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六年,五月十六,辰时刚过,金色的阳光洒在宏伟的乾阳殿上,给朱红色的殿门和琉璃瓦都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殿前的石狮子威严地蹲伏着,仿佛在守护着这至高无上的皇权。
乾阳殿内,巨大的铜鼎中香烟袅袅,弥漫着一股庄重而神秘的气息。
殿顶的藻井雕刻精美,金龙盘旋,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杨起端坐在龙椅之上,龙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他微微眯起眼睛,居高临下地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
这些大臣们身着朝服,按照品级依次站立,有的神情严肃,有的则微微低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杨起深吸一口气,只觉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他缓缓站起身来,双手撑在龙椅的扶手上,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开口说道:“各位爱卿,今日朝会,朕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话音刚落,原本还有些轻微嘈杂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安静得仿佛一根针掉落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所有大臣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竖起耳朵,眼睛紧紧地盯着杨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御史大夫陈忠心中暗自揣测:圣上突然如此郑重其事,莫不是有什么重大的决策?他不禁捏紧了手中的朝笏,手心都微微出了汗。
杨起看着下面一片寂静的大臣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他向前走了两步,张开双臂,激动地说道:“朕准备改年号为鼎盛。
自今日开始,便是鼎盛元年五月十六!朕期望各位爱卿能与朕一同努力,让我大秦如这年号一般,鼎盛万年!”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吏部尚书史鼎皱着眉头,心中思索着改元之后人事方面可能会有的变动,他轻轻抚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户部尚书秦业则在心里盘算着改元可能会对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朝服上轻轻敲击着。
礼部尚书刘晨反应最快,他第一个站了出来,双手抱拳,弯腰行礼,大声说道:“臣等谨遵圣命!”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内回荡。
见有人带头,剩下的大臣们也赶紧回过神来,纷纷跟着行礼,齐声说道:“臣等谨遵圣命!”那声音整齐而响亮,震得大殿的屋梁似乎都在微微颤抖。
这时,兵部尚书杨虎向前迈了一步,抱拳说道:“陛下,改元乃国之大事,如今我大秦周边的附属小国众多,虽不能对我大秦造成什么伤害,臣认为,该有的防范依然不能松懈!”
杨起点点头,说道:“杨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正有此意,边疆安稳乃国之根本。”
邢部尚书法秦也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改元之后,律法方面也需进行一些梳理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时期。臣愿带领邢部众人,对律法进行修订。”
杨起赞许地看了法秦一眼,说道:“法爱卿有心了。律法乃国之纲纪,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让我大秦百姓在这鼎盛之世安居乐业。”
商部尚书林宇接着说道:“陛下,改元之后,可鼓励商业发展,开设更多的集市,促进贸易往来。
如此一来,我大秦的经济必能更加繁荣。”
杨起笑着说:“林爱卿说得好。商业繁荣也是我大秦鼎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你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我大秦经商。”
这时,张御史站了出来,他叫张铭,平日里以直言敢谏着称。他拱手说道:“陛下,既然改元鼎盛,依臣之见,可开一次恩科,选拔更多的人才为我大秦效力。”
此言一出,大臣们又开始议论起来。吏部尚书史鼎说道:“开恩科确实能选拔人才,但也需谨慎行事,要确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不能让一些庸才混入官场。”
杨起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张御史所言有理。开恩科乃选拔人才的好办法,史爱卿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此事就由礼部和吏部共同商议,制定详细的恩科方案,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为我大秦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臣遵旨!”刘晨和史鼎齐声说道。
朝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继续进行着,大臣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杨起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已到了午时。
杨起看着下面的大臣们,满意地说道:“今日朝会,各位爱卿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朕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我大秦必将在这鼎盛之年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今日朝会就到这里,各位爱卿退朝吧!”
大臣们再次行礼,然后有序地退出了乾阳殿。杨起站在龙椅旁,看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他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秦王朝必将如那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鼎盛万年。
……
与此同时,翠柳宫内一片静谧祥和。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光影,映照着蜿蜒的石子小路。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
淑妃荀悦身着一袭淡粉色宫装,外罩一层薄如蝉翼的纱衣,头上简单地插着几支珠翠,更显得温婉动人。她正沿着小径慢慢散步,双手轻轻抚摸着高高隆起的肚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贴身宫女灵秀跟在淑妃身后,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淑妃,小心翼翼地说道:“娘娘,您慢点走,可别累着了。这小皇子在您肚子里呀,肯定也盼着早点出来见您呢。”
淑妃轻轻一笑,说道:“灵秀,你这小嘴儿就是甜。本宫呀,也盼着这孩子平平安安地来到这世上。”
突然,淑妃的笑容僵在了脸上,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双手下意识地抓紧了肚子。她倒吸一口凉气,惊呼道:“哎哟……”
灵秀见状,顿时慌了神,急忙上前扶住淑妃,声音都有些颤抖了:“娘娘,您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要生了?”
