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华清发出冰冷的笑声,眼神锐利如刀:
“我终于知道柳春竹这种毫无底线、颠倒黑白的人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了,原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学校这些老师脑子就有问题。”
他死死盯着刘老师:
“我明确告诉你,视频,我绝对不会删。”
“不仅不删,你们今天这副嘴脸,我也会让大家都看看。”
“请回吧!”
说完,华清不再给对方任何废话的机会,“嘭”的一声重重关上了门,直接将那套荒谬的逻辑锁在门外。
门外,刘老师碰了一鼻子灰,脸色铁青。
他对着紧闭的房门,压低声音却难掩怒气地丢下一句:
“好,好,你小子……你会后悔的!”
说完,他悻悻地对两名警员点了点头,三人转身离开。
两名警员全程未发一言,显然他们的到场更多是一种陪同和施压的姿态,而非正式的公务行为。
门内,华清冷笑。
他早就防着各种阴招,家门口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将刚才发生的一切,包括对话,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他连夜将这段视频剪辑出来,重点突出了这位“刘老师”要求受害者删帖澄清、颠倒黑白的荒谬言论,以及最后那句威胁“你会后悔的”。他为视频配上了醒目的标题:
樱华大学就这水平?教授“维权”新逻辑:
只许加害者造谣,不许受害者澄清?上门施压+疑似公权私用?@樱华大学 @当地警方 @教育部
视频一经发布,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炸裂!
网友们正对苏听兰、周明的处理结果拍手称快,同时对柳春竹及其母校的持续装死感到愤怒,此刻看到这条新视频,怒火立刻找到了新的宣泄口。
“我艹!这是我今天听到最无耻的话!”
“这真是大学教授?逻辑被狗吃了吗?”
“受害者不能自证?否则就是损害加害者和加害者学校的声誉?这什么魔鬼逻辑。”
“还带着警察一起去?这算不算施压?警察同志你们是去干嘛的?” “樱华大学滚出来道歉,开除柳春竹,处理这个什么狗屁老师。” “人肉他,看看这到底是樱华大学的哪尊大神!”
……
强大的网友力量是无穷的。
很快,视频中这位老师的身份就被扒得底朝天——刘裕铭,樱华大学行政副校长,分管宣传和学生工作。
一个副校长,为了一个学生的网络纠纷,亲自上门要求受害者删帖?
这本身就已经极不寻常,更何况还带着警察,说出如此不顾是非的话!
舆论哗然,要求樱华大学和刘裕铭本人道歉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樱华大学官方的反应却令人极度失望。
他们仿佛鸵鸟一般,采取了“拖”字诀和“冷处理”策略,关闭了微博评论区,官方账号持续装死,没有任何回应。
这种态度进一步激怒了公众。
华清看着网络上汹涌的舆情和学校方面的沉默,眉头紧锁。
他心中的违和感越来越强。
这件事太蹊跷了。
一个拥有数万学生的大学副校长,就算再重视学校声誉,亲自下场处理一个普通学生引发的网络舆情,而且还用如此低级、蛮横的方式,这本身就极不寻常。
柳春竹有什么背景?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事出反常必有妖。”华清沉吟道:“千机,盯紧这个刘裕铭,我要知道他所有的秘密。”
“特别是他和柳春竹之间,或者和其他相关人之间,有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联系。”
“好的,老大。”千机的身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空中。
不到三天时间,千机就带回了令华清瞠目结舌的消息:
“老大,你推测得没错,此事确有隐情。刘裕铭与柳春竹关系非同寻常。”
千机眼中光芒闪烁:
“刘裕铭是柳春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然而,他们之间还存在超出师生界限的不正当男女关系。”
接下来,千机展示了一系列铁证:
刘裕铭与柳春竹的微信聊天记录,其中充满了露骨的调情、约会时间地点安排、酒店房号,以及柳春竹撒娇索要礼物、刘裕铭以学术资源和毕业保障承诺等对话。
更惊人的是,千机获取了多张两人在不同酒店房间内的亲密合照。
“此外,经过对刘裕铭加密硬盘及学术后台的深度扫描,我发现柳春竹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两篇作为毕业关键成果的论文,实际执笔人正是刘裕铭本人。”
“柳春竹只提供了部分最基础的文献综述和进行了格式整理工作。”
“这里有完整的论文不同版本的修改痕迹、原始文档的元数据(创建者、修改者均为刘裕铭)、以及他们之间讨论论文‘代笔’进度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华清看着这些证据,脸上露出了冰冷而讥讽的笑容:
“怪不得一个副校长要如此不顾身份地亲自下场,他哪里是为了学校的虚名?他分明是为了保住柳春竹。”
“保住了柳春竹,就是保住了他们之间的龌龊关系,保住了他学术舞弊的证据,更是保住了他自己那顶乌纱帽。”
“他想通过捂住我的嘴,来捂住他自己即将爆开的脓包!”
想通了这一切,华清没有任何犹豫。
他立刻让千机将所有这些证据进行分类整理,确保个人隐私打码的同时,关键信息清晰无疑。
随后,他在自己的“快影”账号上发布了新的系列视频:
第一弹:
秘樱华刘副校长为何强行捂嘴?
真相:与门下女学生柳春竹的不正当关系及学术舞弊曝光!
附上打码后的聊天记录、亲密照及论文代写证据链。
第二弹:学术圈之耻!副校长竟为情人学生代笔论文,护航水货硕士毕业!
第三弹:论刘裕铭副校长如何以权谋私,欺压受害者以掩盖自身丑闻
这三颗重磅炸弹,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具杀伤力:
它不仅涉及道德丑闻,更直指学术腐败和权力滥用,对象还是一位名校副校长。