还批评了他。现在看着这些农具,想着农民伯伯要付出那么多辛苦,他的脸一下子红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每一粒米都好辛苦。”
熊爸爸欣慰地笑了:“聪聪能明白就好,这就是我们来博物馆的意义呀——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
继续往前走,展厅里还原了以前农家小院的场景:土坯砌成的房子,房梁上挂着晒干的玉米和辣椒,院子里放着一口大大的石磨,旁边还有一个用泥土垒成的灶台。梅花鹿阿姨指着石磨说:“以前没有豆浆机的时候,人们就是用这个石磨磨豆浆、磨面粉的。不过磨石磨可是个力气活,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推磨,一个人往磨眼里添豆子或麦子,一圈一圈转,才能磨出细细的粉。”
“我能试试推磨吗?”聪聪跃跃欲试地问。梅花鹿阿姨点点头,帮他调整好位置。聪聪双手抓住磨杆,使出全身力气往前推,可石磨纹丝不动。“爸爸,快来帮我!”他喊道。熊爸爸走过来,和他一起抓住磨杆,“一二三——”父子俩一起用力,石磨终于慢慢转了起来。才推了几圈,聪聪就累得气喘吁吁,胳膊也酸了:“原来推磨这么累啊,以前的人们真辛苦。”
参观到最后一个展厅时,墙上的大屏幕正在播放纪录片:春天,农民伯伯在田里插秧,弯着腰一站就是一整天;夏天,顶着烈日给庄稼浇水、施肥;秋天,挥舞着镰刀收割稻谷,汗水滴在泥土里;冬天,还要给土地松土、积肥,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聪聪静静地看着画面,眼眶微微发热——他终于明白,碗里的每一粒米饭、每一根青菜,都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聪聪在出口的留言板上,用蜡笔认真地画了一碗满满的米饭,旁边写着:“珍惜粮食,不浪费!”梅花鹿阿姨看到了,笑着给他贴了一枚“农耕小卫士”的贴纸。
回家的路上,聪聪还在不停地跟爸爸妈妈说博物馆里的发现:“原来以前种地这么不容易,以后我要把碗里的饭都吃完,还要告诉小伙伴们,不要浪费粮食。”熊妈妈温柔地说:“我的聪聪今天长大了,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珍惜,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
夕阳西下,把一家三口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聪聪紧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心里装满了在农耕博物馆里的奇妙发现,也悄悄种下了一颗“珍惜粮食”的小种子——他知道,这颗种子会像博物馆里的种子一样,在心里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