淑妃咬着嘴唇,强忍着疼痛说道:“灵秀,快……快传稳婆和太医。”
灵秀慌慌张张地跑了出去,边跑边喊:“来人呐!快去请稳婆和太医!娘娘要生了!”
翠柳宫内顿时乱作一团,宫女们四处奔走,有的去请稳婆和太医,有的去准备热水和干净的棉布。
稳婆和太医很快就赶到了。稳婆熟练地将淑妃扶到床上,让她躺好,然后开始检查情况。太医则在一旁搭着淑妃的脉,眉头微微皱起。
稳婆安慰道:“娘娘,您放宽心,这是要生了,是好事儿。您就听我的,一会儿疼的时候就用力,别憋着。”
淑妃点了点头,双手紧紧地抓着床单。每一阵疼痛袭来,她都觉得仿佛有无数根针在扎自己的肚子。汗水湿透了她的头发,贴在脸颊上。
灵秀在一旁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她紧紧握着淑妃的手,说道:“娘娘,您一定要坚持住啊。小皇子一定会平平安安地出来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淑妃的疼痛越来越剧烈。她的脸色变得苍白如纸,嘴唇也被咬得渗出血来。
太医轻声说道:“娘娘,您要保存体力,按照稳婆说的用力。”
稳婆也在一旁不断地鼓励:“娘娘,再使把劲儿,已经看到孩子的头了。”
淑妃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一声痛苦的呼喊。突然,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声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稳婆笑着说道:“恭喜娘娘,是个小皇子!”
灵秀激动得热泪盈眶,说道:“娘娘,您辛苦了,小皇子平安出生了!”
淑妃虚弱地笑了笑,声音微弱地说道:“快……让本宫看看孩子。”
稳婆将清洗干净的小皇子抱到淑妃面前。小皇子皱着小脸,挥舞着小拳头,哭声响亮。淑妃看着孩子,眼中满是慈爱,说道:“我的孩子,你终于来了。”
太医开始检查小皇子的身体状况,然后笑着说道:“娘娘放心,小皇子身体康健,一切正常。”
然而,就在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淑妃突然脸色一变,再次痛苦地呻吟起来。鲜血从她的身下不断涌出,把床单都染红了。
灵秀吓得脸色煞白,大声喊道:“太医,这是怎么回事?娘娘怎么又出血了?”
太医的脸色也变得十分凝重,他急忙重新搭脉,然后说道:“娘娘生产时用力过度,导致气血亏虚,这是产后血崩。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止血。”
宫女们又开始忙碌起来,端来各种草药和补品。太医迅速调配好药剂,给淑妃灌了下去。
稳婆在一旁焦急地说道:“娘娘,您一定要挺住啊。小皇子还需要您呢。”
淑妃感觉自己的意识渐渐模糊,眼前的景象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但一想到刚出生的孩子,她又强打起精神。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一秒都让人煎熬。太医不断地调整治疗方案,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
终于,淑妃的出血渐渐止住了,脸色也慢慢恢复了一些血色。太医长舒一口气,说道:“娘娘吉人自有天相,血崩已经控制住了。接下来只要好好调养,就无大碍了。”
灵秀喜极而泣,说道:“太好了,娘娘平安无事了。小皇子也平安,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啊。”
淑妃微微睁开眼睛,看着身边的小皇子,虚弱地说道:“灵秀,去告诉皇上,本宫和小皇子都平安。”
灵秀连忙点头,说道:“是,娘娘。奴婢这就去。”
不久之后,圣上杨起匆匆赶到了翠柳宫。他看着躺在床上虚弱的淑妃和一旁襁褓中的小皇子,心中满是心疼和喜悦。
杨起握住淑妃的手,说道:“爱妃,你辛苦了。朕要好好嘉奖你。”
淑妃微笑着说道:“皇上,只要孩子平安,臣妾受点苦算什么!”
杨起看着小皇子,说道:“朕的皇儿,以后必定会成为我大秦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